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走进泰芳楼

走进泰芳楼

时间:2022-11-17 13:50:06 来源:网友投稿

那是一个长在稻田上的村庄。

春到内枋,银洞山、大尖山起伏绵延,一派翠绿。内枋人家,这边三户,那边两家,都在潇潇春雨中静默着。这时,成群的白鹭在漠漠水田上优雅地飞翔。近处,炊烟低垂,阿嬷煮好点心,正呼唤着田中耕作的人们。王维的故乡辋川大抵如此罢。盛暑时节,知了叫了,荔枝红了,水田也长成了一派金黄,村庄在稻浪上荡漾。放假回家的孩子们多了,他们都加入了收割和抢种的行列。这才是内枋村最热闹的季节。泰芳楼,一个镌刻“海丝”文明的历史古迹,就位于长泰县枋洋镇这一个美不胜收的僻静山村,背靠狮子头山,面临内枋清溪,坐东朝西,与路人隔溪相望。

我爱四处走访听故事。我曾数次进出这个蔡氏族人聚居的福地内枋村。曾攀爬过这里林深壑秀的银洞山,去探访相传明朝年间采银矿时遗留下来的纵横交错的矿井。曾在村口的龙弼宫,乡村大戏台上,用半土半洋的闽南方言为乡亲们讲述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曾拜访这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小村庄,品尝着憨笑的乡民们拱手相赠的一串串龙眼,那甜蜜味儿一直在心底留驻。然而我与泰芳楼却一直隔溪相望,直到这一次,应蔡氏友人之邀,专程拜访了蔡氏宗族的自豪——泰芳楼。

走进泰芳楼,那一天的时光其实只是浅浅的,一如天上的云彩薄如木棉飞絮稍纵即逝,一如楼前的内枋溪款款流过清澈见底。但我觉得早就该来,真是有幸,而且还像多年亲近的老友样一点儿也不陌生。说是“有幸”,因为这一“走进”,不仅走进了一座有着200多年光阴的清代闽南特色古建,还走进了一个带有漳州“海丝”文化特色的通商贸易史迹。

跨过小桥,走过几株老龙眼树,与一片废弃的厝宅地相连,泰芳楼就在眼前。破碎的檐瓦,坍塌的墙角,磨光的门槛,苍老而慈祥的容颜是泰芳楼给我的第一印象。门前是一方大砖埕,埕下不远便是清清的内枋溪。圆拱形的正大门遥对银洞尖,大门由厚实的加冬木制成,门框上设有精巧的灌水道,可防大门被火烧。大门上方是青石匾额“泰芳楼”,三个楷书大字,工工整整,深嵌其间,显出主人的方正与慎重。“泰”字寓平安美好,天地交泰,民生康泰,万事亨通,又与“长泰”县名一致。“芳”字由“艸”与“方”合成,说文解字寓指天下万国香草荟萃,引申为美好德行或名声。我们不得不佩服主人的精巧用心。因为泰芳楼主营烟草,生意誉满海内外,“泰芳”二字的表达何其恰当。细看匾额,右侧竖写“嘉庆庚申年置”,即为公元1800年,揭示该楼210多年的悠久历史。鄙人才疏学浅,其左侧两枚印章留待日后行家考证指教啦。

那样的困苦年代,那样的僻静山乡,泰芳楼能有如此规模实属不易。据蔡氏后裔介绍,泰芳楼占地约8亩,主楼长25米,深25米,高9.8米。跨进大门,我们细细观察了这座古老建筑。这是一栋传统的土石木结构建筑,由主楼和厢房构成。主楼四四方方,整棟二层,楼内4个大厅、2个小厅、36间房间,其极尽奢华可见一斑。遥想蔡氏家族当年在这里繁衍生息,上百号人口集中生活,一定是极其热闹茂盛的。

泰芳楼的美,不仅在于巍然壮观,更在于其匠心独运。泰芳楼的底层由打磨光洁的长条花岗石叠砌而成,墙体厚达2米多,近的和林墩同样经营烟草的奎璧齐辉楼一样厚实,远的也不输南靖的世遗土楼。泰芳楼的一层向外并不设窗户。走进一楼,感觉房间光线极为不足,仅在其中一间设一巴掌小洞,据说是为屋外向内人喊话通讯所用,亦可在抵御防守时用作瞭望处、枪口处。而站在光洁的青石板铺砌的天井中央,仰上可承天地风云,环顾可视所有厅房。回字形走廊,环环相通,联络方便。天井一角凿有一方水井,青石井沿,八边合扣,水质纯净,可供饮用。连同一旁那方黑色的、惜已裂开的石盆,据说材料都来自南洋。

走进“泰芳楼”,仿佛穿越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步上二楼,靠近大门的两部楼梯为石板,靠近内厅的两部则为木板。我们发现,上层墙体为传统土夯墙,墙宽40厘米,四面设窗,通风采光皆好。每一扇小窗,都用一支小木棍向外支起窗板,望出去,无不是一幅幅绿色田园画。二楼现存的雕饰物各式各样,有镂雕窗户,穿雕屏风,透刻横楣,藻饰雀替等,虽然大都被岁月烟火熏黑,可喜其间雕琢的山水花木、飞禽走兽,一应栩栩如生。二楼正厅的神龛最为珍稀,大多装饰物还漆上金粉。桌围是祥云双螭相勾连,屏风上两幅圆形吉禽图,一幅是展翅立鹤叼灵芝,一幅是展翅翔鹤叼灵芝,图中皆丹阳高照、祥云缭绕、诗书成卷,图外圈则是牡丹金菊碧叶环拱。闪闪的金粉穿透了时空,倘若拂去尘埃,必如新绘。

在小主人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主楼两侧厢房。南厢翠竹掩映,墙基与主楼一样由光洁的长条石垒砌而成,二米多的上方为鲜艳的红色墙砖,马鞍屋脊透着一股清秀。绕到屋子南侧,主人告诉我们,这些伸出墙体的小凹槽是里面的厨房用来排泔水的。绕到后边半坡一看,主楼上方是一圈向外伸出的长橼,顶着墨瓦,有如给房子戴了斗笠,风雨不怕。主楼马鞍脊下则是乘风欲飞的如意。屋后的挡土墙层层而上,金灿灿的桂圆花落了一地,叫人又开始怀想甜津津的龙眼啦。北厢已基本坍塌,鹅卵石的墙基裸露出来,中庭的老龙眼遒枝错节。小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正是当年泰芳楼的烟草加工坊。

谈起泰芳楼,蔡氏族人无不引以为豪。原来,泰芳楼的建造主人名叫蔡长安,号银山,谥名惠恺,秉性聪颖,靠做生意富甲一方,曾捐官至布政使。他特地选址在既隐蔽又通水路的地方建造泰芳楼,工程十分艰巨。据长辈口口相传,泰芳楼楼址原是个沼泽深潭,方便泊船,渡口就在楼前数十米处。而既为深潭,此处建楼当然需要垫下大量沙石,自然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这一点并不为难蔡长安。原来,清朝嘉庆年间,长泰社会一度安定,农业较为发达。相传当时枋洋境内盛产经月港从吕宋引入的烟叶,品质优良,享有盛誉。精明的蔡长安审时度势,开设了“银山烟丝行”,专门收购当地烟草,加工成烟丝,加以包装,销往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地。他又利用枋洋水路畅通,用船只把枋洋的土特产运抵厦门、石码等地销售;再从外埠装运回棉纱、洋油、洋火等货物销售,结果大获其利,事业兴旺。他在内枋村建了烟丝加工厂,还建了这座泰芳楼,既可屯贮货物,又可居住。而后他又在枋洋的贝口村建了一座与泰芳楼同样规模的大楼,用来收购、加工烟草。可见,泰芳楼的建造与当时的经济贸易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自动脑补一下,那一艘艘满载商品货物和蔡氏小伙计的商船,从内枋溪顺流而出,缓缓汇入龙津溪,绕行数十公里,再汇入九龙江,直至来到厦门、石码。当金色的朝辉洒满大海,谁曾料想那扬帆启航的小小商船竟来自偏远的内枋山村。而要驶向遥远的东南亚,又要有多少厚重本钱和踏实伙计。我们不能不说,蔡长安所建之泰芳楼实属清朝中叶长泰商品经济发展的缩影,漳州“海丝”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2011年,漳州“海丝”申遗工作曾将泰芳楼列为通商贸易重点史迹之一。

民间传说,名利双收的蔡长安虽然捐得布政官衔,但他一直为人宽厚,乐施好善,广结朋友。相传,蔡长安不忘桑梓,所建的泰芳楼还免费供给族人居住。他对待所雇工匠善于开导,少有训斥,工人们或娴熟地切烟丝,或勤快地搬运货品,无不愿为他效力。他还捐资修建内枋村至枋洋墟的石路,长12华里,由此得到百姓赞誉。而他长期下南洋各地做生意,运货出洋的商船常在海上受劫。后来,仗义豪爽的他结识了当时海上活动的实权人物蔡牵,因同宗族,遂为好友,蔡长安的烟队因此一直受到蔡牵保护,畅行无阻,生意愈顺。后蔡牵兵败浙江,为避难投奔蔡长安。蔡长安母亲亲自做了一碗卤面请他吃。有趣的是蔡牵竟从怀里淘出一铁架子,扣在耳朵上,他先把满脸的络腮胡架起来,这才呼噜呼噜吃了起来。蔡长安的母亲成了这村里唯一见过蔡牵真面目的人吧。

青山悠悠,绿水泠泠。过台湾,下南洋,闯世界,蔡长安的故事同漳州明清时期的许多商人如出一辙,他们敢拼会赢、乐施好善的精神光照后人。虽然百年风雨侵蚀之下,泰芳楼已显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今天我认识的蔡氏后裔正重新认识其价值,丈量、测绘、集资、重建。相信不久的将来,泰芳楼一定重焕光彩,再叙“海丝”新故事。

推荐访问: 走进 泰芳楼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