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

时间:2022-11-18 0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朝鲜族作为迁移民族,它的音乐文化既是对朝鲜半岛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在朝鲜族音乐文化之中,朝鲜族颂歌与汉族音乐文化结合的最为紧密。抗日战争时期是颂歌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阐述了颂歌的形成及其产生的背景,着重对这一时期颂歌在歌词、旋律创作、作曲家及音乐团体的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对朝鲜族颂歌的研究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 颂歌 形成 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反射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是一定时期社会背景、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它蕴含着民族的灵魂,洋溢着民族的气节,记载着民族的兴衰荣辱,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深刻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当时局势的特点和需要,创作出百余首反映战争的革命歌曲,反映人民生活的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艺术歌曲等。在这些歌曲中有一种以“歌颂”为主题的歌曲——颂歌,中国朝鲜族颂歌同朝鲜族民谣一样,是朝鲜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形成

1 颂歌的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

“颂歌(carol)”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古时代,当时是作为纪念圣诞节的传统歌曲而出现的。后来颂歌多用于教堂音乐,形成以赞美为主要任务的基督教赞颂歌,现存仅旧圣书就多达约150篇。广义上讲,中国的诗歌很多内容都可以归结为“颂歌”的范畴,内容多为赞美歌颂。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都是中国颂歌产生的原始雏形。

朝鲜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朝鲜的许多有识之士来到中国,留下了很多诗歌,在体裁、韵律的运用以及格式上和中国的诗歌几乎完全一致,如果不了解作者很难分清它是朝鲜诗人创作的。例如,朝鲜时代(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的“乐民歌”“乐民颂”等诗歌,这些诗歌在内容、体裁、调式上沿用了中国诗歌的创作形式,只是在歌词的格式上充分融入了朝鲜文表述的语言特点。

朝鲜族的诗歌吸收了来自朝鲜半岛的创作特点,其特点是过去的诗歌(颂歌)偏重于歌词(诗歌),而现在逐步侧重于向“唱”的方向转换。曲调也从“赞颂歌调”转向现代的西方音乐,歌词内容也从单纯的抽象向写实性的现实主义手法过渡。

中国朝鲜族颂歌产生于纷繁复杂的战争年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颂歌刚刚兴起,许多作曲家为了配合当时战争的需要,鼓舞民众的士气,创作了多首颂歌,例如,在革命根据地就产生了《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延水谣》等歌曲。它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它为朝鲜族颂歌的发展拉开了序幕,是中国朝鲜族颂歌里程碑式的作品。与此同时,由于朝鲜族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迫害,他们急切地盼望和平、获得自由。所以,以朝鲜族为主构成的团体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奋勇杀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对党的热爱之情。

2 颂歌的产生

颂歌追溯其来源应归于来自朝鲜半岛的民歌、民谣。在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以后,由于受到汉族音乐的影响,使民歌、民谣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异。随后,出现了“唱嘎”。“唱嘎”一词来源于日本,译为“唱歌”,初期的“唱嘎”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最初的“唱嘎”课以练习宗教的赞颂歌为主。由于“唱嘎”的歌词是反映当时朝鲜民族的生活和愿望,因此容易被朝鲜族接受,作为启蒙歌曲,广泛传唱。之后,“唱嘎”发展成为朝鲜族抗战歌曲,颂歌就是其中以“赞颂”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歌曲体裁。颂歌作为一种体裁,它是指对党、祖国、领袖、人民、革命英雄和民族英雄、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和赞美,是对崇敬的对象和心爱的人或事物进行歌颂的歌曲,包括曲调优美的抒情性歌曲、对人或事物赞美的叙述性歌曲和带有军队风格的进行曲。

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朝鲜族颂歌发展的特点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抢占中国东北地区,这些卑劣行为激怒了包括朝鲜族在内的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怒火,许多朝鲜族爱国人士积极参加抗日运动,渴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和平、自由的生存环境。此时,东北成为全国抗日的根据地和抗日斗争的主战场,中国朝鲜族同胞纷纷以不同的形式投身革命,其中创作与传唱包括颂歌在内的抗日歌曲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是朝鲜族抗日歌曲广泛传唱和颂歌形成的关键时期。

1 以抗日战争事实为主要歌词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颂歌是以战争内容为中心题材,主要宣传抗日活动、发布抗日信息、宣传英雄人物和鼓舞战士们的抗战士气等。这一时期主要是以“进行曲”风格的颂歌为主,这类歌曲与队列进行时的步伐一致,歌词富有节奏感、稍快、感情激越、遣词近乎口语、节奏跳跃大。具有进行曲风格的颂歌歌词通俗易懂,切中时弊,由于它主要应用于军队行进,因此,歌词与旋律配合的比较整齐。如歌曲《抗联一路军永向前》中的歌词,有时为了避免过于整齐而显得有些呆板,就在歌词选择上采取整齐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例如,《抗联一路军永向前》歌词中第一、二段的歌词字数对应相同,但是每段的第一、二乐句和第三、四乐句相对比又有所变化,直到歌曲结束的最后一句:“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向前再向前。”使歌曲得到了统一,更加完整。歌词饱含战士们沸腾的抗战热血同时爆发出来,每个战役的胜利更加坚定战士们的抗战决心。

抗日战争时期具有进行曲风格的颂歌还有《九·一八事变歌》《迅速上前线》《铁血军进行曲》《鸭绿江进行曲》《祖国进行曲》《向前挺进曲》等。

2 以现有民歌民谣为基础框架的旋律发展手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颂歌旋律简洁、短小,朗朗上口,便于传唱。抗战初期的颂歌歌曲旋律主要来自于朝鲜族传统民谣、汉族民歌以及当时流行很广的歌曲、西欧革命歌曲等,颂歌的旋律创作有如下特点:(1)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新编歌词配上现有的旋律,例如,采用朝鲜族传统的民谣曲调,这一方面是由于初期并没有专业的创作者,而另一方面是朝鲜族传统的民歌已经扎根于朝鲜族同胞的心里,像《光复军阿里郎》《军民道拉基》《迎军阿里郎》就属于此类型;(2)把现有的旋律稍加改动形成新的旋律,例如,《义勇军和老百姓》就是采用汉族民歌《孟姜女》曲调改编的,还有采用西欧革命歌曲曲调改编的,如《游击队进行曲》《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赤旗歌》等;(3)以现有的旋律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新的旋律。这一创作特点主要出现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这一特点的出现改变了早期主要是以改编和套用原有旋律和歌词的方式创作,出现了以郑律成、韩悠韩、李贞浩等人为主的专业创作队伍,他们的出现促使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颂歌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来自韩国釜山的韩悠韩(1910-1996)与郑律成(1914-1976)虽出生在同一时代,但与郑律成的名垂青史相比,韩悠韩却是默默无闻的,这可能与他在国民党领导下的部门工作有关。韩悠韩从小就接受了专门的音乐训练和良好的中文教育,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韩悠韩颂歌类歌曲的创作体裁广泛,抒情曲有《故乡月》《黄河边的月》等;军队歌曲有《鸭绿江进行曲》《祖国进行曲》《出征进行曲》《战士歌》等;歌剧有《阿里郎》;儿童歌剧有《胜利舞曲》《丽娜》《小山羊》和《乐园进行曲》等,全面反映了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和斗争。

3 郑律成——朝鲜族颂歌创作的先驱

郑律成是国际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位优秀朝鲜族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唱,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还跨越了国界,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传颂。他的作品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有赞颂类的歌曲、军队歌曲、儿童歌曲等。下面对抗日战争时期郑律成颂歌创作进行归纳和分析:

(1)歌颂和赞美祖国及大好河山的歌曲,像《延安颂》和《延水谣》都是抒情性颂歌,《延水谣》是《延安颂》的姊妹篇,都采用了传统的民歌音调发展变化而来的。

(2)赞颂人民军队、军人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歌曲。在郑律成的军歌作品中,有进行曲和抒情曲两类颂歌,内容主要是对军队整体气势的歌颂和军人个性形象的刻画,曲调纯朴简洁、个性鲜明、神行兼备。这类歌曲有齐唱歌曲《战斗妇女歌》(关露词,1938年前)、《肉弹战士》(莫耶词,延安时期)、《抗战突击运动歌》(梁彦词,延安时期)、《哨兵歌》(方殷词,延安时期)、《八路军大合唱》(公木词,延安时期)等。

(3)歌颂和赞美劳动场景、劳动者和美好生活的歌曲。这类歌曲主要是郑律成在延安体验生活时创作的,歌曲较多地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旋律朴实、自然。如独唱曲《生产谣》(熊复词)、合唱曲《伐木歌》(井岩盾词)和《秋收歌》(公木词)等。

(4)颂扬人物或事件的儿童歌曲,如齐唱曲《儿童进行曲》(莫耶词)和独唱曲《小布谷》(贾芝词)都是在延安时期创作的。

4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团体及其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配合抗日活动的开展,各个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根据地的建立为音乐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时各根据地都形成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经常给战士、农民进行慰问演出,举行军民联欢,宣传抗日思想。其中以韩国青年战地工作队和华关支队宣传队较为突出。韩国青年战地工作队是一支创作实力较强的文艺团体,其中包括有韩悠韩、张浩强、申夏钧等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光复军第一支队歌》《黎明之歌》《光复军地下工作队》《向前挺进曲》等朝鲜族颂歌。1945年春,华关支队宣传队应晋察冀边区政府的邀请为当地政府和群众进行演出,并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个时期还兴建了一些剧场,成立了音乐俱乐部和乐剧团,许多有志的音乐爱好者纷纷在剧场进行演出,抒发抗日情怀。赵斗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抒情性颂歌有《山》《牡丹江之歌》《思念故乡》等。

另外,群众性的歌咏活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又一主要的音乐活动形式,以大合唱的形式演唱革命颂歌,气势宏大,增强了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勇气,鼓舞了战士们的战斗士气。以上音乐团体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朝鲜族颂歌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逐渐推广到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其他沦陷区,伴随着革命歌曲发展的洪流,朝鲜族颂歌此时由30年代初的萌芽期,进入到了孕育着成熟的发展期。这个时期的颂歌存在着军队进行曲风格和抒情曲风格两种类型,并以军队进行曲风格的颂歌为主,形式上并未完全统一,但内容上则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在不同的层面上用音乐进行表述。由于这个时期朝鲜族颂歌主要是以来自朝鲜半岛的音乐家的创作为主,这些音乐家又受到本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会流露出来自朝鲜半岛的音乐风格特征,虽然在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来自汉族及西欧的音乐元素,但是整体上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颂歌。朝鲜族颂歌的创作与军民歌咏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朝鲜族颂歌词曲作者创作风格的形成,涌现出了大量军队进行曲风格的颂歌,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发展和壮大革命歌曲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本文系2012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朝鲜族颂歌的研究》的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2B109。

参考文献:

[1] 廖天瑞:《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2] 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张非等:《论郑律成》,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薛明:《革命歌曲精选212首》,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

[5] 王勇、王鹏:《他谱写了两国军歌——记朝鲜族优秀作曲家郑律成》,《党史纵横》,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孙培聪,女,1980—,山东武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推荐访问: 朝鲜族 抗日战争 颂歌 中国 时期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