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类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设计情景教学完成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自主构建。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管理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 案例教学管理类课程
能力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2.009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的方式,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首要目标,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激发和强化头脑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性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性学习,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管理与创新的实际能力。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对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解决决策问题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学生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后从中有所收获的教学过程,是管理类课程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
一、 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应是仅仅为获得现成的知识,而应该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是学会学习的过程。而构建主义理论倡导情景教学,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配合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实践,通过意义的构建方式而获得。情景教学强调学生从过程中获取能力及经历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案例教学正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情景教学完成学生自主知识构建。首先,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有效“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主动学习和探究,并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其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案例是对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解决决策问题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有的案例对事实与资料的描述非常生动,使人读起来身临其境,可给学生提供一个构建管理知识的真实情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营造“你说该怎么办”,使每个学生面临一定的情景“压力”,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环境设计。再次,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资料,在课堂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由此,学生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配合下,思考如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完成管理学有关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动体,而非受动体,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也是有效的学习。
二、 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把枯燥单调的理论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把一个战略性理论框架变为解决管理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师的讲授,不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告诉学习者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把学生已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转变成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其优势十分明显。
(一) 生动地传授管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管理类课程教学案例是管理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具有真实性。同时,案例又是从管理实践中搜集,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客观实际。学生面对案例,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可以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去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管理问题,也可以从管理实践案例中总结归纳理论,缩短了管理理论与现实情境的差距,使学习的知识和理论更为生动、具体、形象,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分析现实案例素材,发展新的管理理论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掌握和巩固管理的知识和理论,更好地理解已有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达到掌握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目的,而且通过案例分析还可以检验已有的管理理论,或证实或反驳原有的理论假设,提出新的观点或理论,从而达到提高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管理理论的目的。
(三)置身于现实环境之中,体验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复杂性
案例教学是将真实情景引入课堂,提供给学生争端、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将学生置于复杂的管理实践的现实环境之中,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案例提供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从业人员一样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运用各种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体验到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复杂性。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和效果。
(四) 师生双向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好准备并积极参与讨论,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必须掌握有效启发、引导的知识和技巧,由主讲者变为教学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
三、 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过程需要调动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意志品质等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而创新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通过探究、讨论等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意志品质等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案例教学中引入现实中发生过的真情实景,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这一过程为他们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和发散的情景,创造了思维发展的条件,从而开发和发展着他们的潜能。其次,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而非寻找“标准答案”或“唯一的正确答案”,这种非标准化结果的探求,倡导多向、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各种观点互相启发,发生碰撞,并产生思维共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和增强学生评论性和批判性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思、敢于质疑、善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管理的认知能力
目前,我国的普通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没有实际管理的经历和经验。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的方式,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像从业人员一样思考和分析问题,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运用各种管理理论、技术和技巧来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的真实体验,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促进学生由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化,缩短由理论到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因此,案例教学可以达到理解管理实务、掌握管理学科知识的目的,使学生能感知管理的内容及实质,理解管理的真谛,增强对管理的认知能力。
(三)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无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理和总结,从而发现前人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管理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引导学生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训练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好的案例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者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并不要求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提出解决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方案。一个教学案例往往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的情景,我将怎么办?” 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许学生学习时只有1个问题,学习后会变成10个问题。但同时,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增多,思路会开阔,处理问题的自信心会增强,实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也会在培养和锻炼中得到提高。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应在课前认真作准备。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包括记住案例中的关键信息,思考案例后面的提问,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等。其次,学生应在课堂上积极表现。案例教学50%的成绩来自课堂参与,参与度不是靠教师的印象,而是有实际参与度为证。如果学生不抢着发言,也许就始终没有发言的机会,自然就没有成绩,因此,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战场。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充满自信地发言,必须提出独到的见解,甚至要反驳老师的观点,才会得到好的成绩。经过这样一番锻炼,学生既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又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再次,课后教师会开出一系列阅读的文献资料,从中学生会找到分析此案例的理论支持和必要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究地学习,学生掌握的是能动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的知识,获得的是自主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凝固的知识。
(五)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既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同时要面对其他同学及老师的“诘难”,还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整个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增强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辩论能力、说服能力、聆听等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同时,案例教学经常采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组织形式,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德峰.案例教学与管理类课程改革[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2]舒小豪等.关于加强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3]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基金项目】 2008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yb08067)
【作者简介】 张英红(1965-),女,湖北麻城人,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责编黎原)
推荐访问: 管理类 培养 案例 能力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