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为白头鹎的保护以及城市自然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5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和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共记录白头鹎取食行为400次,主要取食生境为乔灌木林(46.50%)和建筑区(3775%),其生态位宽度为2.61;白头鹎取食方式的生态位宽度为2.32,主要采用拾取方式(61.50%);取食基质的生态位宽度为394,主要倾向于叶层(41.00%);取食高度的生态位宽度为3.12,主要倾向于中层(46.00%)和地面(25.25%)。[结论] 白头鹎的取食生态位宽泛,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芽、嫩叶、花、果实、种子以及昆虫等为食。
关键词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取食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5-04669-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Pycnonotus sinensis and the urban natural protection planning.[Method] The habitat distribution and foraging niche of P.sinensis in campus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we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from July of 2010 to May of 2011.[Result] 400 times of foraging behaviors were recorded.The main foraging habitats were the arbor and shrub forest(46.50%)and builtup area (37.75%), and its ecological niche breadth was 2.61.The ecological niche breadth of the foraging method of P.sinensis was 2.32, and the main foraging method was picking up(61.50%).The ecological niche breadth of foraging substrate was 3.94, which tended to leaf layer(41.00%).The ecological niche breadth of the foraging height was 3.12,which tended to middle layer(46.00%) and ground(25.25%).[Conclusion] P.sinensis had a broad ecological niche breadth of foraging with the bud, tender leaf, flower, fruit and seeds of plants and insects as main foods.
Key words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Pycnonotus sinensis; Foraging ecological niche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为当地留鸟,另外还分布于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1]。白头鹎隶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鹎科(Pycnonotidae)鹎属,全世界共有4个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2-3],研究对象为指名亚种(P.s.sinensis)[4]。在长江师范学院校园该鸟为优势种[5]。国内外学者对白头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繁殖习性[6-9]、鸣声行为[10-13]、生理[14-16]、生态分布[17-18]和食性[19-20]等方面,国内尚未见校园白头鹎的取食生态位研究报道。为此,笔者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及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白头鹎的保护以及城市自然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长江师范学院李渡校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重庆市中部,处于106°56′~107°43′E,29°21′~30°01′N。面积84.14 hm2,其中绿化面积35.4 hm2。该研究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21]。根据校园植被类型、建筑比例、干扰因素等,将研究区域分为乔灌林、草丛、水域、建筑区4种类型[18]。
1.2调查方法2010年7月~2011年5月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白头鹎取食所处的生境和取食行为进行调查。取食行为包括取食方式(拾取:直接用嘴从基质表面啄取静止或移动缓慢的食物;探取:用嘴或爪探取基层表面之下的食物,然后取食;出击:静栖于某处,见到食物时飞出捕取,然后再飞回原处或附近;飞取:在空中鼓翼悬停取食静止的食物;追捕:在空中或枝条问追赶捕食快速移动的猎物)、取食基质(叶层:包括植物叶、花和果实;小枝:直径小于1.5 cm的小树枝;粗枝:大于1.5 cm的侧枝;树干:直径大于150 cm的所有枝、干以及大于7.0 cm的小树主干;地面;空中;水中)、取食高度(地面:0~0.1 m;低层或灌丛:0.1~1.0 m;中层:1.0~5.0 m;高层或树冠:大于5.0 m)。调查时每2人1组,使用8 ×30的熊猫牌望远镜观察。调查选择在天气晴朗、少雾、无大风的日子,一般在6:00~9:00和17:30~18:30观察。
1.3数据统计与分析对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取食方式、取食基质、取食高度进行频次分析,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白头鹎的取食生态位宽度(B)[22]:B=1/ni=1P2i。式中,Pi为第i项出现的频率。
2结果与分析
2.1生境分布白头鹎取食行为共400次,主要以植物的芽、嫩叶、花、果实、种子和昆虫等为食,为杂食性鸟类,其取食生境的生态位宽度为2.61,分为3类:乔灌林(186次,46.50%)、建筑区(151次,37.75%)、草丛(63次,15.75%)(图1)。白头鹎主要倾向于在乔灌林取食,其次为建筑区、草丛,未观察到白头鹎在水域取食。
3讨论
3.1白头鹎采用的觅食策略食物作为鸟类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鸟类生存所需的必要条件。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鸟类往往采取最佳的觅食策略[23]。白头鹎选择乔灌林作为其主要觅食地(46.50%),主要是因为乔灌林的植被多样性最高,形成了林下灌丛和乔木层的梯度分布,不仅给白头鹎提供了隐蔽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而且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据观察,白头鹎在此主要采食乔木、灌木的芽、嫩叶、花、花蜜、果实和捕食隐藏在乔木、灌木上的昆虫;另外,也常在校园食堂、饭店和垃圾堆附近的地面上啄食人们丢弃的食物碎屑、水果等,因此建筑区也成为白头鹎重要的觅食地(37.75%)。
另外,白头鹎的喙短而强健,基部宽阔,上喙稍微弯曲,这种鸟喙有利于拾取树枝和地面上的食物(如嫩叶、芽、地上残留的食物碎屑等)。因此,白头鹎主要选择在叶层或地面采取拾取的方式取食。
3.2白头鹎对生境的耐受性随着校园的进一步建设,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诸多版块,鸟类所依赖的食物种类、数量、分布、来源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对鸟类分布和繁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废弃垃圾以及种子、谷粒、面包等食物碎屑散落在建筑区的地面,以地面拾取来获取食物的食种子鸟类和杂食性鸟类成为校园鸟类的优势种[24]。白头鹎就属于此类。因此,建筑区成为白头鹎重要的取食生境,地面成为白头鹎重要的取食基质;另外,由于建筑区路灯的引诱,很多鳞翅目昆虫停歇在路灯周围,成为白头鹎取食昆虫的最佳地点。这都反映了白头鹎对校园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郑光美.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李桂垣.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三卷 鸟类)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 曹长雷,曹玉,蒋兵.长江师范学院校园鸟类调查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13) : 7809-7810, 7899.
[6] 陈玉泉,刘延华.白头鹎冬季某些习性观察[J].四川动物,1996,15(3):118.
[7] 韩芬茹,周天林.金翅和白头鹎的繁殖生态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2):42-45.
[8] 陈伟,郭宗明,胡锦矗,等.四川南充市白头鹎的繁殖习性及雏鸟的生长发育[J]. 动物学杂志,2006,41(2):107-111.
[9] 陈伟,吴映梅,胡锦矗,等.四川南充市城市白头鹎的巢址选择和巢材研究[J].四川动物,2006,25(3):590-593.
[10] 姜仕仁,丁平,诸葛阳,等.白头鹎繁殖期鸣声行为的研究[J].动物学报,1996,42(3):253-259.
[11] 韩轶才,姜仕仁,丁平.环境噪声对临安和阜阳两地白头鹎鸣声频率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04,25(2):122-126.
[12] 丁平,姜仕仁.杭州市区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J].动物学研究,2005,26(5):453-459.
[13] 杨晓菁,雷富民.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微地理变异[J].动物学报,2008,54(4):630-639.
推荐访问: 生境 长江 白头 师范学院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