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我国高等院校统计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基于我国高等院校统计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3-05 08:10:4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讨论了我国高等院校统计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立足于众多统计学者和专家的观点,相应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统计学 学科建设 统计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C82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90-02

1 背景

在1998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归入理学门类,保留“统计学”作为新专业名称,并可选择授予经济学或理学学位。到此,统计学学科看似有了一个明确的归属。然而,这一变化不仅对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设计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对数理学类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挑战。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各高校在专业目录颁布实施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都相应进行了调整。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统计学专业依然隶属于经济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或者数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虽然普通本科院校统计学专业的这种定位可以根据二级学科来设置,专业性质也可以由学科门类来确定,即专业放在哪个门类下就属于哪种学科,具体操作上则可以按照授什么样的学位来认定专业的性质。那么,各高等院校根据统计学专业的如此定位该怎样设计课程体系呢?同时,这种定位又将给我国各高等院校制订跨世纪统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以及进行统计学教育教学改革造成何等影响呢?本文结合我系统计学专业教改实际,就经济管理类与理学类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2 统计学学科性质与专业定位问题

关于统计学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问题,现有的判断主要是针对统计学涉及的客观对象形成的。如果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方面的观察数据,则被认为属于社会科学;然而如果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的是自然技术现象中的试验数据,则被划入自然科学范畴。这样的划分实际操作起来难于定夺。一般而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既存在自然现象也存在社会现象,而统计方法又具有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因此,目前要明确划分统计学学科的性质是困难的,而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结论:统计学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搜集、整理客观事物的数量资料及如何用数字去描述和分析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变化过程并预测客观事物发展前景的具有方法论特征的复合性、综合性学科。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横向学科也是交叉学科。

统计学学科性质的划分是模糊的,而统计学学科专业的定位也一度是争论的焦点。众所周知,数理统计学与经济统计学的门派之争由来已久,直到“大统计学”概念的提出似乎告一段落了。实际上,无论是经济统计学还是数理统计学,它们不仅仅只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统计学”专业名称,同时还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与区别:其一,统计学都是数据科学。只不过经管类统计专业强调统计理论方法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上的应用,而数理类统计专业则强调在数据处理与分析前后对统计理论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简而言之,一个侧重于方法应用,一个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二,统计学是方法论是应用学科。数理统计学偏重理论方法的研究,不等于它不应用理论方法,比方说利用样本推断总体就是极限理论的最好应用;同时经济统计学偏重于理论方法的应用,也就不代表其不进行理论研究,许多计量经济模型与方法都是处理和分析社会经济数据的理论依据。根据“理论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思想,笔者认为“根据学科门类来定位学科性质”硬性地将数理统计学专业与经济统计学专业加以区分是没必要的。难道只具有理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不擅长于数量分析,而只具备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统计理论基础就不扎实,抑或是只有拿到双学位的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才令人放心呢?显然,这些问题是不能完全肯定的也是很难找到现实依据的。但是,无论统计学专业的定位如何,正确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是至关重要的。

3 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虽然根据学科门类定位了学科性质,但是,其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却又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不少数理类统计学专业把《数学基础课》、《概率论》、《数理统计》、《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统计软件》以及《统计专题》等课程作为统计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不少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则把《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等五门课程作为统计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它们各自的课程体系模式都是为了摆脱“统计原理十部门统计”的课程体系模式以适应“大统计学科”而修订提出的。然而,这两种模式却又同时存在些许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这些主干课程在教学时间及授课计划的编排上通常与学生的实习实验课程甚至与毕业相冲突,许多学生在临近毕业的大四第二学期经常抱怨时间太紧。另一方面,大部分主干课程都是独立编写教学大纲以及授课计划,不可避免地使得有些课程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比如:《统计专题》几乎涵盖了全部的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课程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而《企业经济统计学》并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既容易和《国民经济统计学》产生交叉重复,又容易和《管理经济学》产生交叉重复,似乎难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后,这两种课程体系模式都不适用于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统计学专业在各高等院校既不是培养所谓的统计“专才”,也不是培养对各学科无所不会、无所不能的“通才”,而是一方面要培养一批统计方法及理论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培养一批能灵活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各非重点院校的科研情况及学生素质而言,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应用,并致力于培养既熟练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统计理论方法,又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复合,同时也是数理类统计学专业课程与经管类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复合。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培养“复合型”统计人才的目标,可以在数理类与经管类统计学专业上设置统一的主干专业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既要包含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又要包含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该课程体系具体可设置为:《数学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经济计量模型与预测》、《统计软件》以及《统计学案例分析》。只要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统一编排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这种统一的课程体系模式足以克服上述两种单一模式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各高校统计学专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思路,选择增开一些统计学应用方面的课程或者交叉学科课程,以体现自己的特色。

4 统计学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断满足社会应用的需要。因此,统计学自身的发展领域不断扩大,而且在社会学、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与之有力结合,形成了社会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医学统计学、药学统计学、工程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一批交叉学科。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受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社会各方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需求的种类和层次也日益多样化,导致统计学的发展亦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人员的需求不断扩大。首先,统计部门对统计人才的需求表面上看来缩小了,但政府统计人员的培养仍然是统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其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合作度日益增大,各个贸易、外资、独资、合资伙伴不断增多,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从而,有关企业运行环境、资金与债务状况、科技开发和财务实力、竞争对手与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求生存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信息流,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分析人才。第二,民间统计机构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统计分析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完善,随着我国全球化贸易的发展,民间统计作为市场和企业、居民的桥梁在我国获得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逐渐为广大统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面对纷繁复杂多变的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单靠有限的政府统计信息和企业统计力量,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将迫切要求民间统计机构的出现。第三,统计教育的产业化,需要大量教育型统计人才的参与。第四,统计知识的全面普及。无论是就业择业还是创业,都要求具备对形势的分析能力、对信息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时机的把握能力。因此,在充斥着“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做到就业的稳定性、择业的公正性以及创业的自主性,力求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从而,统计知识的全面普及势在必行。

总而言之,目前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还很单一,就业需求也不太理想,人才需求情况是“供过于求”,大部分主要是从事人口数量、土地数量、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军事等方面的统计工作。虽然现实不容乐观,但是笔者认为:只要统计学学科迅速发展了,统计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就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林洪.《对统计学学科性质、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认识》,《统计研究》,1999年第11期.

[2] 张尧庭,赵彦云.《高校统计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研究》,《统计学》,2000年第1期.

[3] 张志强.《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统计教育的回顾与思考》,《统计教育》,2000年第4期.

[4] 陈一鸣等.《我国统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5] 熊俊顺.《我国统计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统计研究》,2001年第4期.

[6] 胡志萍,王斌会.《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就业前景》,《统计与预测》,2003年第6期.

[7] 杨廷干.《论统计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统计研究》,2005年第2期.

[8] 蒋剑辉.《统计学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9] 蒋剑辉.《我国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统计研究》,2005年第8期.

推荐访问: 学科建设 统计学 高等院校 思考 我国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