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榆林市榆溪河生态景观长廊规划设计研究

榆林市榆溪河生态景观长廊规划设计研究

时间:2022-03-10 10:20:3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结合榆林市榆溪滨河景观长廊的自然环境,把保护区域环境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作为全新的发展理念,榆溪滨河景观长廊满足了市民生活休闲所需区域,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植物种植充分考虑到榆林特殊的地域环境,尽量采用本地植物种类,并适当引入适宜的新品种,为榆林的景观植物营造出丰富的色彩。整体空间宏观布局完善、功能分区系统、景观层次感分明。结合榆林市独有的本土风貌和生态、人文环境,重点突出地域特质和榆林丰富多彩的文化,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绿色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榆溪滨河景观长廊的建设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塞上生态文明的锦绣画卷。该项目的建设将为西北地区发展滨河区域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榆溪滨河景观长廊;布局完善;地域特质;西北地区

榆溪河是黄河支流无定河的支流, 由北向南从榆林市区中部穿过,是榆林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被称为榆林市的“母亲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的不断拓展,榆溪河的上游建起了工厂,两岸居民也逐渐增多,污水垃导致河道严重污染。自2004年起,市政府开始了基于科学规划决策基础上的施榆溪河综合治理工程,目前河道水利治理及未来滨水景观建设的础建设工程已全面完工。如何发挥榆溪河联系榆林市新老城区的生态纽带作用,打造榆林市特色鲜明的滨水生态休闲景观带已经成为榆林市政府和民众的美好愿景和艰巨任务,也是摆在专业过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人、河、城”相互协调的天人合一观点出发,本着保护区域环境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探讨榆溪河生态景观长廊设计与建设的相关问题,并付诸积极的规划实践,以期为把榆溪河市区段建设成为一幅塞上生态文明的锦绣画卷而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建议。

1 研究地概况

1.1自然条件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之一[1]。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隔河相望,西连与宁夏吴忠市、甘肃省庆阳市相接,南接本省延安市,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地域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常住人口为 3360000人。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各异。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年平均气温8.3℃。最大风力可达10级。榆林市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

1.2榆溪河概况

榆溪河全长98公里,为榆林市境内最长河流。流域面积4000平方公里,全程落差285米,平均比降3.07‰。河床宽50~2000米不等,常年流量11.75立方米/秒(榆林站),流量较稳定,水力蕴藏量较丰富。

1.3文化资源

榆林北接内蒙古,西邻宁夏,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不断融合的地方。如今,这里仍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生活着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35个少数民族。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独具特色。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民间艺术榆林剪纸、陕北秧歌、绥德石雕、榆林唢呐等蕴含了榆林的古朴的民俗风情。

2  榆溪滨河景观长廊规划总则

2.1  项目建设规划范围

榆溪滨河生态景观长廊项目地处榆林市榆溪河东岸,该长廊南北长4.68公里,东临城市新建主干道滨河路,南与长城南路相接,北接城市主干道迎宾大道,西面则紧临榆林市母亲河--榆溪河。该地段过去是城市的“防风固沙生态屏障”,目前逐步被老城区、新城区四面围合,项目将逐步实现“城市绿核”的功能转变。

2.2  项目规划与建设的目标

榆林被把榆溪河市区段建设成为一幅塞上生态文明的锦绣画卷誉为塞上明珠,榆溪河作为拉动榆林两岸发展的纽带,在榆林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时期,其作用和地位尤其重要。本项目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榆溪河水资源,深入挖掘榆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从历史人文资源,以榆溪河东岸为重点,加强榆溪河两岸组团隔离绿带和景观建设,坚持“大漠绿洲、宜居城市、天人合一、自然为主”的建设定位,突出“保护性、公益性、差异性”的特色,符合榆林市政府的“构筑多层次、大范围的绿色生态体系,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态文明相融合的城市风格与城市魅力”的总体思路。把榆溪河两岸建设成为一幅塞上生态文明的锦绣画卷。以期推动榆林市实现 “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城市”三大目标的进程。

2.3  项目规划设计的理念及指导思想

项目规划设计的理念概括为“山水融城,翠绿环境,城园结合,古今一体”。要体现榆林市商贸繁荣、文化发达的景观形象,拉动两岸从原有背离滨河带的城市发展现状转移为内向与滨河带聚合,通过榆溪河城市绿肺的建设激活本区域的城市存在价值,提升此地块的经济发展前景。

在指导思想方面,围绕“维护榆溪河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以生态建设为主线打造榆溪河生态文化长廊的亮点工程;凝聚神州人气,激扬水岸活力。在重要节点以历史上榆溪河水文化的重要人文事件和地域人文为背景,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突出榆溪河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人文气息,赋予榆溪河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2.4  项目的功能定位

生态防护功能:把生态建设与水利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和水利防护一体化。

文化宣传功能:宣传榆溪河水文化,增强榆林人民对母亲河的文化感知;彰显地域文化,加强河岸空间的个性特征,建立区域标识,突出项目区在整个榆溪河生态长廊中的个性亮点。

观光休闲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亲和度较高滨水游憩空间。

生态重构功能: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整合榆林市的破碎生境,形成榆林市良好的生态构架。

2.5规划设计原则

2.5.1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结合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周边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为背景,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人物雕塑材质、栽植植物等考虑适应当地环境。

2.5.2生态学原则

一方面保持现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在人工生态群落的营造中,做到乔、灌、草合理配植,台、坡综合治理,形成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5.3时空艺术原则

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求空间的功能分区要鲜明合理,景区景点与对应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协调处理好景点的呼应的关系,形成和谐统一的绿色空间序列。

3 总体布局设计与功能分区

榆溪滨河景观长廊整体结构为“一带、两点、三片区”

3.1一带

一带指以北起迎宾大道,南至长城南路的榆溪河滨河公园形成的绿化生态廊。即生态长廊滨河绿化带。(图3-1)

图3-1  生态长廊滨河绿化带

3.2两点

两点分别指榆溪滨河公园与人民中路交接的九曲广场及榆溪滨河公园与榆阳路交接的榆溪广场两个门户点。九曲广场通过两组角楼城墙、九曲灯阵铺装地面广场形式在人民中路两侧形成标志景观,并以秧歌、跑驴主题雕塑营造人民中路的核心景观。榆溪广场位于榆阳桥两侧,是连接新老城区的门户性重要景观节点,主要由12个象征榆林市县区的列柱、“榆溪赋”为主题的文字景观墙、以浮雕墙形式展示榆林能源之都的能源广场三大部分组成。

3.3三片区

我们这里所谈的三片区指的是历史文化休闲区、民风民俗展示区、生态运动休闲区三个片区。

(1)历史文化休闲区(A区)——(迎宾路到人民路段)主题为九边重镇、人文荟萃。此区域重点表达榆林的历史文化,借助场地高差,以镇北台为设计元素修建台地式广场--“镇北门封”,形成有力的开端,并隐喻出榆林古城“北门长封”的历史典故。并且以榆阳三拓、人文初创、古垣烽影、民族融合、源远流长、历史人物群雕、回古望今长廊、九曲广场等10多个景观节点多角度展现榆林厚重的边塞历史文化、河套文化。

(2)民风民俗展示区(B区)——主题为朴厚民风、壮美民俗。人民路以南至榆阳路是展现榆林丰富的民俗风情区域,地块外围根据规划多为商业设施,人流量在未来会激增,必将成为城市中的活跃点,所以区域内以反映生活场景为主的景观更为这一地段增加了活力。场地内以商业街区榆阳小街为景观核心,两侧分别布置其他景观节点约16个,如方言广场、乡韵窑影、扫天廊、煦风剪影、五谷长廊、五哥放羊、唢呐清音、榆溪茶苑、小剧场等。所有的这些景观主要是为了更加形象的体现榆林本土的风俗文化,榆阳小街是整个景观的核心,用水系作为骨架串接起整个场地,自然而亲和。打造从乡村空间到城市空间的整体意向性完美过渡。景观内容取材于榆林的民间工艺美术、音乐、城市要素,高调渲染榆林的地域风俗。同时根据场地在后半部自然地形高差,景观要素向自然风景过渡,为下一片区做好铺垫。

(3)生态运动休闲区(C区)——古新榆林、天人合一。以湖为核心,着力打造生态健身氧吧,,生态运动休闲区位于榆阳路以南至长城南路,前部利用地段相对狭窄的情况,主要布置城市运动公园以及吸引游客的游乐场,并盐池这一景观节点作为整个区域的水系源头。后端开阔地带,以“榆林八景”为设计元素营造一个开阔的湖面,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这八景在公园中分别对应的是为红山夕照、寒泉冬蒸、驼峰拥翠、见月轩、龙门藏珍、芹涧春香、柳河秋色以及在此设计的湖心岛上营建的榆溪楼,其中仿明清建筑形式的榆溪楼则作为整个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统领全园。湖面水体既有浅水湿地又有深水游览区,使游人或徜徉于柳岸河堤、栈桥荷塘之间,或是泛舟于宽阔水面,仰望榆溪楼胜景。三个片区既有联接又独立成园。公园设计中已经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年龄、不同文化层面、各种人群的兴趣爱好需求。注重市民的健身、休闲、文娱活动的正常开展。三个片区凸显榆林特色榆“母亲河”周边的变化,在榆溪滨河生态景观长廊的设计和建设中着重突出榆林本土建筑风格和特点,历史文化区、民风民俗区、生态健身休闲区三个片区将全面展示榆林市的风土人情。

3.4以水系贯穿全园

以水系贯穿全园。水景水系中的绿色风光俯瞰榆溪河生态长廊,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两旁树木青草绿意盎然,各式各样的雕塑和游乐场项目点缀在美丽的公园里。榆溪滨河公园水景水系是本公园的一大景观亮点,由溪流及内湖构成了贯穿全园的水景系统,其中溪流直线长度3285米,湖区面积157306㎡,总面积188660 ㎡。水系驳岸形式变化多样,并配以喷泉、冷雾等现代水景设备,使整个园区水景动静相宜,与相邻的母亲河--榆溪河形成对比,营造不一样的水景观感。河流是最主要的城市自然廊道,城市河流在城市功能中主要承担泄洪通道、城市水源和污水排放通道、城市景观通道和城市游憩休闲通道的功能(王云才 2007:217~218)。为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园区也中设置了较多的亲水区域以及连接水系两岸各种形式的景观桥梁。

3.5 榆溪生态绿化带

绿化榆溪滨河公园绿化面积为651211.8㎡,其中草坪面积约为39.23万平方米。植物作为绿地景观中的基础性元素,植物群落构造也是群落性景观构建重要的方式,同时也是组织结构水平、衡量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朱饨 熊咏梅等,2010;马宁 陈玮等,2010)。植物种植遵循“开合有致、林冠丰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原则,尽量采用适宜本地生长的植物种类,并适当引入适宜的新品种,为榆林的景观植物营造起到示范作用。现在的绿地景观分为两大基本成分和两种属性,第一种为软质景观,包括天空、阳光、植物、水体、风雨、季节、等;以及硬质景观,包括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小品等。第二种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一般是可观可感知的实体因素,而社会属性,则是一种通过社会文化的内涵,来引发人们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范晴,2012)。运用80余种植物种类运用于榆溪滨河公园植物配置中。在植物的选择和种植设计上,应认真进行树种调查,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多用乡土树种和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树种,以此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张丽娜 2008;诸宁 2010)。其中樟子松等8种常绿乔木计划种植2960株;馒头柳、五角枫等30个品种的落叶乔木约1.36万株;丁香、连翘等23个品种的灌木约1.07万株;睡莲、荷花等6种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8780㎡;其他色带、绿篱、地被植物、花卉种植品种为18种,面积约为3.20万平方米;草坪面积约为39.23万平方米。在植物养护方面,存在“重栽植、轻养护”的怪圈,造成大量植物因养护不当、不及时、不彻底造成植物资源的浪费(赵飞鹤和张先进 2004)。

4 结语

榆溪滨河景观长廊满足了市民生活休闲所需区域,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植物种植充分考虑到榆林特殊的地域环境,尽量采用本地适生植物种类,并适当引入适宜的新品种,为榆林的景观植物营造出丰富的色彩。整体空间宏观布局完善、功能分区系统、景观层次感分明。通过建设打造“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景象,打响榆林城市新品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我们榆林人民的骄傲。

参考文献:

[1]姬康.榆林毛乌素沙漠化治理现状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现代园艺.214.(8)87-88

[2] 马晨岭.人文历史和人类生活在景观中的体现.国际新景观—中国专刊, 2008(2): 13-15

[3]王云才.2007.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朱饨,熊咏梅,代色平等.广州麓隽公园檀物群藩物种多群性研究初报[J].2010,29(1):45-49

[5]范晴.陕西唐风园林景观研究[D].陕西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2.

[6]张丽娜.2008.浅谈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山西建筑,34(3):43~44.

[7]赵飞鹤,张先进.2004.滨河区域景观设计.华中建筑,22(1):90~92.

推荐访问: 榆林市 长廊 规划设计 研究 生态景观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