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论梅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论梅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时间:2022-11-18 10: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梅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当前梅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梅州客家民俗;民俗旅游;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08-02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形象。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民间文化。民俗旅游就是人们以探求和体验异族异域的民俗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发展至今,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称中国旅游的三大支柱。民俗旅游资源是那些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使之发生兴趣的风土人情的统称,它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特定的旅游战略思想为指导,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某种或多种方式,对散存在民间的各种形态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建设,使其转化为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的诸种行为的统称。

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521.35万(2013年),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客家菜之乡,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梅州历史悠久,有千年客家的深厚人文积淀,是全球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区,被誉为"世界客都",梅州不仅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人文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其中,客家文化是梅州客家旅游的特色和灵魂,而客家民俗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因此,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是梅州旅游的最主要的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下面,笔者就梅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

1.梅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1.1客家传统民居。客家民居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是最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載体。客家传统民居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和中西混合的骑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目前,梅州市已开发利用的客家传统民居主要有梅县区南华又庐、联芳楼和温公祠;大埔县的花萼楼和泰安楼;梅江区的义孚堂、承德楼和万秋楼;蕉岭县石寨土楼和兴宁市的花螺墩长兴围和磐安围等。

1.2古村落资源丰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如: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民间艺术和传统节庆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宝库。梅州市古村落非常丰富,目前,梅州认定的省级古村落达46个,中国古村落5个,具有代表性的有: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和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等。

1.3客家传统菜肴和小吃品种丰富。客家菜属于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客家菜以其独有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客都梅州,常见的客家美食可分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两大类。梅州客家菜品种丰富,特色菜肴主要有:客家盐焗鸡、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 、酿苦瓜、客家盆菜、、开锅肉丸、客家娘酒鸡、客家咸菜焖猪肉、客家萝卜丸、姜糟焖狗爪豆、醋溜鱼和清汤双丸等。 梅州客家小吃丰富多彩,特色小吃主要有:客家腌面、三及第汤、清明粄、老鼠粄、菊花糕、清水鲩圆、发粄、味窖粄、百侯薄饼、大埔算盘子、黄皮豆干、炸油果(又名"炸煎堆"),仙人粄、笋粄、炸芋丝、丰顺捆粄和白渡思乡牛肉干等。

目前,客家美食开发比较成功的是大埔美食街,大埔美食街位于大埔县城同仁路,原为清初老街,为骑楼建筑,有110多间店面,全县各个镇(场)都在这条街开办了2至3间美食门市,集中了全县客家地方小吃200多个品种,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

1.4客家传统服饰。客家传统服饰以大襟衫、冬头帕、鞋袜、儿童虎鞋虎帽为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襟衫,衣襟宽大,在色调方面以蓝、黑色为主,所以又称"蓝衫"。客家大襟衫在客家女性千年的历史中,是典型的符号和图腾象征。2015年5月,一批清末民国时期的梅州客家服饰重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国客家博物馆首次展出了梅州收藏家魏金华珍藏的80件客家服饰,吸引着海内外前来参观的游客,也唤起了客家人的集体记忆。目前,对客家传统服饰的开发比较滞后,除在中国客家博物馆有客家传统服饰展示和销售外,仅在传统演艺节目表演和个别景区和酒店能见到服务人员穿这种传统服装。

1.5客家民间艺术。梅州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汉剧、木偶戏、平远船灯、兴宁杯花舞、鲤灯舞、丰顺埔寨火龙、花环龙、席狮舞、大埔广东汉乐等。客家山歌是梅州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过去在客家地区广为传唱,家喻户晓,但是,现在会唱客家山歌的人不多,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不愿意学唱客家山歌,近年来,梅州市为了弘扬和传承客家山歌,举办了客家山歌进校园和客家山歌下乡的宣传推广活动,组织全市的中、小学生学唱客家山歌,传承客家文化。

1.6民间节庆活动。梅州市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闹元宵"、正月二十"补天穿"、端午节挂葛藤、六月六敬公王、七月半"扛仙师"和年底入年挂等;现代节庆活动主要有:梅州客家山歌旅游节、梅县金柚节、平远脐橙节、丰顺温泉文化节、大埔汉乐文化节等。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久负盛名,饮誉海内外。

2.梅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目前,客家传统民居的开发大部分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开发,缺乏深度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未能与传统服饰、传统美食、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产品形式十分单一,未能形成鲜明特色。此外,对客家传统民居文化的研究也比较滞后,交通、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条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客家传统民居的开发,应该由梅州市各级政府主导,进行顶层设计,规范管理,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传统民居进行深度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鲜明的特色,提高旅游吸引力。

2.2梅州市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大部分还未开发利用,目前,开发比较成功有梅县区南口镇的侨乡村和梅县区雁洋镇的桥溪村。整体来说,梅州市古村落的开发主要是以传统民居、农家乐、观光花果园和休闲农场为主,形式单调,深化度不足,此外,村民滥搭乱建的情况比较突出,农家乐普遍比较低端,卫生条件欠佳,收费标准偏高,因此,今后,梅州市古村落的开发应该从全市的层面进行统一规划、重点开发,规范管理,可以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单独开发或联合开发,多开发中高端的旅游产品。结合梅州市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长寿之乡"众多的优势,目前可以从长寿食品、健康养生度假、农耕文化博览、民俗文化研学等方面进行开发。

2.3梅州市客家传统菜肴和小吃丰富多彩, 但目前开发力度还不够,客家传统菜肴和小吃在宣传包装、整合、创新和开发方式等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可在梅州市市区和各县(区)县城或其他合适的地方建设客家美食街,对本市、本县(区)的特色美食和小吃进行集中展示;在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上举办梅州市和各县客家美食和小吃的评选活动;举办类似"名店、名厨、名菜肴、名小吃"为内容的旅游美食节等,通过这些举措来促进梅州市客家传统菜肴和小吃的开发,提高梅州旅游的吸引力。

2.4现在,客家传统服饰只有农村极少数老人还在穿,大部分都用于收藏,或作为传统演艺节目表演的服饰。面对客家传统服饰渐行渐远的现状,笔者认为,客家传统服饰的开发应该由政府主导,多渠道进行宣传推介,例如:成立客家传统服饰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传承、推广客家服饰文化;在梅州市市区、各县县城和重点景区成立客家服饰收藏室和陈列室;在全市各县主要商业街和主要旅游景区设立客家传统服饰专卖店,重点销售客家蓝衫、冬头帕、鞋袜、儿童虎鞋虎帽等客家代表性服饰;建议梅州市主要景区和酒店从业人员工作时间穿客家服饰等。

2.5梅州市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是除客家山歌、广东汉剧、鲤灯舞、浦寨火龙、杯花舞、平远船灯外,其他的民間艺术知名度不高,客家民间艺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有些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因此,梅州市各级政府应该对全市的民间艺术进行细致的调研,分门别类,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整合开发工作。例如:在城市的文化广场、公园、大型景区和有条件的古镇、古村落可以设立专业的民间艺术演出团队,定期为游客进行各类民间艺术演出;定期举办客家山歌和广东汉剧等民间艺术下乡、下校园活动,弘扬客家民间艺术,培养民间艺术的传承人。

2.6梅州市的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其中,现代的节庆活动主要由各级政府主办或推动,办得比较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是,传统节庆活动主要由民间自发形成,丰顺县埔寨镇元宵节"烧火龙"活动久负盛名,饮誉海内外,除此之外,其他传统节庆活动普遍知名度不高,旅游吸引力比较低。因此,必须对梅州市传统节庆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做好宣传包装,通过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扩大知名度。

当前,国家提出全域旅游的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发展方式将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梅州市正在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而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是梅州旅游的最主要的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深入挖掘整理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做好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梅州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小康.梅州旅游研究文集[C].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8.

[2]庄伟光,邹开敏,符永寿.论广东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新经济时代,2012(5).

[3]房学嘉.客家民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

[4]姜若愚,鞠海虹.中国民族民俗(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作者简介:

陈振光(1970-),男,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农业学校教师、地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国民族民俗的教学与研究、地理教育等。

推荐访问: 梅州 客家 资源开发 民俗旅游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