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与技巧的关系是歌唱艺术中长期被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教育者和学习者一直努力寻找着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求探索到两者的最佳结合方式。笔者通过长期的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实践总结,情感与技巧在歌唱艺术中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歌唱;情感;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96-01
一、歌唱中的情感与技巧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把情感与情绪相混淆,实则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之处。一般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歌唱中的情感,主要借助于人声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人在社会中所受到的刺激反应和感受通过声音的色彩、力度、语言、演唱速度、表情和动作等表演形象地传达出来。作为二度创作的歌唱环节来说,演唱者要想准确地将一部作品进行诠释,一般需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这是因为每部声乐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创作的,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思想情感的写照和反映,具有特定的历史特征。只有了解了这点,才能体会作者之体会,感受作者之感受。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歌曲创作于1938年,完成于1939年,正处于日本侵略者蹂躏中华大地的疯狂时期。作品共有八个篇章,共同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抗战的真实场面,以此来激发全国的抗日热情。其次,注意每部作品的风格,特别是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艺术歌曲。这些歌曲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不同而形成了各异的民族艺术风格。对这部分歌曲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达到声到、意到、韵到的效果,作品风格才能真正得到准确表达。最后,吐字、咬字清晰是表达歌曲最基础的保障。一部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是作者传递情感的载体,只有清晰、准确的语言才能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可以说,清晰准确的语言是完整表达歌曲和使歌唱者歌声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基础。
演唱的技巧包含歌唱的心理素质、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语言、共鸣、音色的控制、音准、节奏、换声区、起音、连音、断音、颤音、滑音、跳进、花腔、声音力度变化、声音音色变化、语言等方面。完整的歌唱过程是将这些技巧经过长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后将歌曲完美呈现的过程,它们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技巧是需要学习者经过一定的学习才能掌握的,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需要学习者既要有耐性,也要有方法。
二、歌唱中情感与技巧的辩证统一
(一)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前提和保障
歌唱技巧在当今声乐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技巧,才能使演唱者获得优美动听的声音,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演唱作品。没有技巧的支撑,任何作品都无法完成,就算完成也不能得以完美呈现。这就如盖房子首先要夯实地基,打不好基础,便盖不了房子。因此,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主要以传授歌唱技巧为主,让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熟练掌握歌唱技巧。如如何呼吸、如何正确使用气息、如何找到共鸣、如何吐字、咬字等等。这些都是歌唱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当然,技巧的使用不是一概而论的,需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有选择性的运用发声技巧。如在演唱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时,声音需要灵巧、生动,具有诙谐实效,在节奏上主要掌握演唱切分节奏的歌唱技巧。在演唱朝鲜族歌曲《阿里朗》时,需要运用到喉音、颤音、假声等发声技巧。如演唱《小河淌水》、《茉莉花》这类风格歌曲时,声音需要柔和、细腻,气息连贯等等。需要强调的是,每一部作品的完成所需要运用到的技巧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技巧的支撑下完成的,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技巧,每部作品都需要运用到。比如共鸣、气息、咬字、吐字等等。
(二)情感表达是技巧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即“因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之中,描述了劳动时的场面及劳动人民的情绪;山歌产生于民间,是人们用来传达感情的方式等。从“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中可以看出,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源泉,灵魂之所在,而歌唱技巧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更好地传达和抒发歌曲中蕴涵的情感,塑造完美形象,使得声乐艺术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完整准确的彰显。这就好比人们学说话一样,从开始不会说到学会说话,目的就在于能与人交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当然,情感的表达需要恰当,过分的情感宣泄不会带来美妙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因此,演唱者在演唱作品之前需要对作品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对不同的歌曲进行不同情感的表达。而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歌唱艺术来说,也不例外。
(三)情感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技巧的完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精力集中、心情放松、心态积极的前提下,人们做事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笔者在长期的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如果在演唱时能全身心投入到歌曲情感表达里,充分进入角色,声音不但容易出状态,也会非常具有感染力,很多平时难以完成的技巧,在情感的带动下也会如船过水无痕般自然完成。
三、情感和技巧辨证关系处理问题分析
(一)过分追求技巧将导致情感的空乏
上述中已经谈到,歌唱中的技巧就好比盖房子挖地基的作用,只是为演唱者更好地完成演唱作品提供切实保障,可以说,技巧只是手段,而不是作品的最终目的。在声乐实践中,部分学习者把技巧作为整个声乐学习的全部,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技巧的学习当中,不注重对作品内容的分析,挖掘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最终导致自身的歌唱苍白无力,缺乏美感,不能与听众产生心灵上、情感上的碰撞,如此,再高的技巧也是枉然。
(二)过度强调情感而忽视技巧会导致音乐审美的缺失
歌曲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抒发情感及思想的载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在不断追求声音美感的同时,要把创作者寄予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充分演绎出来,“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状态是创作者和演唱者不断追求的目的。但如若没有技巧作为支撑的歌唱,再丰富的情感也难以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再完美的形象就如空中楼阁,一触即失,不能得以塑造。因此,情感的表达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技巧支撑之下才能完成。
四、结语
技巧与情感是贯穿于声乐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声乐学习者,要自始至终认识到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技巧与情感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它们成为提高演唱水平的有效推动力。作为声乐学习者,认识到这点很重要,有利于学习中情感与技巧的互补。如有的学习者本身乐感很好,想象力丰富,但对技巧掌握能力较差,对于这部分学习者,需要化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技巧,加强技巧的练习和基础的巩固。而对于技巧的掌握比较熟练,有着较好声音天赋,但表达情感的能力较差的学习者来说,丰富内在情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人一般来说对生活缺乏一定的体验能力、洞察能力,也没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因此,感受生活、提高文学素质、加强对演唱作品的分析是提高情感表达能力的捷径。
声乐是门抽象的艺术学科,是声音与词曲完美结合的艺术,歌唱中无论是缺少了情感还是技巧都是不足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将歌唱艺术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让听众喜爱歌唱艺术。要达到情感和技巧完美的结合,并非易事,需要分阶段和步骤,脚踏实地的进行学习,慢慢地掌握歌唱的技巧,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不断探索以促进歌唱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 歌唱 关系 技巧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