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研究

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研究

时间:2022-03-05 08:27:2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问题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共性问题。以烟台大学法学专业为例,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参加学科竞赛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编程等技术,研究烟台大学法学院往届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状况与在校表现的关系。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找出影响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主要因素,反馈学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信息采集与处理;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王宪杰(1959-),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山东 烟台 26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090)的研究成果。

中途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05-03

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问题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共性问题。[1,2]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否科学,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规范等问题。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烟台大学,通过招生环节,把住了“产品”入口的质量关,但是经过四年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只能说作为一个“半成品出厂”了,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否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这些问题一并反映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由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研究还没有统一的、通过检验成熟的量化办法,因此,本文以烟台大学法学院毕业生适应性状况为例,通过采集烟台大学法学院往届毕业生“工作轨迹”的信息,利用运筹学理论、统计学原理、数学建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编程等技术,定性和定量地给出影响烟台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反馈到学校。另外,还发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今后修订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通过采集毕业生信息,研究毕业生工作轨迹,分析毕业生成长过程,进一步给出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采集信息包括:一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学习成绩、政治面貌;二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会、班委会和党团职务;三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专利发明、论文发表和考研;四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有过违纪或处分;五是毕业生的毕业时间、初次就业时间、就业单位(几个单位)、各个就业单位工作年限、所从事技术岗位、是否与本科专业相关;六是工作中遇到的与所学专业课有关的技术问题、与学校开设的通选课有关的综合素质问题、与政治课学习有关的水平问题、与育人有关的觉悟问题、适应社会能力等;七是工作以来所创造的业绩、目前级别、工资水平等。

将采集到的毕业生信息进行量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3]确定不同因素对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影响的权重。再将量化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各种因素加权平均后所得的分值与其所对应的适应社会能力状况进行比较,进一步找出影响大学往届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各种因素定性与定量分析,反馈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建议。具体过程见图1。

1.数据量化的方法

根据采集到的147名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所从事的岗位和专业的相关性、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情况、学习成绩、政治面貌6项指标对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状况有较大影响。因此,只考虑将上述6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其中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是党员和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量化值分别为1和0;岗位和专业的相关性中,相关密切取2,一般密切取1,不相关密切取0;参加研究生考试情况中,未参加取0,参加取1,参加并成功取2;学习成绩中,一般取1,良好取2,优秀取3。

2.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方法

3.指标影响力排序的方法

根据上节所建模型,利用MATLAB软件求解,[4]得到采集到的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状况与在校表现综合得分对应表。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几个主要因素,选取得分较高的毕业生进行数据分析,并规定得分高低的标准如下:

设xi为第i名毕业生的综合的得分,为所有综合得分的均值,如果,则判定第i名毕业生综合得分为较高,否则为较低。

通过上述标准,计算所给出的各个综合得分的均值为0.496,高于均值的综合得分的毕业生人数共有73名,给每个毕业生一个编号,如表2所示。

其中:毕业生编号-Number of graduates;得分-A goal;毕业生认为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状况-Graduates perceived themselves to adapt to social status。

对73名毕业生在校表现的各项指标进行结果分析(见表3)。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参加学科竞赛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量化所得数据,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在校表现情况与适应社会能力的层次结构模型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指标的目标模型,结合运筹学理论、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机软件编程等技术,给出了相应的结果。研究表明:毕业生从事岗位的相关性、学习成绩、是否是学生干部、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情况、学生在校政治面貌、参加学科竞赛情况这六项因素对大学本科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烟台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来说,前五项因素对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这五项因素也反映出学院及学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建议其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引起重视。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适应于烟台大学法学专业,只要采集到任何一所大学毕业生相应的信息,均可以利用本论文中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可后续研究其他学校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与在校表现的关系,修订更适合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库夭梅,陈羽白.高校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A].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集[C].2008:333-338.

[2]张建功,黄治斌,刘兴华.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17-121.

[3]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志涌,杨祖樱.MATLAB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晴)

推荐访问: 适应性 大学毕业生 状况 需求 社会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