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养殖户追求较高的产量,养殖密度的加大和颗粒饲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危害情况愈发严重。该病有危害严重、周期长、患病品种多、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季节从3~10月,水温9~32℃,尤其水温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最为严重,危害鲫、鲢、鲤、鳙、鲂等大部分鱼类,各种规格个体均可感染,一般大规格个体先于小规格个体死亡。
二、症状与诊断
患病早期,病鱼口腔、腹部、鳃盖、眼眶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的症状。病情发展后上述现象加剧,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解剖可见肝、脾肿大,肠道充血、无食,鳃丝灰白,严重时鳃丝呈紫色,末端腐烂。3~4月份,病鱼多表现为头、口腔、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充血发炎。5月以后多表现为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
三、发病类型
按病情发展缓急、病程长短大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类型。
1.急性发病鱼来势凶猛,死亡率高,在发病1~2天后大批鱼类死亡,一周左右死亡高峰期下降,两天后停止死亡。该种类型主要发生在鲫鱼放养密度高、投饵较多、水质过肥、老化,池水透明度较小的池塘中。
2.慢性发病池,病程发展缓慢,死亡条数少,无明显高峰期,但发病时间长,累计死亡量高。
3.亚急性发病池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发病时间也较长,无明显死亡高峰,时多时少,不够稳定。
四、发病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放养密度高,鱼病预防工作被忽视。
2.池塘水质差,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
3.近亲繁殖鱼,导致鱼种体质下降,防治效果差。
4.过多投喂商品饲料,天然饵料少导致鱼体内脂肪过多,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高。
5.养殖户缺乏防病意识,病鱼乱扔导致天然水域病原体日益增多。
6.在拉网过程中,消毒工作不到位,导致病原体入侵鱼体受伤部位,容易反复发作。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培育优质鱼种。放养密度及大配比例应根据当地的条件、技术水平、水体环境等因素决定。食场周围定期药物消毒,加强巡塘,发现病情及时处理。病死鱼及时捞出深埋。水体定期(15~2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及时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控制投饵量,保持良好水质。
2.治疗措施
2.1采用内服抗菌类药物和外用消毒剂相结合的方法。内服药物连用5~7天,每天1~2次。外用消毒剂有漂白粉、强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全池泼洒,最好隔天再泼洒一次进行加强。如体表和鳃部有寄生虫,应先用杀虫药将寄生虫杀死,隔天再用消毒剂。内服硫酸庆大霉素(医用每支8万单位)每100千克吃食鱼用5支,对治疗鲫、鳊鱼出血病效果十分显著。
2.2因锚头蚤等寄生虫引起感染此病则第一天杀灭鱼体外的寄生虫;第二天使用水体消毒剂,如;二溴海因、三氯异氰尿酸等。根据病情每亩水面1.5米水深施用300~400克。隔天再使用一次;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拌入2~2.5克恩诺沙星,连喂5~7天(投药前应停食一天);第六天左右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以调节水质。
推荐访问: 败血症 鱼类 细菌性 防治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