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任务驱动式新型教材体系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式新型教材体系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02 08:10:5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有关高职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改革已经较普遍。但是与该类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却凤毛麟角。在新的课程体系下,知识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但组织顺序发生了重大改变。所以在现有教材体系下,课程内容很难编排。如何使新开发的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真正指导师生,这在教与学中很关键。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设置任务域、引导问题域、分析解空间、演示任务解、延伸任务项、评价完成度这六步法来编排教材中每个任务的思路,并以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编写为例,分析实践了创建该类教材的方法及步骤,最终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以纺织服装设备中的典型机构为主线的《纺织机构分析与应用》教材,从而重构了该课程,实现了课程开发的目的。

关键词:教材编写;教材体系;任务驱动;机械设计基础;纺织机构分析与应用

作者简介:张淑敏(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轨道交通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2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第二期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基于岗位群需求的‘纺织机械分析与设计基础’课程开发”(项目编号:JD0803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9-0079-03

在“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工作内容”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过程设计的主流。与此同时,项目化、任务化的实例教材也开始出现在书架之上。

但是囿于传统、经典的教材体系,这些实例教材中的任务往往以“教学任务”来充当。比如,在某一版本的教材中,直接冠以“机构的组成及机构运动简图”这样的教学知识点作为任务。这样的任务因为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知识点,所以不用改变传统的教材结构体系,就能直接在教材的某一合适位置落脚。教材脉络基本遵循原有的教材体系,若要增加新的案例任务也很方便。

但是,这样的任务却缺乏引起学生思考的足够动力,也改变了教师设置任务的初衷,丧失了任务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另外,这样的任务也使得由前期课程开发阶段所得到的课程体系成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教学上的实施。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教师还是沿用固有的教材体系,依从教材进行教学实践。或者,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工程实例,局部优化课堂效果。二是教师彻底实施新的课程体系,但苦于没有与之紧密结合的教材,从而最终导致学生所用教材与教学实践脱钩,教材不能从根本上指导教师与学生。因为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阶段,虽然明确了课程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目标,确立了新的课程标准,课程的知识总量也基本没有变化,但其组织顺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果没有新体系下的教材,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适应和教师知识缺乏的问题,最后将很难实施教学。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完成课程开发,确立课程标准之后,应该积极大胆地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材。这将有助于课程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与普及,当然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任务驱动式新型教材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徐肇杰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来掌握教学内容……[1]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使学生能主动用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的教学方法。

如果将这种教学方法策略固化在教材上,不仅能帮助不同的教师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也能使学生在课堂内外用任务来引导学习。据此,本文提出了在任务驱动下,通过设置任务域、引导问题域、分析解空间、演示任务解、延伸任务项、评价完成度这六步法来编排教材中每个任务的思想。其中任务域的设置就相当于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在该情境下,合理提取已设置任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分析任务解决的方案及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接着,教师讲解、演示解决过程。最后,以任务延伸的方式请学生完成新的任务,同时,师生共同评定任务的完成度。在用任务驱动的思想编写每个任务时,关键是每项任务所隐含的问题要合理提取,有效使用。

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主要手段之一。[2]在高职教材的编写上应大胆地运用这一思想方法,密切结合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循环往复地整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材体系中,要完成一个任务一般要涉及两项及以上的知识技能。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打乱原有经典教材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次序。在确定某学习领域的典型任务之后,仔细挖掘其所需的知识、技能,统筹编排,突破传统教材的羁绊,形成高职特有的教材结构体系,在行文上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使教材能引导学生的兴趣,指导教师的教学。

二、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编写关键点

任务驱动式的教材体系首先要求明确教材使用的受众体,教材编写的目的,以自上而下的思路梳理教材的编写内容,从而固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下面以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基地建设项目中的有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材编写为例,分析任务驱动式教材体系的建立及具体编写步骤和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有着广泛的学生受众群体。该教材的编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该课程由于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泛,及其深厚的实际工程背景,往往会使我们的学生难以尽快进入角色,在心理上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通过教材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编写教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材的编写目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论及的教材是针对高职教育的。由于高职特有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及培养时限,使得该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项技能与素质。然后,以已开发的课程标准为准绳,理清教材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侧重点在于学生阅读之后,能掌握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明确教材编写的目的。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核心技能有:机械的认识与表达能力、机械传动的分析与方案评价能力、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械零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一般工作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第一线岗位上。特别是面向设备维护的毕业生,他们主要是运行、维护和管理各种产业机械,需要熟悉有关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助于对设备装置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和决策处理。所以教材在定位的时候,以机械分析为主,以设计为辅,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引导能形成提出、分析、解决与表达问题的综合能力。

2.确立教材的编写风格

刘莹在《美国〈机械零件设计〉教材的特色与启示》一文中分析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教材。这些教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外教材每个章节的开篇以第二人称的表述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的学习情景,以读者的视角进行启发性学习导读,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章节后有大量与内容呼应的分类习题,帮助学生由浅至深、从简到繁地熟悉并掌握章节主要的知识;最后,通过大量与工程背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应用实例将知识与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好的做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另外,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高职教材很多来自于本科阶段教材的压缩,再由于为降低教材的难度,删减了部分内容,所以现在的教材可读性不强。因此,教材编写要避免条框式的结论以及简化后的知识条目罗列,多用分析性的、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可读性语言来设置任务、引导问题及演示任务等。

我们教材的阅读群体主要是高职学生。如果我们能以轻快的编写风格,挖掘生活细节,使符号化的工程问题具体化,使教材向教参化发展,那无疑更能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

3.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

按照人对自然界的认知规律,分析事物总是从整体到局部。首先看到的是全貌,经过仔细分解之后才是细节的描述。而设计则刚刚相反。在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往往从某个局部开始切入。对于机械设备的分析与设计也同样如此。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认识机械的全貌,然后按照机械设备的组成逐一分解。本教材正是按照从认识到分析表达,再到设计这样的思路来构建教材体系的。

首先通过拆装机器设备认识机器组成,熟悉各零部件,并用工程语言表达;然后根据机械的组成将教材内容分为执行机构的分析和传动方案的分析这两部分;最后从设计的角度探讨有关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简单设计问题。总体而言,本教材体系的设计是从具体零部件的认知,到分析设计传动、机构、零件这种从整体到局部,从具象到抽象又到具象的顺序来组织的,重在培养学生机械功能分析能力,传动机构的方案分析与比较评价的能力,执行机构运动分析能力以及机械零件结构分析的能力。

4.编排教材的内容框架

根据教材编写思路,结合本校纺织服装的优势,选取其中典型的设备、机构为案例,融合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要点,构建《纺织机构分析与应用》教材内容框架,其内容可分成四个单元十三项任务,见图1所示。

在图1中,“机构的认识与表达”单元主要是认识和表达机构及其零部件。这部分对普高生源的学生尤为重要。缝纫机机头的部分拆装,可以使学生在眼观、手触等感性认识手段的帮助下初步了解两大联接(螺纹联接和轴毂联接),四类零件(轴、轴承、齿轮以及联轴器),并以此为载体,展开主题讨论。如收集所有与螺栓相关的类型、用途、功能、外形、结构、参数、材料等。

“连杆机构分析与应用”单元主要以缝纫机“踏不动”现象为问题,引出四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及织机打纬机构分析两个任务,以机构设计为辅线,贯以机构分析软件的验证与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机构的创新以及新型机械设计手段的应用。

“凸轮机构的分析与应用”单元主要分析并应用间歇运动机构。在内容编排上是从上一任务的织机打纬机构过渡到织机的开口机构,自然进入到凸轮机构的讨论中,最后以织机间歇卷取机构的应用作为分析实例,使学生对棘轮机构的特性有所理解。

“传动机构的分析与应用”单元主要以传动装置分析与评价为主线,学习几种机械传动及其传动参数,如传动比、传动速度、功率等,分析评价并撰写工程报告

最后,在各单元的“实际应用中的问题”部分主要以实际零件的联接、选型及结构分析为主线,轴、齿轮等重要零件的工作能力计算为辅,间或介绍标准件返修方法,以备维修维护之需。

5.设计教材各单元侧重点及技能训练交叉点

在任务驱动下的教材体系,其内容都由一个个具有一定关联的任务组成。各任务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有可能会交叉,也有可能使教材目标出现盲点。所以有必要精心设计教材各单元的侧重点及技能训练交叉点,以使各项任务在有序、必要的情境下引导教学。下表1是本教材部分单元的设计方案。如在单元一中有“机构运动简图绘制能力”的要求,而在单元二中为巩固该能力,以踏板机构为例再次练习,并要求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总之,为很好地训练各项技能,在设计方案时,应使每个任务有一项新技能的同时不断巩固旧的技能,在不断往复的训练安排下循序渐进。这一点在表1中已有所体现。

6.遴选任务实例

在任务驱动的新型教材体系下,任务的遴选显得格外重要。从学院现有资源及学生角度出发,任务的载体以纺织服装机械中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触的机构设备为例。如缝纫机机头拆装、各种绕线传动装置的分析比较、下针机构的分析等等,都是本校资源相对丰富且学生相对熟悉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展开和实施。

图2是该教材的部分目录安排。

由该目录可以看出,此教材与传统教材的目录脉络是有很大差别的。

三、关于高职教材的思考

目前人们在高职教材编写中总是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降低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但是高职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不是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智能的多元性构成了人类求知和认识世界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只要引导适当,高职生也具备探究的、研究的思维。高职生要发展,适合他们的高职教材也需要纵深方面的专业内容。所以在编写高职教材时,也应与时俱进,比如将计算机辅助机构设计和运动设计的方法融入具体的任务解决中,分析各机构间的运动配合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36-37.

[2]唐祥云.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探究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6-198.

[3]刘莹,吴宗泽.美国《机械零件设计》教材的特色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09,(8):89-92.

(责任编辑:刘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探索 实践 体系 教材 驱动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