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日益兴起,从50年代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到后来的国际岩石圈计划、国际减灾十年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大洋钻探计划和日地能量计划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借助他们现有的科学技术,可以加快实现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的梦想,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提升自身在本地区的影响力[7]。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主要的五个发达国家,他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容小觑,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各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而英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最一流的高等教育水平,特别是其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地球与空间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顶尖水平[8]。
为此我们检索了1999~2011年中英、中美、中德、中法、中日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的合作发文量,以及历年发文的被引量(见表7-表11,中国存在合作关系的主要国家的数量及比例见图4)。
可以看出,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按合作发文数量统计,与中国合作的五个国家的排名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其中与美国合作发表论文数量最多,高达12514篇,占中国全部合作发文的份额的近一半,几乎与中国与其他四国合作发表论文数量的总和相持平,而中国与其他四国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差别不大,保持在2000~4000篇的范围内,这说明中国学者尤其偏爱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学术交流,而中英在该领域合作发表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仅高于中法合作发文数量,但被引总量名列第三,仅次于中美、中德合作发文被引量。这一点同样可以由表12看出,该表为我们清晰展现出中国与五国合作发文的篇均被引量。
在中国与五国的合作中,中美虽合作发文量最高,篇均被引量却最低,仅12.24次/篇,而中法合作发文量最低,但篇均被引最高,达16.57次/篇,可见美国虽然是科技大国,但在与中国的合作进程中发文质量不高,没有得到更多领域学者的认可,而中法合作论文少而精,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正如前所说,中英合作虽然数量较少,但被引情况有所好转,且篇均被引13.35次/篇,处于中游水平,且自1999年至2011年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发展势头良好,未来两国可以通过互派学者访问、举办学术会议等多样化的交流活动,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共同提升两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相信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无论从发文数量还是篇均被引量都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由地球与空间科学中13个子领域分别来比较和考量中英两国的合作情况(见表13)。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各子领域中,中英合作发文量占中国国际合作发文的比例更高,这说明在国际合作发文量不及英国的情况下,对中国学者来说,英国该领域学者是他们很好的合作伙伴,而由于英国发文量较大,且与欧美合作更加频繁,因此中英合作发文在英国显得微不足道。在这13个子领域中,中国与英国在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城市发展研究等领域比与其他四国往来更密切,合作发表论文更多,而在遥测技术领域, 中英两国合作发文量无论占该领域中国国际合作发文比例还是占该领域中国总发文量比例都是最低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开展合作研究,对两国该领域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两国要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科合作的深度和全面性,对中国学者来说,英国成熟的学科技术值得借鉴,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对英国该领域学科来说是良好的“催化剂”。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与英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正逐步取得发展,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中英两国需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学术影响力,结论与建议如下:
(1)1999~2011年这13年间,中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发文总量与英国有明显差距,虽然中国古代及近代在该领域卓有成就,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及中国学者英语水平限制了其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数量偏少,起步较晚,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最近几年中国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举办了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使发文量有明显的提高,并从2007年起发文量开始与英国齐头并进,这说明中国在该领域具有大量的研究人才和良好的发展潜力,而英国在该领域发展较为成熟,一直保持较高发文量。
(2)中国在该领域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与英国相比,同样具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发文量本身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存在科研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崭露面孔的科研新生力量,若想在国际上取得更高的学术地位,需要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两手抓,不仅要注重论文的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论文的质量,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国的学术影响力。
(3)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英国比中国更加积极,无论是合作发文数量、合作发文国家/地区数量还是和五个国家合作发文的数量,英国都普遍高于中国,中国该领域学者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学习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技术,充实自己的科学研究,这对提升中国在领域内的学术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而英国在不少子领域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必将成为中国学者合作交流的主要对象。
(4)通过国际间合作交流而发表的论文更能得到该领域学者的认可。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与其他国家学者合作发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均高于全部发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因此,加强各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影响力的有力措施。对于我们中国学者而言,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缩小与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才能真正在该领域获得更大突破;同时在进行学术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本国周边国家,更应该开拓视野,吸取各国的先进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科研融合。对于英国方面而言,则应该抓住中国处于科研上升期的机遇,发挥中国具有最广大科研人才资源的优势,积极与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发文量和国际学术地位。
参考文献:
[1]单玉丽,苏美祥. 全球化视阈下的国家科技合作与我国对策[J].亚太经济,2011,(6):134-139.
[2]乐素娜. 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37):121-122,126.
[3]江岚,罗时进. 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J].文学研究,2009,(03):33-42.
[4]肖朗,施峥. 李约瑟与近代中英文化教育交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5-14.
[5]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EB/OL].[2012-09-05].http://sess.pku.edu.cn/Index_xygk.asp.
[6]J.C.R. Huntand, A.J.Coates. Developments in space engineering and space scienc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2003,361(1802):205-218.
[7]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105-109.
[8]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EB/OL].[2012-09-05].http:///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推荐访问: 空间科学 两国 中英 地球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