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体酮是一种孕激素属于非甾体类激素,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择期手术年轻女性患者恰逢推算经期与手术期重逢或是术后恢复期有一段时间闭经患者。而黄体酮本身药理作用较复杂,针对黄体酮在临床中常见用途探讨其作用机制加深对黄体酮的认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专科医师临床经验和个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体会对黄体酮的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加深护理人员对黄体酮理解。
关键词:黄体酮;临床应用;药理作用;护理
黄体酮是一种孕激素属于非甾体类激素,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而我工作的科室属于综合外科科室,平时要承担普通外科和泌尿外科日常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择期手术年轻女性患者恰逢推算经期与手术期重逢或是术后恢复期有一段时间闭经患者,在请妇科医师会诊后一般都会建议主管医师给患者行肌注黄体酮治疗来延迟月经期或缓解术后闭经;有些泌尿系结石患者,尤其是输尿管结石患者,主管医师都会给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中都会有黄体酮。刚开始在执行临床医师医嘱时并没考虑太多,因为应用的对象是大部分女性患者。渐渐的男性患者也开始肌注黄体酮治疗时也开始产生疑惑。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每每问及"为什么黄体酮男性患者也能用,延迟月经要用,不来月经还是要用?"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不断查阅相关文献及请教专业临床医师,带着不耻下问的态度逐渐揭开黄体酮的神秘面纱。
正常女性体内孕酮合成贯穿整个月经周期,在卵泡期成熟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对下丘脑产生正反馈,下丘脑释放大量促性腺激素,刺激垂体释放LH和FSH可以使排卵前卵泡黄素化,产生少量孕酮。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卵泡颗粒细胞及卵泡内膜细胞在LH排卵峰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促使黄体成熟,于排卵后7~8d黄体体积和功能达高峰从而产生大量孕酮。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d开始退化,孕酮水平逐渐下降,至月经来潮时降至卵泡期水平。
黄体酮在临床应用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 推迟月经期,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女性患者如果推算月经期恰好和手术日重叠,而患者不愿意推迟手术日期,为了能降低患者手术中风险尽量争取如期手术,往往推迟患者月经期。在正常生理性月经周期,月经来潮前孕酮和雌激素水平已经降到最低,子宫肌层收缩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离,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想混排出,形成月经血。通过在月经期前补充黄体酮,维持孕激素水平,使子宫内膜进行保持在分泌期,从而推迟月经来临,使患者平稳安全的接受手术。
2 术后闭经治疗
在临床中有时可遇到年轻女性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发生闭经现象,这部分患者大多有精神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临床表现,排除器质性病变,往往认为是下丘脑性闭经,多为功能性闭经。患者因为精神应急,譬如突然或长期精神压抑、紧张、忧虑、环境改变、过度劳累、情感变化、寒冷等,均可能引起神经内分泌分泌障碍而导致闭经,其机制可能与应急状态下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刺激内源性阿片肽分泌,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有关。
应用药物撤退性试验既可以诊断又可以治疗,黄体酮注射液,肌注20mg/d,连续5d。停药后出现撤药性出血。因为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的分泌转化和蜕膜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维持内膜完整性所必需。如果停止孕激素治疗,一般可在2~3d内发生撤退性出血,并伴有坏死内膜的脱落。
3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
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包括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排卵性月经失调。无排卵性功血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各种原因引起的无排卵均可导致子宫粘膜受单一雌激素作用且无孕酮对抗而发生雌激素突破性出血。雌激素突破性出血分两型:雌激素水平长期低下,致使子宫内膜不能很好的修复,引起长时间持续间断少量出血;另一种情况是雌激素持续高水平子宫内膜增生增厚,甚至可引起或短或长时期的闭经,因无黄体酮对内膜的作用,内膜增生不牢固,易发生突破性出血,出血量多,时间长。
雌激素撤退性出血是卵泡发育、产生雌激素,在单一雌激素持久刺激下,子宫内膜增生过度,由于大量雌激素对FSH的抑制(负反馈)、或有一批卵泡发生闭锁,均可使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内膜因失去激素支持而剥脱出血.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还与子宫内膜出血自限机制缺陷有关。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腺体持续增生,间质缺乏孕激素作用反应不足,致使子宫内膜组织脆弱,容易发生自溃性出血。无排卵性功血由于雌激素作用,子宫内膜脱落不规则和不完整,使之缺乏足够的组织丢失量而难以刺激内膜的再生和修复;无排卵性功血,微循环血管床结构和功能异常,小血管多处断裂,加之缺乏螺旋化小动脉,收缩乏力导致长时间流血,出血量增多。内膜甾体受体和溶酶体功能障碍,局部凝血机制异常,凝血功能缺陷。青春期及生育年龄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孕激素的止血作用机制是使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达到止血效果。。停药后子宫内膜脱落较完全,起到药物性刮宫作用。
排卵性月经失调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功能不健全,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不能产生正常的分泌反应或各部分内膜反应不一致,内膜活检表现分泌期内膜腺体分泌不良,分泌反应落后2d。一般表现月经失调周期缩短或月经周期正常但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因此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治疗上多促进卵泡发育、改善黄体功能。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有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内膜活检分泌期延长,分泌期内膜与增生期内膜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d,且出血量多。治疗上给予孕激素,孕激素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使黄体及时萎缩,内膜按时完整脱落。同时给予绒促性素来促进黄体功能。
4 泌尿系结石治疗
泌尿系结石是人体尿液中固体成份析出而形成,是一种病理性生物矿化。泌尿系结石发病机制有许多学说,但都归根与晶体和基质的热动力学过程。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要想阻止结石形成,必须首先阻断其成核过程,包括防止尿液浓缩或过饱和,增强成石抑制因素,减少促进因素。黄体酮对输尿管平滑肌有阿托品样作用,可使泌尿系统平滑肌普遍松弛,输尿管口径扩大,输尿管扩张后出现有力的节律性蠕动。黄体酮是一种孕激素,它的解痉、松弛,扩张输尿管和尿道平滑肌的作用,可促使结石下移,同时还具有竞争性拮抗醛固酮的作用,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钠水的重吸收,促使排钠、排氯而产生一定的利尿作用,从而有利于结石的排出。黄体酮的利尿作用, 也有利于预防结石的复发。众所周知,尿量多少与结石的发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尿量增多能稀释尿液,降低尿中成石物质的过饱和度,加强对尿路的冲刷作用。并且能使尿钙、尿酸和尿草酸浓度降低,尿PH值降低,降低了尿液中成石的危险因素,从而起到预防草酸钙结石复发的作用。1968年Lousdole在尸检中发现,女性肾结石发生率比男性,考虑到可能与女性黄体酮分泌有关。1984年董穗生报道45例横径小于1cm 的输尿管结石患者,用黄体酮20mg肌注,2次/d,14d为1疗程,经3个月疗程治疗后若无效即停药。结果用药9d,排石率达93%此外黄体酮能缓解疼痛,尤其对病程较短,首次绞痛发作者或结石横径小表面光滑以及无严重肾积水和肾损害者,效果较好。
肾绞痛的发生多因结石、肿瘤等导致的急性尿路梗阻,使输尿管近端压力上升,致肾内PGE2释放,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蠕动过强,同时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拮抗ADH引起利尿,使肾盂内压升高,从而产生剧烈疼痛,疼痛往往沿同侧输尿管放射至腹股沟、下腹部、会阴区等部位。1986年董穗生用黄体酮治疗输尿管结石中发现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疗效比排石更为显著。临床上女性的结石发病率少于男性,以及女性有症状的结石病较男性少,也证明了这一点。
5结论
黄体酮为卵巢分泌的天然孕激素,很常见,护理过程中也时常打交道,弄清楚黄体酮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激素生理调节对于理解黄体酮在临床运用中的药理机制十分必要,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依据。黄体酮与雌激素一起参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精细的调节月经周期,临床中多用于治疗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等,还可以用于泌尿系结石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痛经、习惯性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鉴于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加以补充,但是相信黄体酮的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还有待于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观察、实践、体会、验证,能进一步发现更多新的临床药用机制,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线索。
参考文献:
[1]陈志强, 姚林芳, 叶章群.特发性草酸钙结石研究现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0( 5) : 257-2601.
[2]陈冠容.老药新用[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683.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24.301-315.
[4]樊双利. 中药预防草酸钙尿路结石复发对照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3).
编辑/王海静
推荐访问: 黄体酮 临床应用 护理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