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对现有研究文献中常见的登机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办理登机人员行为、登机方式、旅客行为特征、机舱设计等,尤其是廊桥中旅客排列顺序会影响登机效率和登机时间;从外向内和倒金字塔形登机方式具有优势;全新的登机策略应当是组合某几种基本登机策略。同时,现有的登机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旅客进入机舱门后,而应当向前延展至通知登机;多关注宽体客机;仿真研究中需要重新测定重要参数等。
关键词:航空运输;登机策略;登机次序;航空旅客;登机过程
中图分类号:V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1003006
航空旅行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成为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根据波音公司调研,旅客登机时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翻了一倍。现在140人的国内航班登机用时为30~40 min,而20世纪70年代最多花费15 min[1]。旅客登机的实际速度降低了50%以上,降至9人/min[2]。空客也以A321机型为例做了相关研究[3],正常航班过站时间为24 min左右,登机过程由于受到登机门、机舱门、机舱通道等约束条件和旅客个体移动能力、旅客间冲突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在航班过站时间上占据最大的比重。登机效率的提升对大型枢纽机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延误具有重要作用。
登机效率下降不仅降低了机场运营效率,影响了旅客出行感受,同时增加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因为登机效率下降产生的成本是巨大的,据Funk在2003年进行的研究,登机成本为22.38美元/min[4],到了2008年,David等对美国主要航空公司进行调查,得出登机成本为30美元/min[5]。按照日航班量1 500架次,每年365天,客座率100%计算,采用非传统登机策略比传统登机策略登机可以减少35%的成本[5]。因此,采用适当的登机策略减少登机时间,对于航空公司节约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登机时间对登机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登机策略以缩短登机时间,进而增加航空公司收益并减少航班延误。本文首先对登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对现有登机策略进行比较,对新登机策略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登机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登机效率的提升有赖于缩短登机时间。若希望以更短的时间完成登机过程,首先需要了解登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某些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旅客登机过程经过的主要区域依次为预登机区、登机口、廊桥、登机舱门和机舱。
从登机过程来看,旅客听到登机通知后向对应的登机口聚集,很容易造成登机口附近区域的拥挤,因此,在登机口附近设置预登机区,对旅客数量进行控制,使旅客更快地进入登机口缩短登机时间;另外,多个登机口也可加快登机速度。不仅如此,登机口的放行速度[68]与旅客进入机舱到入座的速度相协调可以避免放行速度过快导致旅客在廊桥中的拥堵或因放行速度过慢导致的登机效率下降,从而减少登机时间。由于廊桥空间小,无法在廊桥中组织旅客,因此机场会在登机口处要求旅客以某种顺序排队并通过。旅客经过登机口进入廊桥后,由于旅客存在个体差异,步行速度不同,旅客的排列顺序改变,影响了登机时间。现有大多数的登机策略研究没有考虑这里提到的在廊桥中旅客排列顺序有所改变的情况,而更多的是直接对旅客进入机舱后的过程进行研究。
旅客通过廊桥后会达到机舱门口,而登机舱门的开放数量[8]、登机舱门的指派[9]对于登机时间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A380等宽体客机,搭载旅客数量较多,影响更加明显。
旅客进入机舱后到入座的过程是影响登机效率的重要环节。旅客进入机舱的速度对登机时间的影响也很大[6,10],合理的速度可以充分利用过道的空间,减少登机时间。旅客进入机舱的顺序是对登机时间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顺序不同,旅客就坐过程中被其他旅客阻挡的程度(即干扰)就不同,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旅客进入机舱顺序对登机时间影响[68,1027]。在很多研究中,用干扰来研究登机时间,干扰分为座位干扰和过道干扰两种[21]。干扰最少,登机时间则最短。干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旅客进入机舱的顺序、旅客携带行李的数量[21]等影响干扰数量,旅客摆放单件行李花费的时间、旅客在机舱中的行进速度等行为特征[1215]影响单个干扰时间。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机舱设计的角度研究登機策略,探索飞机内部设计参数对登机过程的影响。Jorg[23]对于机舱设计进行研究,对于120座的飞机,飞机座位设计对于登机时间有一定影响[24],在4种布局中,发现每排6座双通道的设计登机时间较短,但是这需要更大的宽度,可能影响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Bachmat[25]也发现登机策略的有效性和飞机内部设计参数之间存在明显联系。另外,不同机型的登机具有不同特点,2013年,Mas [13]通过建立仿真模型比较不同的登机策略。他对中小型客机(A320)、中型客机(B757200)和大中型客机(Tu214)进行从前向后、从后向前以及随机3种模式进行仿真,计算登机时间。随后,Mas等[13]又针对3种不同大小的飞机,分别对从前向后、从外向内、从后向前、随机登机方式进行了研究。
登机过程中,旅客的行为特征也会影响登机时间。如Tang[12]基于对旅客行为特征的考虑提出了登机模型,并将其与随机登机方式、根据旅客座位系列号的登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2012年,该学者又在考虑旅客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登机策略[15],对3种不同登机策略下旅客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在现实的登机过程中,每一个航班的客座率都有所不同,旅客迟到、不遵循分组登机指令这样一些情况也时有发生[26],这些也是影响登机时间的因素。
推荐访问: 登机 旅客 综述 航空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