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何泽慧:“中国居里夫人”的传奇故事

何泽慧:“中国居里夫人”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2-03-12 08:47:34 来源:网友投稿

2011年6月20日,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病逝,享年97岁。作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相濡以沫的妻子,她的人生有着不少传奇的故事。

“造反”获胜上了清华物理系

何泽慧祖籍山西省灵石县,1914年生于苏州。她出生于“五世翰林”的大家族。父亲何澄是文物鉴赏家,曾东渡日本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堂毕业,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

苏州有所新式西学——振华女子学校,是何泽慧的外婆——晚清著名女权主义者、教育家、妇女活动家王谢长达创办的。当时的振华女校除国语和地理课之外,数理化课程全都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而英语水准更远远高于教会学校和公立中学。该校曾一度被视为当时江南的清华预备校。

何泽慧6岁进入振华女校,在那里度过了12个春秋,与钱钟书夫人杨绛是校友。据她晚年回忆,那时的英文课教程选的都是名著,她学习时先看书后的索引和生词表,再把那些单词编成一个故事,既生动有趣又记得牢固。1932年,何泽慧高中毕业投考清华大学,她受学物理的表哥王守竞的影响,打算攻读物理系。但在考取清华物理系之后,却差点被拒之于门外。何故?何泽慧回忆道:“我上物理系碰着一个‘老封建’,谁呢?物理系主任叶企孙。那时候几百人考物理系,那年物理学才招收28个学生,他说女生一个也不要。结果我们就‘造反’了,不听他的。当时,扎着两个小辫子的我和另外几个女生坚持要留在物理系,‘造反’终获胜利。”但就读后物理系教授们认为女生学物理难有所成,也纷纷劝她们转系。那年招女生10人,何泽慧是坚决不转系的3名女生之一。毕业时,她拿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同班的钱三强也是90分的高分。那届毕业生中,这两人是著名的“天生一对”。

何泽慧的这一选择,决定了她后来人生道路上两个极为重要的事情:一是她因此成为举世瞩目的核物理学家;二是得以结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同班同学钱三强。

靠老家山西资助留学德国

1936年,何泽慧从清华毕业。毕业后找工作,男生可以去南京军工署,女生却没人管。她选择了继续读书这条路。

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父亲何澄曾经发过一个誓:就算倾尽资产也要把自己的8个孩子送到八国联军那8个国家去读书,学好本领打败他们。可以说,何家的孩子读书并不是为了个人前途,而是为了报效祖国。何泽慧毕业时,日本早在1931年侵占了东三省,对华北已虎视眈眈。为了打日本鬼子,她一心要学兵工弹道学,这就是她出国留学的惟一目的。她曾在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说:“一张硕士文凭、一张博士文凭,于现在的中国,最近、将来的中国,又有何用?!”

何泽慧曾找到南京的民国政府兵工署,说自己想出国学兵工弹道学。可兵工署根本不要女生。她又倔犟起来,兵工署不要,不出钱,就自己想办法出国,而且非要学弹道学不可。钱从哪来?她打听到当时山西省政府有项规定,凡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均可由省政府资助三千大洋,出国留学3年。何泽慧的老家正是山西灵石,于是,她得到父亲在日本军校时的老同学、时为山西省一把手阎锡山的帮助,在故乡获得了这笔资助,于1936年赴德留学。

何泽慧选择德国,是考虑到那里读书最便宜。但没想到,她一到德国就遇到了麻烦。因为军工专业保密性很强,她所要就读的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弹道专业根本不收外国学生。此时,她打听到这所大学技术物理系主任曾在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当过顾问。德语还不流利的她就径直去找这位系主任论理:“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顾问,帮助我们打日本鬼子,我学这个专业也是为了打鬼子,你为什么不收我?”这一招还真奏效,最终说服了系主任,成为弹道专业破例接收的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女生。

何泽慧去德国留学的第二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25岁的何泽慧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从该年开始,她在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从事研究,3年后又转到海德堡威廉皇家核物理研究所工作。

与老同学钱三强结为伉俪

何泽慧在德国研究弹道时,她在清华物理系的老同学钱三强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她在博士毕业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中得悉钱三强在法国的消息后,于1943年两人恢复了联系。因为“二战”,她与父母也失去了联系。由于战时限制,她与钱三强也只能利用25个字以内的短信交流。经过两年的通信,1945年,32岁的钱三强向31岁的何泽慧发出了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何泽慧回函云:“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6年春天,何泽慧来到巴黎与钱三强相会,并很快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居里夫人出席了他俩的婚礼。婚后,何泽慧与钱三强一同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这年夏天,两人一起赴英国剑桥大学出席“二战”后第一次国际基本粒子学术会议。会上,钱三强宣读了妻子何泽慧的《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论文,她还将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第一次摄入镜头,并在照片上显现出来。这项科研成果引起与会同行的极大兴趣,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将其称为科学成果的“珍品”。

1947年,夫妇俩宣布,他们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而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更是万分之一。这个发现是“二战”后物理学上很有意义的一项成就,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以该实验为开端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裂变现象的认识。当年,法国科学院把亨利·德巴维奖颁给他俩,西方各国报刊称他俩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满怀热忱开拓祖国科学事业

1948年5月,在法国的事业正处于巅峰之际,何泽慧与钱三强抱着不满6个月的女儿钱祖玄,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在他俩心中,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新中国成立后,何泽慧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条件非常简陋、连最简单的实验仪器也没有的情况下,夫妇俩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在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里寻找旧五金器材和电子元器件,还自己画图纸,动手制造简易车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建立了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

1955年,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她担任副所长,积极推动中国宇宙线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1981年,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直至耄耋之年,她仍坚持上班,关心中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即投入“两弹一星”的研究,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却因为她是钱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被排在研究团队之外。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何泽慧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为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清华大学彭桓武教授在回忆氢弹研究时所说:“搞氢弹的时候,资料里有一个数据,我们觉得不大可靠,就重做实验,重测这个数据。平常的物理实验,做一个就要两三年,而我们搞氢弹剩下的时间只有一两年了,所以这个实验要求几个月做出来。当时组织了包括何泽慧在内的一些人专门做这个实验,不分昼夜地工作。几个月做出来了,果然发现原来的数据不对。核武器研究没有走弯路,没有走错误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文革”期间,何泽慧与钱三强遭逢厄运,1968年,夫妻俩被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干校。何泽慧的工作是看场和敲钟报时。她看场可不是坐在那里不动,总是在田边认真负责地不断巡视,从不偷懒。敲钟报时更是准确无误。在2005年接受央视“大家”栏目专访时,主持人曾问何泽慧:“听说那时候所有人都拿你的钟声来对表,你是怎么保证钟声准时的呢?”她幽默地答道:“我负责敲钟时,我骄傲得很,他们都得听我的!我敲钟的时候拿个收音机,它报时的时候我就敲。”

何泽慧特别平易近人、谦虚简朴、朴素平和,并十分关心爱护年轻人。她总是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到实践当中去闯,又密切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中国原子核科学和空间科学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何泽慧的学生、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动情地说:“她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关心,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她总是给我们很大支持。”“上世纪80年代我出国前,她非常关心我会不会回来,一直鼓励我将来要回国服务,她的爱国情怀对我影响很深。”“她还经常对我们说,要有信心,中国人一定能做出自己的成果来。”

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的

普通老太太

在北京中关村一个普通居民小区里,一幢被人们称为“特楼”的三层青砖灰瓦老式居民楼,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专门为当时著名科学家和归国学者而建造的。何泽慧、钱三强夫妇从1955年就住在那里。

何泽慧晚年时期,她的女儿钱民协一直在此陪伴母亲。“从这座楼建起来,我们一家就一直住在这里。这么多年了,她住惯了,不愿意搬家,她对生活上没有什么要求。”钱民协说。

何泽慧的家,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顺着狭窄的走道走进去,是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小客厅,厅里堆放着许多书籍,还有几张很旧的沙发。何泽慧还能活动的日子里,女儿就陪她到楼下散散步。她最爱看蓝天、白云和绿树,还特别喜欢花草。

在钱民协心目中,母亲何泽慧和父亲钱三强一辈子相濡以沫。上世纪80年代,父亲身体已经不太好,母亲总是半天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上班,半天在家里陪伴父亲,陪他遛弯儿,给他做饭。1992年钱三强辞世后,组织上曾多次提出给她调房,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仍一直住在这所老房子里,家里的布局,无论是卧室还是书房,几乎都没有变动过,都一直保持着钱三强在世时的老样子。

在女儿眼里,母亲何泽慧就是个“生活上没有什么要求的普通老太太”。她深情地说:“我们家里所有人的毛衣都是妈妈织的,现在家里还保存着一抽屉的毛衣针。”“家里很少见到她工作上的书籍,都是一些菜谱和养生的书。她有时候会给我们做一些家乡风味的菜,像江米酒这些都是她教我做的。”“妈妈一直是那么自信乐观、自强自立,她对我们影响很深。她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总是要我们努力工作,从来不会天天把对我们的爱挂在嘴上,她心中怀着一种深沉的大爱。”

推荐访问: 居里夫人 中国 传奇 故事 何泽慧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