这几年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连续热播,让纪晓岚这个原本有些冷僻的名字,顿时家喻户晓起来。不仅如此,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纪晓岚故居,也随之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各家旅行社推出的老北京游览路线中重要甚至必要的一站。即便是在淡季,这里仍然人头攒动,热闹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北京的名人故居很多,但都历尽沧桑,要保留下原貌几乎不可能。
几年以前,在修建广安大街时,纪晓岚的六世孙纪清远和季羡林等专家学者联名上书,要求恢复纪晓岚故居,建立纪晓岚纪念馆。2001年6月,全国政协委员季羡林、罗哲文等一批文史专家和学者联名提议,将晋阳饭庄从纪晓岚故居迁走,恢复阅微草堂旧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些专家的建议,经与宣武区政府协商,决定把老字号晋阳饭庄的10多间餐厅从这座文物古建筑中撤出来,并投巨资加以修复。2002年11月,修复后的纪晓岚故居对外开放。当时有些媒体不知内情,报道说晋阳饭庄要搬迁。有的还说纪晓岚“吃掉”了晋阳饭庄。其实,晋阳饭庄压根儿就没动地方,现在对外开放的纪晓岚故居的产权仍属晋阳饭庄。故居免费对外开放后,每天参观者不断。
修复后的阅微草堂旧址,作为北京广安大街上的一处重要文物古迹,经历了二三百年的风雨。但今人考证起来,故居的建筑格局,早已不是原貌了。
曾经文人荟萃
北京的王府也好,大宅门也罢,由于主人功名的兴衰,易主或分割的情况很多。纪晓岚故居也因故未能保持原貌。
虽然这所老宅以纪晓岚故居命名,但最初的主人却并非纪氏,而是雍正年间的权臣、岳飞第二十一代孙岳钟琪。据载,虎坊桥纪晓岚故居并不是他本人所建造,也不是御赐府邸,而是其父纪容舒在刑部任职时所购买的宅院。纪父曾在户部和刑部任职,后去云南姚安府任知府,所以家人称他为姚安公。
纪家原住江苏泰县。永乐二年(1404)令迁江南大姓实畿辅,先祖椒坡公被迁至 河北献县之景城。后子孙繁衍,一部分居崔庄,故称崔庄纪。纪父姚安公去世时(1764年8月),经占卜此地是地吉,于是葬河北景城。
此房在纪晓岚全家迁入之前曾出典过。姚安公去世后,纪晓岚居丧3年后,于1767年才“携家”至京师。所携家眷当然指的是他自己的妻子儿女。据考证,纪晓岚有三子,长子汝佶,早逝;二子汝传,三子汝似。
次年1768年6月,纪晓岚因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案被牵连,革职逮问,充军乌鲁木齐。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是纪晓岚的女婿。纪晓岚在朝中听说乾隆帝有旨要抄卢见曾的家。当晚,即用一个信封装了一撮盐和一些茶叶,叫人送给他女婿荫文。不料事泄,纪晓岚被捕下狱,充军乌鲁木齐。
当时卢见曾已79岁,退休3年了。纪晓岚此举也不单是为了儿女亲家,还在于他佩服卢的人品。卢为人豪爽,好与文士交结,又精明能干,素有节俭治事的声誉。总督那苏图曾赞扬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志大”。卢见曾历任官职,都有建树。特别是不畏豪强、治理淤塞有出色成绩。他76岁退休那年,乾隆帝南巡时还赐他“德水耆英”匾额。不料几句奸臣谗言,便将他抄家下狱。
1771年纪晓岚获释回京,就一直住在虎坊桥宅。按时间计算,他们住进这宅,当在他充军前后,即1768年前后。
纪晓岚在此宅中前后共居住过60余年,直到1805年去世。之后,因在珠巢街还有宅院,其子孙便将此宅“割半赁”给黄安涛,此后屡易其主。
20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中共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和经费转送地—刘公馆。此时东房屋即让诸他人。“七七”事变前,屡次易主。梅兰芳、余叔岩曾设国剧传习所于此,后属名丑萧长华,赁为富连成科班宿舍。1958年10月1日,晋阳饭庄在此开业,饭庄以第一院之北房为餐厅,且向后扩展,故第二层已无院落。第三院小楼亦已拆去,另建了平房。与晋阳饭庄相连的东侧曾为电报局,更东侧也曾为一棺材铺,此两处即阅微草堂正房的旧址。
这所老宅在历史的风雨中默默地度过了二三百年。而让老宅告别默默无闻的却是一代名臣纪晓岚。他的一部《阅微草堂笔记》被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并因此奠定了这所老宅今天的名望和地位。2001年10月,阅微草堂旧址修复工程开工,到2002年11月30日,修复一新的纪晓岚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悬于门上的匾额即由纪清远先生题写。
与纪晓岚故居有着莫大渊源的还有当代数位著名作家,如老舍、曹禺、臧克家、张中行等,他们或曾在此祝寿、赋诗,或欣赏美景、品尝佳肴。老舍就曾兴之所至在此留下“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的诗句。但老舍和诸位学者所熟悉的纪晓岚故居与现在的这个故居却又并不相同,那时则是呈倒“凸”字形,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耳室”,后五间就是“草堂”,东西通间,进深两间。而现在的故居,当年的西厢房已被拆除,东厢房也被改建成很有“现代气息”的旅社,故居现存的只有两堂一园,面积不足原来的1/3,即便老舍先生重游故地,恐怕也无从辨认了。
海棠树见证凄美恋情
现存的纪晓岚故宅中,还有两样纪晓岚当年的旧物,一是藤花,二是海棠。海棠原为两株,是纪大学士亲手所植,并记载着他与四叔家的婢女文鸾的一段恋情。
文鸾聪明伶俐,温柔貌美,与纪晓岚两小无猜。长大后,二人曾在树下海誓山盟,定下终身。后因文鸾的哥哥向纪家索要的财礼太高,硬将这两位有情人给拆散了。深爱纪晓岚的文鸾为此忧伤过度,最后香消玉殒。此后,纪晓岚纳了一妾,名叫明棠,长得酷似文鸾。纪氏把她比作海棠,并且在宅内种下两株海棠,一棵纪念文鸾,一棵比作明棠。
纪氏48岁那年,做了一梦,在梦中与老情人文鸾见了面。纪大学士醒后,站在海棠树下沉思良久,万般感慨后写了一首诗:“憔悴幽花剧可怜,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犹对残花一怅然。”
海棠树下留下了纪大学士的一段情话,可惜的是其中一株海棠在“文革”改造老房时被砍,现在只剩下一株了。
故居和晋阳饭庄相映成辉
北京解放初期,一些在解放北平时入城和一批原在北平搞地下工作的山西籍人士,琢磨着在北京搞一个经营山西风味的餐馆。后由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这两位山西人提出这个建议,并让宣武区操办此事。经过一番选址,最后挑中了阅微草堂旧址。其时,饭庄只供山西籍的老同志招待来京的山西人。直到1963年,晋阳饭庄才对社会开放。“晋阳饭庄”的匾额由郭沫若题写。晋阳饭庄的山西风味菜点有500余种,名气较大的有香酥鸭、炒过油肉、小炒肉、炒杂烩、山西蒸肉等,但最让食客大快朵颐的还是面食,如太谷饼、闻喜饼、刀削面、什锦糖耳朵、肉丝炒拨儿鱼、莜面卷等。
2001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来华访问。国务院总理朱基和外交部长唐家璇在人民大会堂与鲍威尔举行了友好会谈。会谈后,鲍威尔和他的随行人员突然神秘地“失踪”了。原来,他们直接奔向晋阳饭庄,就在大堂里找了座位,品尝起了香酥鸭。听说,这还是老布什向他推荐的。
晋阳饭庄当年曾是京城十大高级饭庄之一,阅微草堂旧址作为纪晓岚故居修复后,晋阳饭庄已与故居交相辉映,成为一景。
如今游客如织
数九的一天下午,笔者来到位于北京宣武区西大街241号的纪晓岚故居。见到的第一景物便是临街而立的紫藤树。它枝干虬曲,树皮灰白。据说这棵紫藤是纪晓岚亲手种植,原来身处两进院落的深闺之中,如今因为前面的房子已拆,所以被迫裸露于街边了。但别看它现在这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到了夏天又会枝繁叶茂、花香四溢。
纪晓岚故居占地570平方米,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倒座”。踏上游廊进得南北朝向的院内,只见雕梁画栋、红柱绿窗,一律色泽鲜亮、光彩夺目。院子的南端是正厅,厅内正对着门的便是等人高的纪晓岚画像,长须飘飘,面庞甚是清峻。四周陈列着有关宅主的各种资料,甚至还有一个纪念品销售点。有趣的是,几乎每个游客面对画像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惊诧反应,似乎不愿相信这就是他们心目中风流倜傥的“纪大烟袋”——纪大学士。
院子很小,总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四角缀有草坪,院的正西方有个绿面红沿的大鱼缸,东北角则是纪晓岚亲植的海棠树,原先是两株,20世纪60年代砍去一株。如今,剩下的这株也被截去一半,它孤坐在袖珍的小院中,默默纪念着纪晓岚少年时与婢女文鸾相恋终又不能成为眷属的凄美故事。
院子的北端便是大名鼎鼎的阅微草堂。堂内正对大门是一尊纪晓岚雕塑,后面陈列着古色古香的书房家具。笔者正要赞叹草堂的宽敞时,旁边一位自称是古建学者的老人冷不丁说道:“这间房被改造过了,原先不可能这么大。一则纪晓岚只是个大臣,不够资格有这种规格的房子,二则这里只是书房,不可能建得这么大。很有可能是将原先的廊子封起来,做了屋子的一部分。”
故居内设有展室,陈列当年纪晓岚曾用过的器物、诗文墨迹和阅微草堂中纪晓岚的旧物等,并对纪晓岚当年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和晚年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详细介绍。据沧州王敏之先生考证,纪晓岚在这所故宅居住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1-39岁)约计29年,后期(48-82岁)约计35年,前后共长达60余年。
推荐访问: 故居 纪晓岚 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