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2013年1月1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对于获奖,郑先生坦言心情很复杂:“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1943年,19岁的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和早一年考入的哥哥一样就读电机系。因为觉得和哥哥学不同专业,能对国家有更大贡献。于是,第二年,郑哲敏从电机系转到了机械系。1948年,郑哲敏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54年回国。在“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中,郑哲敏先生写道:“回国本是一贯主张。我们之所以获得教育,直接或间接的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劳动,因此回国服务是不可推辞的责任。同时一个人如果不是在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爆炸”这个词其实原本与郑哲敏毫不相干,“虽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国家现在需要我做这个,那么我当然义不容辞。”郑哲敏说。之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郑哲敏和他领导的团队在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基础理论,以及核爆效应、爆炸安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爆炸力学主要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郑哲敏很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一直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己任。“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他们对我一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希望自己对学生也能这样。”郑哲敏说。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是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他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雷达。
20世纪80年代末,年过五旬的王小谟在争议和质疑中,坚持攀爬预警机这一高峰。20世纪90年代,通过多年艰辛的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然而,2000年,迫于美国压力,合作方单方面终止预警机合作研制合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最终,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记载信息化武器装备。“我们一定要争口气”,这幅标语至今仍挂在预警机机库的墙上。
人是第一战斗力,这个观念一直贯穿了王小谟的整个科研人生。“以前的雷达车上没有空调,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你能眼睁睁地看到汗珠一颗颗冒出来。”经常待在车里做实验的王小谟有亲身体验。他提出要在雷达机里装空调,遭到反对后,他据理力争:“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设备有什么用?”终于,专门耐高温的军用空调首次出现在了雷达机里。
人才培养中,王小谟常做惊人之举。让刚毕业的陆军做项目总设计师,后来更是拍板让38岁的他当预警机的总师,还让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培养这些比他小三四十岁的年轻战斗力,王小谟的绝招就是压重担,“不是不管,不能全管”。
1966年的政治风暴中,王小谟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打入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他在机房的空调冷却池里游泳,用计算机下棋、唱歌,两年后,当他从机房里被“放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了。这两年的计算机心得,被他应用在研制我国第一个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三坐标雷达中。
【简要点评】从老一辈科学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科研勇气,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适用话题】爱国、敬业、执着、坚持、感恩、责任感、乐观、人才培养……
推荐访问: 科技奖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