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形式,对实验方案的可行进行论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再次修改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最后,明确实验方案和各项实验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学生进入实验阶段。实验过程中,每天详细记录实验内容、步骤和原始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绘制图表及图表的规范化。实验结束,以PPT演讲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并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小论文。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经过这种系统的实验训练,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有了系统连贯的认识,科研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科研基本技能和协调配合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3.2 转变“看为主做为辅”的教学方式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溶液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灭菌、电泳试剂的配制、缓冲液的配制、PCR引物的设计、基因序列的分析、微生物的培养和实验所需仪器的调试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例如,让学生自己计算溶剂和溶质的量,称量溶解并装瓶标记;利用软件设计PCR扩增引物,应用生物信息学对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实验前对仪器进行外观检测、性能调试和试用;正确使用一些复杂的精密仪器设备(如发酵罐),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学生亲自完成这些之前均由老师准备的工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对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有一系统完整的认识。
4 完善综合设计型实验结果的考核方式
改革实验结果的考察方式,变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考核为实际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
首先,考察学生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的能力。考察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是否能通过查阅文献,提出新颖的实验方案或更好的实验技术,并能正确理解文献内容;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是否能利用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撰写实验小论文时,能否恰当引用文献分析或支持实验结果。将这些作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原理指标之一,也考察了学生获取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其次,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进行考察。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全面地掌握各咱实验技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特别是复杂精密的仪器)、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才能顺利的完成整个实验。这些反映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融会贯通能力。
然后,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完整,对于实验结论有着重大影响。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归纳,以及图表绘制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数据和结果的逻辑分析能力及做出正确合理结论的能力。
最后,考察学生学术交流能力。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讨论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一起讨论实验的现象、结果及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使大家对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和进展有一个了解。一方面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获取一些成功经验或避免出现错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竞争,可以督促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地进行实验。
参考文献
[1] 袁丽红.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4):614-618.
[2] 韦晓兰.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29(4):107-110.
[3] 田宜灵.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2(2):74-76.
推荐访问: 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 探索 实验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