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住宅室内节能装修设计初探

住宅室内节能装修设计初探

时间:2022-11-19 10: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追求越来越高,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优质而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又能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本文作者主要就室内节能装修的概念、室内节能装修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住宅 室内装修 节能装修 节能设计措施 室内装修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装修市场的繁荣,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装修的房屋超过一亿套。室内装饰装修市场已突破6500亿元。同时由于家电、能源、材料等行业的兴起,以及各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大大丰富了室内环境的布设。但是由于目前大众与设计师对节能装修的理念还比较模糊,节能装修的意识不强,缺乏对节能装修的系统认识,导致我国平均每年由于装修造成的浪费高达300多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装修浪费,倡导节能装修,实施节能装修技术措施已势在必行。

1 室内节能装修的概念

室内节能装修是指在建筑物的二次装修、设计、改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室内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系统效率,加强室内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室内节能装修是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即节电、节气、节水、节材等方面。本文主要讨论室内装修中降低能耗的设计技术问题。

2 室内节能装修存在的问题

2.1业主节能装修意识不足

随着房地产业和各种建材业的迅速发展起来,室内装修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室内装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人们对于室内装修的概念很大部分是注重其室内的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对室内装修节能的认识尚很浅,对节能装修的理解比较模糊,不够全面,没有形成节能装修的自觉意识或者是对其不够重视。首先,把室内节能装修概念简单化,装修中的节能措施仅限于选择节能的家电(比如较明显的节能灯等),装修过程中精打细算;第二,由于节能装修前期资金投入比普通装修多,节能设施比普通设施价格昂贵,加上节能装修的短期效果不突出,成为阻碍节能装修普及的一个因素;第三,豪华装修观念还占据主流,设计审美与节能装修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

2.2设计师和装修公司忽视节能装修

设计师和装修公司作为室内环境装修的实施主体,是节能装修的主导者之一,节能落实到根本还需要设计者和装修工人来实现。但现阶段大部分的装修公司均注重经济利润的实现,出于这种经济方面的考虑,在对业主推荐材料、设备样板的时候没有首选节能型的材料、设备以及产品等,忽视了装修节能;同时由于现阶段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参差不齐,节能装修设计观念和措施过多依赖于设计者的自发意愿。装修施工队伍缺乏专业指导、非规范施工偏差操作、装修施工单位管理不力等诸多因素是节能装修收效甚微的重要因素。

2.3室内节能装修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相对滞后

目前,装修装饰行业中国家关于节能装修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尚属空白,缺少指导性的节能图集,节能装修的监管措施还有待完善。2008年7月23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机构功能条例(草案)》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同一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节电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节能的通知。现阶段我国对建筑节能正逐步完善标准、规范,但由于节能装修涉及面广,国内对节能装修的行业性规范未有实现,可操作性的措施还比较欠缺。另外,国内各个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各地装修市场发展不同,这些都加大了室内节能装修推广难度。

3 室内装修节能设计采取的技术措施

解决室内装修中的节能问题,主要是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室内各耗能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室内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等的能耗。据有关文献[1],在美国的建筑中,应用现有技术的气候敏感设计可以削弱采暖和供冷能耗的60%以及照明能量需求的50%以上[1]。现针对室内装修特点,在设计方面探讨了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3.1自然能源的引入措施

不管是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还是民用住宅室内空间,在其设计初期阶段,就考虑到了自然能源的引入问题,现阶段的建筑物大部分的布局首先选择的是坐北朝南向,该方向的建筑物在空间布置划分或改造过程中,能充分引进自然光源、自然通风进入室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室内空间环境进行调节。由于南方地区跟北方地区的气候不一样,北方风大沙尘较多,常有雾霭天气出现,其建筑物则不宜直接采用自然通风,必须先通过自然设备对通风进行处理,再通过进风口进入到房间来;而南方地区相对来说湿度较大,空气较清新,建议保持原有南北通透的结构,不要人为改变,若非直接的南北通透空间,要合理组织穿堂风,从空间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持通风和空气的流通。因为通透的空间不仅能给人宽敞、轻松的感觉,也能保持室内通风和空气的流通,并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减少能源的浪费。

3.2室内保暖隔热方面

3.2.1门窗的装修设计

主要是外窗的处理设计,在建筑维护结构中,门窗的绝热性能最差,是影响室内节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要控制窗墙面积比率,北、东、西向窗墙比应小些,南向可大些.在无空调的建筑中,各朝向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应大于0.45,东、西向不应大于0.30,南向不应大约0.50[2];在有空调的建筑中,单框单玻窗,平均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双玻窗不宜超过0.4[3]。当然,在建筑设计阶段未能达到以上要求的,则在装修设计中可通过室内环保材料对该部分外窗进行二次设计,以达到要求。做好外遮阳和玻璃遮蔽也是室内节能的重要措施。玻璃材质及外遮阳对遮蔽率的大小均有影响。玻璃材质可选择高反射率的反射玻璃和吸热玻璃.如果原有外窗采用单层玻璃普通窗,可以调换成隔热保温性能好的中空玻璃断桥金属窗,在外门窗口加装密封条。装设外遮阳远比改变玻璃材质的效果好。窗户安装活动外遮阳装置,窗玻璃面采用贴膜节能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进入室内的热辐射量,尤其是建筑物西向、东向窗户,热辐射影响室内最大;室内尽量选择布质厚密,隔热保暖效果好的窗帘,也可选择窗帘加上一层遮光布。

3.2.2室内墙面保温装修改造

建筑墙面保温层对保证室内外热交换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未做室外墙体保温处理层的建筑,尤其是北方建筑的室内外温差较大,装修时可以在室内墙面实施内保温施工措施,特别是对东西向墙,保温材料可采用矿(岩)棉毡,3cm厚木筋,间距取60cm,面板可以采用纸面石膏板,厚度为9.5cm或12cm;或采用水泥纤维加压板,厚度为0.5~0.6cm.顶层室内吊顶装修时,在吊顶纸面石膏板上放置保温材料,可提高保温隔热性;阳台改造与内室连通要在阳台墙面顶面加装保温层;在铺设木地板时,可在板下搁栅间放置保温材料,如矿(岩)棉板、阻燃型泡沫塑料等.另外一种地面节能设计是通过在地板下面铺设地暖管的采暖装修法.地板采暖的原理是通过低温热水地板下循环,将热量均匀传给地板,再由地板向地面辐射,辐射传播对流传播效率高,可有效节能30%~50%,并可实现分室控制、分户计量,大大节省费用,这在北方地区可酌情采用暖气管敷设设计。

3.2.3减少或避免遮挡制冷供热设施的装修构造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因素,多采用空调设备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特别是在大型公共空间,如星级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由于直接采用自然光、自然风较困难,多采用集中式中央空调设备进行通风,由于其室内空调通风和室内装修设计为不同单位进行设计,在设计上难免会出现空调通风设备与装饰结构部位相互遮挡,这时各设计单位因相互沟通,应根据对空调通风、装修材料等部分的情况进节能分析,给出最利于节能的解决方案,既保持了室内空间环境的舒适、美观性,又保证了室内通风的低能耗使用。

3.3水能源节能方面

对于室内装修的水能源主要是厨房和卫生间的用水能源。厨房和卫生间的装修应考虑节水问题.宜安装节水型龙头和节水型卫浴产品,如选择3L和4.5L双控按钮节水马桶可以节水将近50%.有条件的卫生间可安装男用小便器、安装节水龙头等.其他节水装修措施:浴室内采用亮光瓷砖和地砖替换表面多孔粗糙的亚光砖(在日常清理时,可大面积减少用水量);在水龙头下面安装流量控制阀;尽量缩短热水器与出水口的距离;安装浴缸与淋浴配合使用等。

3.4电器节能方面

室内装修不可避免的采用电器照明部分,电器照明采光是室内设计的主要装修元素。选用适宜的照明控制节能方法以及照明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可减少不必要的电能耗费,如在楼梯间选用技能感应等。在照明设计中,根据房间的功能要求和视觉特性,选取合理的照度值。在照度要求高的场所少采用一般照明方式,多采用混合照明方式,推广使用高光效、寿命长的光源,如细管径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选择节能灯具[4];灯具要尽量设置单开控制开关,根据需要获得照明,可以大大节省不必要的能耗;室内家用电器尽量采用节能电器,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第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目录,共推出了五类节能标准,我们在日常买电器的时候可参照此标准有识的采购节能电器。

参考文献:

1. 2. 李胜刁,刘建荣.建筑节能与室内装饰[J].建筑学报,2001,(11):25227。

2.建设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标准JGJ75—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 初探 装修设计 节能 住宅 室内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