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肿瘤临床组方“辩证+辨病”思维所具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原则将其分作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辩证+辨病”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辩证治疗。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95.0%明显优于对照组35.0%(P<0.05);无论是复发率(2.5%VS25.0%),还是转移率(5.0%VS20.0%),又或者病情加重(2.5%VS17.5%)等,观察组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传统辩证治疗而言,“辩证+辨病”治疗无疑更具优势,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 中医肿瘤;临床组方思维;辨证;辨病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
临床组方“辨证+辨病”思维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医肿瘤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既有显而易见的短期疗效,又有相对稳定的长期疗效[1]。本文选取8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分析中医肿瘤临床组方“辩证+辨病”思维所具有的治疗效果。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8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分别为45例和35例,年龄43~84岁,平均56.7岁。基于随机原则将其分作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以年龄为代表的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因而符合组间比较要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辩证+辨病”治疗,即在传统辩证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将会有机运用不同中药材的不同药性,包括寒、热、温、凉等[2],从而使其更加适用于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症;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辩证治疗,除此之外,加用几味抗癌药物。待两组患者用药一段时间之后,分析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以及病情改善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过相应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没有出现复发或者转移;有效——经过相应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没有出现复发或者转移;无效——经过相应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出现复发或者转移。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情改善比较
3 讨论
3.1 辩证
“辩证”指的是,有机运用中医辩证论治的相关理论,针对肿瘤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制定合理的组方。如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无论是肺癌,又或者是其它类型的癌症,只要经过辩证且确定为气血两虚型时,组方均可选用益气养荣汤,待服药相应疗程之后,患者症状一般能够得以较为明显的缓解。这便是中医理论中的所谓“异病同治”[3]。在肿瘤组方中,如果单独使用辩证方法,对于术后平稳期肿瘤患者而言,力度通常是足够的,因为其不存在严重的阴阳失调问题。文献多提到,相较不服中药的患者而言,这一类患者往往能够保持更长的无瘤时限以及更加理想的生活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带瘤患者,单独的辩证治疗将很难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
3.2 辨病
“辨病”指的是,肿瘤细胞影响哪个部位便对哪个部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辨病选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中医性味理论来选择和用药,入腑、脏或者经络,另一种是参考病理学检验结果来选择和用药,即确定哪些药能够直接杀伤或清除癌细胞。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第二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使用频率。现阶段,部分单味中药所具有的抗癌机制已经较为明了,其在抗癌方面的侧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龙葵等属于广泛性抗癌药物,而天冬通常仅仅用于乳腺癌等的治疗[4]。对第二种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选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并将其直接作用于人体,和西药用药原理较为接近,能够显著提高抗癌的临床效果。
3.3 辩证+辨病
综上所述,“辩证+辨病”这一组方思维,可以理解成传统中医和现代药理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更加先进的中医组方思维,甚至允许将其视作传统中医和西医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疗法。若想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这一方法,不仅要了解辩证论治理论,而且要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另外,还应了解中药药理学知识等,不仅如此,还需要掌握上述理论或知识的配合使用,这样才能够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
本研究中,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95.0%明显优于对照组35.0%(P<0.05);无论是复发率(2.5%VS25.0%),还是转移率(5.0%VS20.0%),又或者病情加重(2.5%VS17.5%)等,观察组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辩证+辨病”治疗明显优于单独的辩证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志伟. 经方在中医肿瘤临床的运用及典型案例分析[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 杨维泓,徐凯,郭勇. 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现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5:372-374.
[3] 王连美,吴煜. 中医肿瘤方剂组方规律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9:126-127.
[4] 王珍,戴小军,张晓春,刘延庆. 中医肿瘤临床辨治模式思考[J]. 江苏中医药,2014,03:3-5.
推荐访问: 临床 思维 研究 中医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