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时间:2022-03-10 10:20:28 来源:网友投稿

总结经验,找到应对方法,就到唐建陵进行第一次雕塑的三维扫描实践选定的扫描对象为唐建陵中一个已被半埋在地下的翁仲(图9)。在室外进行扫描,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给唐陵雕塑创造一个光线较暗的环境。考虑到外出携带问题,选择了可以任意截断和连接的PVC管,截成长为1米的短管,中间和顶端分别用直接接口和自制的三通接口连接,现场使用时根据雕塑自身高度、体积来连接搭建一个合适的遮光棚。为了保证支架的稳固性,选定的PVC管直径为5cm,管壁厚度为0.4cm。被扫描唐陵雕塑的尺寸大约为:长60cm宽30cm高70cm,因此支架搭建的尺寸相应为:长100cm宽100cm高200cm,除此之外,还有长5米宽2.8米的遮光布两块。围绕雕塑把支架连接搭建完成之后(图10),将两块遮光布呈十字状盖在支架上,其中雕塑正面是半遮盖状态以提供必要的照明光线,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简易的遮光棚(图11)。

遮光棚搭建好后,其次要解决的是电源的连接问题,针对不同情况,有两种解决方案:(1)唐陵雕塑附近有村民时,请求提供帮助,准备0.75平方的纯铜线100米就近连接;(2)周边没有居民或者相距太远,需准备14000毫安的飞利浦移动电源两个,以此来提供扫描仪的持续用电。而被扫描的这个翁仲旁有一户人家,在扫描前跟村民沟通,说明情况,并给予一定费用,才得以连接电源。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便开始扫描。扫描过程中,要实时关注电脑上所呈现的扫描效果,以便于及时发现漏洞并修补。但因为雕塑本身曲面太多,扫描中依旧会留下一些漏洞(图12),因此在最终扫描完成后,将扫描数据导入到Geamagic软件中进行后期修补,修补舌如图13所示。

修补完成后,将数据导入到3Dmax软件中进行网格构架(图14)和贴透明材质(图15)两种不同效果的制作、输出,最终,这些不同的展示效果都将被采集到唐陵数据库中,以便于唐陵雕塑的研究与展示。

(三)实践过程中的利弊体验及问题解决方案

优势:(1)轻便快捷:一个人不间断扫描唐建陵持剑翁仲雕塑大约用时90分钟,扫描仪的轻便为我们后期对体积更大唐陵雕塑的扫描减轻了很大负担;(2)实时观测:可以通过电脑随时看到扫描漏洞,更精确的扫描物体的每+细节,即使没有立即发现漏洞,也可以回到已扫描完但需修补的区域重新定位,再次扫描修补;(3)高精度:扫描完成后的数字化信息精确完整,为最终输入到唐陵数据库做展示提供了新的途径。

需克服的难点:(1)扫描时间:扫描过程中扫描仪不能移动过快,需保持1分钟扫描10cm距离的速度,因此扫描一个长约60cm宽约30cm高约220cm的石刻可能会需要3-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2)也正因为唐陵雕塑体积庞大,有的雕塑位于斜坡或者高田之上,需要借助很高的梯子爬高来进行扫描,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扫描设备及人身的安全问题;(3)扫描完成后的修补、调整以及再创作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了解较少,后期软件处理方面需要多学习、勤练习。

四结语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未来发掘、保护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唐十八陵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以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现今社会大的科技背景下,应该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段来达到对唐陵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将为唐陵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更全面更确切的数字化信息。数字化技术手段下的唐陵文化遗产,不仅是古代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更是文化、艺术的传承。

推荐访问: 数字化 雕塑 扫描 保护 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