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自己的爱好”,“Do what you like.”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在“化学科普大使”吕龙研究员看来,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就是他的兴趣爱好,他很幸运自己能够把“爱好”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并為之不断追寻、探索。也因此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是无比幸福的——“Know what you like,do what you like.”(知道自己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他的座右铭。

如何科普
《新民周刊》:您一直热心于科普公益事业,那么您对于不同的对象在科普上侧重点会有什么不同吗?
吕龙:最近我刚刚到金山石化,叫我去做科普。这就不是科普了,他们都是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有的年纪比我还大,我怎么敢去做科普?在做科普的时候,你不能拿一件事去面向所有人。对中学生有中学生的说法,对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说法,我还去过老年人大学,对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说法,对于专业人员有专业人员的说法。你首先要掌握你的听众,这就像学习一样。
有机所有一份科普的清单,大部分科普都是面对中学生的。对于中学生,我们讲的是:化学是什么,颜色是怎么产生的。但我去金山石化,人家都是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懂的。那么我过去要是讲这些东西,人家要生气的。于是我就去讲化学和我国航天的关系,我们航天是怎么样的,我国的国防是怎么样的。这个我给中学生也讲过,当然这个我讲得就要通俗易懂。对技术人员讲,那么我简单的部分就不讲,要讲就要讲高端的部分。所以,科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科普是一件完全公益的事,不像什么创新大赛还有一点功利。做科普的事情是没有功利的,一点功利都没有,也没人来考核你,就是大家在交流。我去金山石化讲了三个小时,那里的人问的问题比较专业,因为都是化工的人。所以做科普也不容易,我也曾经给小学生讲过,那就更累了,他们都很好动,但是我在讲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知识面很宽,这点很不容易的,说明他们有这个爱好。这就很好,这说明以后他们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那如果我给老年人讲那我就讲养生,养生里的化学知识。如果给他们讲其他东西,他们也没兴趣。给小学生讲就更要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要感觉化学很美好;要给他们讲这个科学道理,这个雨衣材料要防水、防油、防污。有的雨衣防水但是不透气,要讲它材料里的原理,但是如果要想它又防水又透气,那科学在哪里?要让小朋友觉得很神奇,很感兴趣。暑假里有机所的开放日就来了很多人,很多小朋友都是小学生、中学生,那么他们就觉得化学非常有意思。这里面也许不是个个都研究化学,但未来可能就有几个是化学家。
《新民周刊》:您毕业以后就一门心思从事化学,到现在已经31年了。那么您觉得31年来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吕龙:从事研究的这三十来年,支撑着我的是爱好。国家在变化:国家穷的时候,挤出一点钱来给我们研究,现在国家富了,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我们。这科研经费怎么合理、合法地使用是一个很大的层面。但毫无疑问,科研管理在向好的发面发展。
团队合作方面的问题我倒可以好好地聊一聊。对于应用科学没有一个好的团队研究是做不下去的。说到团队的时候,经常讲“我这个团队有什么可做”,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要说的团队不是说有一个领导在这儿的这种团队。这种团队不可能不好好合作,要是不好好合作就要被领导开除了。真正的团队合作是跨界的合作。比如说我做这个农药,我要和应用领域的人合作。我搞化学,要除草要除虫啊,是和一名生物学家去做。所以真正的团队合作就很重要。没有团队合作就很难了,有好的沟通和没有好的沟通这之间的差距就很大。包括应用的时候,这就需要真正的团队合作。
这个合作就不是一般的合作,有的时候还一定需要面对面交流。要尊重别人,这非常重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说团队合作首先就要相互尊重,你要尊重别人的事,尊重别人的结果。还比如说上海大的项目,往往投资十几个亿,这里面就有很多合作,各种领域的几千个科学家,这种团队合作就很重要。
《新民周刊》:您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那除了尊重还有什么比较重要呢?
吕龙:学习。你要去理解别人的东西,你就需要去学习。虽然这不是你的专业,但你要尽可能地去学,去理解他人的东西。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
中学生也能搞科研
《新民周刊》:那您是怎么看待很多同学都要出国的这个情况呢?
吕龙:我本人是博士后出国去深造,出国深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不是说出國学了多少东西,主要是开阔视野。比如我到美国杜邦公司,知道了跨国公司是怎么做科研的。当然我是博士毕业后去的,现在年轻人可能大学就到国外去了。
现在出国已经没有镀一层金这种说法了,以前大家出去还有这样的说法。我女儿也出国了;不是我让她去的,是她要自己去的。当然我也不是很满意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培养了很多的人才,但也毁了很多人。比如说我曾主持一个工作,大家做得也很好;除了我一个大学生,其他没有一个是大学生。但他们仍然做得很好,他们很擅长自己的工作,只是考试不行,他们实际都是很聪明的人。有的民工,他们摄影,连专业的人都比不上他们。他们不聪明吗?他们没考上大学可能是因为种种因素。现在什么都考,要是胡适先生来也考不上大学,他数学考个零分;但不得不承认他还是个大家。
我就想和年轻人讲,不要把考大学当成一个不得了的事,考上清华就了不得了?马云当初考的什么学校?杭州师范大学。现在马云都是不得了的企业家,但是以前我听都没听过这个学校。考上一个好大学只是说明你考试好,不代表你以后应用就好,对不对?所以我跟你们说一句话“追随自己的爱好”,“Do what you like.”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新民周刊》:您是初三就对化学感兴趣的,那您觉得中学生能不能适当做一些科研?
吕龙:当然可以,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做科研,比如说像七宝中学、华师大二附中,都在做科研。他们都很厉害,都做得很好。我很欣慰,关键是你是否喜欢,不喜欢的话就不要去做。好好努力,哪怕最后没有结果、努力了就不会后悔。
我们也和社区积极合作。2013年,就与枫林街道、零陵中学签订了健康资源共享协议。以共享协议作为桥梁,有机所各科研组带头人带领研究生们精心设计、开发了以理论探秘和趣味实验相结合的“魅力有机化学”科普拓展课程,为零陵中学师生们每月送课上门,贴近生活的授课内容、设计精巧的趣味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反响良好。
随着拓展课程在零陵中学的成功试点,2015年3月,“魅力有机化学”科普拓展课程又正式入驻了西南位育中学(初中部)科技类社团课,并针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继续提炼,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活动性于一体,实验现象明显并伴有绚丽的色彩,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探索科学的兴趣。
2017年暑假期间,上海有机所与枫林街道就再次携手,在枫林社区内共同开展了“玩转化学”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向社区青少年们展示“化学魔法”的神奇魅力,系统深入地普及化学知识、推广科普工作。
推荐访问: 科普 大使 化学 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