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大思政”视域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路径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路径探究

时间:2022-03-02 00:04:2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中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未形成全学科全员育人的格局,收效甚微。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创新方法、探索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基于此,本文以“大思政”视域为切入点,从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发展路径等方面来探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路径,以期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大思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振兴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領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2]这一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高校,也适用于中学,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借鉴和学习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相关概念

(一)“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

狭义的“大思政”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3]广义的“大思政”教育观不仅适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适用于其他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观念顺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承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大思政”教育观具有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时空利用的广延性、内容体系的开放性等特点,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进行调整,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由“专人育人”走向“人人育人”,由“理论疏导”走向“知行合一”,由“信息孤岛”走向“资源协同”,形成一个立体化、多角度、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共同工作,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创新”一词最早应用于技术领域,后延伸为技术、组织、观念等方面的创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院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4]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打破要素间的界限,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目前,协同创新机制正逐渐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中,主要是通过构建协同共享机制,为协同者提供共同目标,基于该目标产生创新动力,并建立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通过多主体、多因素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集约化的协同教育效果。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做出如下界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增强深化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5]其综合性和活动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丰富、取材贴近生活;教学媒介多样、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法新颖、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们必须创新教学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以达到培养目标。如,在学习《政治与生活》内容时,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和党政机关实地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和相关政策,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大思政”教育观的要求

“大思政”教育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全员性是指除思政课教师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全过程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担负着育人的任务;全方位性是指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外、课内外、线上线下的各种育人资源。“大思政”教育理念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但要使其预期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合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构建立体协调的育人系统。

(三)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所变化,新时代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主动求知。即明确知识作为时代发展推动力的重要价值,能够主动学习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自主实践。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验证所学,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价值,通过实践与劳动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第三,协同合作。具备群体协作能力,有团队精神,能够依托集体的力量来获得成功;第四,资源共享。能够基于当前快速便捷的网络渠道与信息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与资源置换,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第五,创造创新。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实践创新推动自身及社会的发展。

(四)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冲突

前面我们描述了“大思政”视野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完成各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必然存在的,突出表现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较严重,以高考为指挥棒,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品德的培养,重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的体验。基于此,就需要改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二者间的关系,使实然状态尽可能地接近应然状态。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同

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德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是推动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但这并不是唯一途径,其他学科同样肩负着育人的责任,我们应致力于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由“专人育人”向“人人育人”转变。学校层面应要求和鼓励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师个人要具备德育的自觉性。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是我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驱,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全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教学资源加以深入发掘,并构建综合性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集理论课程、综合课程与专业课程于一体。同时,上海市将“课程思政”作为载体,开展理论教学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路径与教育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品德培育与塑造,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加强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协同

教育部所推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强调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平台搭建,将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理念也同样适用于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适当组织和开展主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育人。可以寻求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中学及高校之间的协同教育创新机制,学校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组织与学生家庭的重要作用,调动家庭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强调通过家庭教育、家风教育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机制,促进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相互融合,全面开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加强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协同

“大思政”视域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加强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协同。除了如课堂讲授、班会活动、谈心谈话等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增强隐性育人的效果。如,学校层面可以从建设校园环境入手,培养优良的校风;班级层面可以从建设班级文化入手,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个人方面可以通过优秀教师和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往往隐性育人比显性育人的效果更深远、更持久。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以教学议题为核心的活动课程,并通过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推动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相互融合,利用社会实践的空间、资源与情境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应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志愿活动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度。

(五)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还应当积极创新评价机制,以此检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水平。首先要建立以发展为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进而以之为基础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绝不能“唯分数”论,应改变传统的“重成才、轻成人”的考核评价机制,要从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学科教育的多元化等角度来加以判断,不仅要对学生的外在表现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内在素养进行评价。[6]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教育效果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加强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加强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协同、加强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协同、创新教育方法和创新评价机制,以达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2-27.

[3]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36.

[4]冯锋.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08):217-2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尹冬梅.构建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7-9.

[7]王学俭,李晓莉.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14(03):215-218.

[8]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5-20.

作者簡介

1.桂小珺(1988-),女,汉族,重庆开州人,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徐承英(1967-),女,汉族,重庆梁平人,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推荐访问: 视域 探究 协同 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