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课程改革百问

课程改革百问

时间:2022-03-02 00:24:28 来源:网友投稿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对课程改革是如何规定的?

答:总的要求是要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推”上:一是推动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二是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教育教学信息化。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对公共基础课程功能是如何定位的?

答: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是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对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是如何规定的?

答: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对教材编写是如何规定的?

答: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部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积极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指导教材。

5.《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如何规定的?

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6.《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规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哪两大类?

答: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7.《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对时间安排是如何规定的?

答: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8.《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中对德育课程设置是如何规定的?

答: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32—36学时)、职业道德与法律(32—36学时)、经济政治与社会(32—36学时)、哲学与人生(32—36学时)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其它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审批后由地方组织实施。

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9.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教学内容结构是如何规定的?

答: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作统一规定。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10.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中有关基础模块涉及哪些教学内容?

答: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

1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中有关基础模块涉及哪些教学内容?

答:基础模块——必选内容(72学时)

答:(1)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

(2)调整、充实德育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制定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开发10大类专业课程,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强化课程实施的推进力度,促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创新职业学校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5)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组织和机构,形成国家宏观指导,省统筹负责,各地和职业学校实施的统一协调、各司其职的课程管理新体制。

13.《江苏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实验的任务有哪些?

答:(1)开发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国家和省对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文化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关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重点对专业主干课程中的项目课程标准进行研发。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3)完善促进学习者智能发展的评价方式。以学习者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职业学校学习者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4)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省有关课程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与课程新体系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教师建构性实施课程的管理和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的管理等制度。

推荐访问: 课程改革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