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对消化内科临床领域中医的应用情况及价值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这段时间内的在某医院进行治疗的186例消化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组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将两组人数平分,每组9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组员分别采用西医和中医疗法进行调理。然后再将两组成员的调理成效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调理有效率分别为94.6%和96.7%,两组治疗方法的调整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与西医大致相同,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扩展使用。
关键词:中医;消化内科;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也是我国医药工作者智慧的结晶。中医在各种疾病的调理中都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临床应用疗法,它在病理认识及临床调理等方面的特征和观念都与我国居民的健康标准及调理方式十分吻合。所以,中国应该在我国的医药临床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在更宽阔的范围内运用。中医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补充,目前在多个医学领域都已有非常成熟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时间经验,尤其是在消化内科的临床领域,应用更为广泛。此次研究就是中医在消化内科领域临的床应用情况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这段时间内在某医院进行消化内科治疗的18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且这些患者一定是已经确认病症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112例,女性患者的人数为74例,并且将这些参与研究的患者年龄范围确定在23岁至81岁区间内,其平均年龄大致为(50.3±6.2)岁。将选定的这186名患者按照其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采用随机抽取分组的方式将全部参与研究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人数都是93人。这两组的成员经过对比确定其在疾病种类、性别及年龄等方面的一般材料上并没有明显不同,因此拥有可比较的空间,能够缩小研究误差,保证研究准确性。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使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的研究对象采用中药调理的方式进行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根据中医的特性采用辩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症状进行调理。分别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病症表现情况对症下药,因每个人的体制各不相同,所以对中医药物的吸收性和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使用中医疗法治疗时要充分注意到患者的体制问题,辩证的调整治疗方案,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制定不懂的医疗处方。每日服用1剂药物,每周有五天服用药物,四周为一个医疗周期,这些患者要接受六个疗程的治疗,整个治疗大概要持续半年的时间。
在药物治疗及调理完成后,还要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时长6个月的跟踪调研,对这两组参与研究实验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进行比较,然后再对比较结果进行探究及分析。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恢复速度较慢,但能进食半流质食物。无效:患者各项胃肠功能未见显著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调理和治疗后,根据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调理有效率为96.7%,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6%,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只差2.1%,并不存在明显差别,这种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对比数据具体如表1。
3 讨论
在消化内科领域的中医临床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中医和法、半夏泻心汤等,这些调理方法可以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它各种消化道病症起到治疗作用,具有非常好的临床表现成效。
中医和法也叫作和解法,主要是使用具有疏泄、和解等功效的中医药剂来对人体实施适当合理的调理,从而达到消除病症的目标。中医和法在中医临床治疗中使用范围极广,其治疗效果较为温和。然而,即使是药效相对温和,医疗工作者在使用这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是也依然需要非常谨慎,如果调理方式不规范也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进行消化道类病症的治疗时,中在医和法通常会对脾胃不和、疟疾等疾病起到很好的调理效果。另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于有心绪混乱、心情低落等情绪问题引发的其他病症的治疗中,例如睡眠质量差、气短等都是由于情绪问题引发的不良病症,使用中医和法进行调理都可以获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按照临床症状,中医和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炎,以柴胡疏肝为主方,若患者伴有胃寒,则还需在药方中加人相应的砂仁等;若患者伴有胃气虚,则还需适当地对四君子汤进行加减。(2)治疗便秘,以柴胡疏肝为主方,为虚证者(气虚)合增液承气汤,为实证者合承气汤。(3)治疗肝、胰以及胆疾病,柴胡中加人适量金铃子散,若患者伴有阳黄,湿多过热,则还需合茵陈五菩散;若热多过湿,则还需合茵陈篙汤。(4)治疗肠结核、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慢性腹泻疾病,以柴胡疏肝为主方,若患者脾胃虚寒,则需合附子理中丸;若为肝旺脾弱患者,则还需合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主要由七味药物组成,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上可发挥促消化、调节胃肠、抗菌、保肝等效用。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可采用半夏泻心汤对患者进行治疗:(1)热性脉症,面呈湿热色,口苦、多动、烦躁、手足温、恶热喜凉、食欲不减、大小便不够清利等,脉象呈现为阳脉,舌苔呈红黄色;(2)寒性脉症.面呈虚寒色,口淡不渴,大小便清利,喜暖,厌恶寒冷.口气产生异常,但并不明显,脉象呈现为阴脉,舌淡且苔白;(3)寒热错杂症,为上述两种病症的结合。在治疗该病症时,需要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依据,分析寒热的多少,并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处方和方式。芬、连具有苦寒清热之效用,热气和寒气两相比较,若热气相对较多,则需增加芬、连的永用量,同时适当减少其他药物的用量;若寒气相对较多,则需适当减少芬、连的用量,并相应增加其他药物的用量。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照93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7%,与采用西医药物对症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4.6%,由此可知,中医在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同样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当前,对于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深人的研究,以获得更大的突破。一方面,加大对中医药方的研究力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学优势,加强中医学与现代医疗技术的融合,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的中医学临床评估体系和治疗体系,巩固中医学在医学界中的地位,使中医获得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洪艳萍,朱凤梅.中医“和法”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实践与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
[2]杨高中,张小春,徐刚.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5).
推荐访问: 内科 消化 临床 中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