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维权、物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现场勘察后提取的可疑残留物进行分析鉴定,从中找出有关案情的蛛丝马迹,为破案提供线索,为法庭辩护出示有力证据,这就是曾义为之付出青春并深爱着的事业——刑事物证理化分析、物证技术鉴定。
初听“物证技术鉴定”这个名词,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法医工作中的一种,其实不然。刑事技术分现场勘察和物证检验两个部分。物证检验技术还包括指纹鉴定、现场图像和声音处理、文书司法鉴定、物理化学鉴定等等。
曾义的研究方向就是物理化学鉴定。一般说来,由于需要采集的物证数量在现场非常少,因此物理化学鉴定有时也叫微量物证分析。工作中曾义和他的同事们除了运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更多是采用先进的和大型的理化分析仪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保证了鉴定质量。曾义认为,哪怕是一点点的操作或者数据处理失误,造成分析误差,就会增加破案的难度,变相地增加了破案时间、成本,甚至使侦破无法进行。
工作实践中,曾义发现影响刑事技术鉴定工作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到达现场的时间,有些物证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因此到达现场越早,现场被破坏的程度越小,物证越详实越有价值;其次是做刑事理化分析的物证普遍为混合物,成分复杂,需要在本已微量的物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且一般不用化学试剂进行溶解的方式,目的是保留部分物证作为线索和法庭的证据,所以他从事的理化分析又被称为无损分析,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热爱这份工作,从未放弃在刑事物证技术领域里的追求,一直在学科领域中不断创新、求索。他先后开展了“死亡时间速测仪器的研制”等研究,1997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的资助,从事“火案现场物证系统分析”的相关研究。
北京市刑事科技研究所的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的技术力量较雄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早在1992年,经一批专家学者和领导的推动,在北京成立了以北京地区的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系统和北大、人大、中国政法等高校从事物证技术工作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北京物证技术学会,同时还成立了对社会提供物证技术鉴定和咨询服务的“北京物证技术鉴定所”,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曾义被选为学会副秘书长并负责学会鉴定所的日常接案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截至2002年底,鉴定所共接案270多起,出具物证鉴定书193起,未发现一起错鉴反馈。
不做井底之蛙,敢为人先,一直是曾义的人生准则。2000年9月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留学美国,就读于纽约城市大学姜杰司法学院。他也是北京地区以物证技术专业访问学者身份出访美国的第一人。在学院的学习,使曾义受益匪浅,大大开阔了他的科研思路,同时结交了很多物证技术界的专家和朋友,成为了著名的“国际鉴识学会”的会员。学习期满,尽管他受到美国导师的挽留,但他还是怀着一定要在自己的祖国干出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毅然返回中国。
2001年10月回国以后,曾义开始承担北京市刑事科技研究所的科研管理任务,在坚持自身担负科研课题的同时,与领导和同事们的共同探讨、大胆创新。他认为,目前物证技术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改革开放为物证技术的大力发展创造了极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要想保持物证技术健康的发展,满足我国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需求,他认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建树:一是物证技术研究的范围要拓宽,如取证技术,包括无线取证、夜视技术、电子证据等,要系统地研究理论和开发相关设备,不能小打小闹;二是要加强现代新技术与传统的物证技术的结合,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特别是新材料在物证技术上的应用应该多加注意;三是注意物证技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特别是物证技术面向社会服务,这也是物证技术工作者回报社会的一个良好方式。
推荐访问: 物证 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