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国际瓷器珍品及古董珍玩专场7月亮相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拍征集到一批从海外回购的名贵瓷器,类别涵盖元明清各时期之自成体系的经典之作,将于7月15-17日在亮马河会议中心举办专场拍卖。其中青花系列和釉里红系列最为抢眼。青花瓷系列中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盘、明宣德青花缠枝月季花纹大碗颇受业内瞩目。而釉里红系列中的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更属难得一见的收藏珍品。今年的瓷器专场还将呈现出斗彩、粉彩、釉下三彩、青花五彩、单色釉等众多名瓷,多数是从海外的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场购回,有着明确的传承记录,为国内藏家提供了绝佳的收藏良机。
“博客体”半月刊《画刊·今日中国美术》正装出炉
5月28日,《画刊·今日中国美术》新刊发布会于北京798艺术区举办。该刊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以创办 “可以阅读的艺术期刊”为理念,以“观点放大器”为口号,将艺术事件或展览放置到更大的社会 (历史)坐标中进行审视。该刊通过对当下最流行的博客体、微博体和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希望令人读来感觉轻松有趣。其主创团队大多是毕业于艺术学院的80后,他们将从自己年轻的视角去解读今天的艺术事件和现象,从而使读者了解到更有深度和趣味的艺术世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年轻艺术家参与其中,不过后者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更加不一样的视角,用他们的创意激发编辑们思路的拓展和更新。对他们来说,独立又审慎的态度是这本杂志的重要品质之一。
《画刊·今日中国美术》每半月一期,截至5月底已有4期出刊。而作为艺术界唯一一本以半月为出版周期的杂志,这种出刊频率也与杂志强调内容的新鲜度、新闻性非常吻合。
玛歌品鉴艺术文化之旅
法国人说:“上帝赐给我们葡萄,我们用心智酿成人间佳酿。” 酒,不仅是一种一种饮料乃至一种生理的刺激,它有身份、有性格,并且可以借助艺术的力量得以呈现。2011年5月30日,法国五大名庄之一的玛歌酒庄 (CHATEAU MARGAUX)联合建发酒业举办的“玛到功成-对酒当歌”的专场品鉴会在798艺术区梯级艺术中心落下帷幕。玛歌酒庄中国区代表Thibault Pontalier、玛歌酒庄总经理Paul Pontalier和建发酒业总经理杨文华携4款玛歌酒庄顶级葡萄酒酒与在场重要鉴酒嘉宾共同品鉴。活动中,青年艺术家吴学聪现场运用玛歌红酒与中国水墨相结合而创作的作品被玛歌酒庄收藏。艺术家的创作将当代艺术带入高端葡萄酒视野,使高端葡萄酒文化价值与当代艺术价值融汇结合,为活动现场带来视觉与味觉双重享受。葡萄酒与当代艺术的携手,则进一步深化了高端葡萄酒的艺术价值。玛歌酒庄总经理Paul Pontalier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过去从未尝试过把玛歌葡萄酒与艺术结合的如此契合。玛歌酒庄本身就注重文化的传承,并有足够分量的艺术品收藏。所以,未来我也将考虑把波尔多传统的葡萄酒文化与艺术更深入的结合以全新的方式带入每一位玛歌葡萄酒的拥簇或关注者的视野中。”
V&A博物馆中文官方网站上线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简称V&A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史博物馆,其藏品总数约300万件,跨越了2000年人类的创造活动,几乎囊括所有媒介形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陶瓷、家具、时装、摄影、玻璃、珠宝、金属制品和纺织品等。近日,该博物馆发布了其为中国度身打造的中文官方网站,网站独立域名为,是首家拥有独立中文网站的欧洲博物馆。自此,中国艺术爱好者可以同步了解V&A博物馆的最新动态。近几年, V&A博物馆与中国往来密切,举办了多次重要的艺术展览和活动。V&A博物馆亚洲藏品管理人Anna Jackson说:“我们正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合作,计划于2012年进行中国瓷器对欧洲陶瓷发展的影响的巡展。”
“被记忆”——陈曦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被记忆—陈曦个展”于2011年6月11-19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被记忆”共18件作品,以写真的手法呈现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四十年里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以电视报道画面的方式被描绘出来。这18件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一件作品,它呈现了中国近40年令人眼花缭乱的转变,也令人对“电视”这个一直并可能永远长时间主宰我们资讯、娱乐、生活的大众传媒展开诸多的思考。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结束后,“被记忆—陈曦个展”还将赴国内其他城市和美国巡展。另悉,早在4月10日,一场围绕着“被记忆”的研讨会就在陈曦北京的工作室展开,针对陈曦的新作的独特性,通过对生活以及记忆的相关感受进行探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舒可文,和学术主持王璜生、杨小彦,以及嘉宾贾方舟、朱大可、耿幼壮、陈卫星、汪民安、冯原、姚玳玫、陈剑澜、王春辰、杭春晓、鲍栋、盛葳、裔萼、张越均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对话。
童真艺术世界亮相798艺术区
5月28日,为日本粉笔画家渡边宏典型绘画形象北极熊量身打造的北极熊画廊在798艺术区开馆。渡边宏的作品以将粉状固体颜料直接用手指涂到纸上的特殊作画方法著称,喜表现艳丽的自然风光和与他本人体型形成鲜明反差的肥圆小动物,在色彩运用上以舒适的大面积暖色块为主。渡边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画面上和谐的色调或是蓝色或是粉色、橘色能够从童真的绘画中让欣赏者们也更多地关注动物、关注环境,并为此献出一份爱心。”
CAFAM泛主题展
“CAFAM泛主题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个以双年展模式运作的展览,旨在借助跨媒介的艺术方式来思考和探索当代社会的文化政治问题,这些艺术作品表现了强烈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实验性特征。2011年9月20日,“CAFAM泛主题展”将以“超有机”为主题,探讨“身体”、“城市”、“社会”这些有机体如何突破了传统的定义和界限,以及它们表达出来的变异和生成趋势。届时将展出来自12个国家的约30位艺术家的作品。此次论坛将围绕展览的专题之一“生命政治”,邀请哲学、文学、文化理论和社会学方面的4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此开展讨论,随后的三场论坛分别于6月、9月和10月举行。
张哲溢个展
2011年6月18日,青年艺术家张哲溢的个展—"惊蛰"在北京百子湾21号四季汇举行,此展览将持续到7月18日。张哲溢的本次个展"惊蛰"展出了艺术家2006-2011年期间的作品,展览以油画作品为主,包括雕塑及纸上油画棒作品,共计80余件, 其中大部分的作品之前从未展出过。展览期间还将放映纪录短片《心园一方》,充分展示了艺术家蛰伏5年期间的创作状态和心路历程。艺术家作品中的铁皮发条玩具、玻璃弹珠、老缝纫机、民国手电筒、麒麟、苍龙、还有假山上的凉亭,都是在艺术家生命中留下了烙印的物件,和古老传 说的想象投影。这些玩具和旧物,灵动地描绘了一种神秘、庞大的气场。
“蜕变”
2011年7月2日,“意象·蜕变”—旅美画家王鑫生油画十大系列精品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举办。王鑫生1949年出生于西安,少年时期跟随国画大师陈景堂学习国画。后大学期间改修油画专业,1993年移民美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艺术大赛并多有殊荣,并在2006年获得休斯顿大学艺术终身成就奖。此次为王鑫生于国内的第一次大型个展,画展共展出他近年来所精心创作的不同风格大型油画作品共10个系列,集中了他穿越时空的多年探索,画面主题震撼人心,艺术功力精湛成熟,表达了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下的独特感受,尤其是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人类和谐、和平的热切呼唤。
AAC艺术中国落幕
近日,雅昌艺术网主办的“第五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0)”落幕故宫博物院。此评选着重推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家,具有影响力的年度事件,鲜为人知的公益艺术事件等奖项。最终,由方增先获得书画类大奖,方力钧获得油画类大奖,崔岫闻获得摄影类大奖,展望获得雕塑类大奖,宋冬获得装置多媒体类大奖,而年度艺术展览大奖由巫鸿策展的“张大力:第二历史”获得。可以说,“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俨然已成为推动中国艺术家成长发挥的重要平台。现代传播集团董事长邵忠先生评价说:“本届年度人物评选是对艺术成就与艺术奉献的双重赞赏!”不难看出AAC艺术中国在业内的影响力。
北京永乐春拍结束
5月24日,为期三天的北京永乐2011年春季拍卖会圆满结束,总成交额1.87亿元,超过了公司去年秋拍的历史最高。率先举行的“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将近1,700万元,其中,陈逸飞1985年的力作《晨曦》以448万元拔得全场头筹。随后进行“尤仑斯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专场所有作品全部拍出。此外,“国酒精神—资深茅台藏家特供”总成交额为1,329.44万元,“中国书画”专场总成交额高达8,648.528万元,最后一日进行的“重要明清瓷器、工艺精品及古美术文献善本” 总成交额为6,032万元。而作为永乐将织绣列为专场项目的大胆尝试,压轴专场“华彩霓裳——张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织绣”也创造了429.3万元的总成交额。
白盒子美术馆的“公共隐私”
2011年6月11日,“公共隐私·林菁菁个展”在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公共隐私一般指公共场合的个人隐私和个人隐私权。隐私权也是现代性的一种产物。由此,个人隐私才在法律的挡箭牌和道德的屏障之下得以真正确立。但是《犹太法典》早就说过:人不能隐藏三种东西:咳嗽,贫穷,以及恋情。全球化条件下,私人隐私面对公众社会和眼球经济的无孔不入的挑战,越来越难以隐蔽。隐私权的屏障时常被扭曲变形、变得薄如蝉翼。出于女性的敏感,林菁菁从自身成长中领略到一种来自个人记忆的隐私焦虑。个人隐私一旦遭遇公共场合,随时就有被入侵、被蚕食的隐忧。林菁菁的艺术家身份,决定了她长期从事的创作作品、披露作品隐秘内涵的社会行为。而艺术展览空间又是她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全无遮蔽的环形剧场、一种彻头彻尾的公共场合。因此,一旦私人隐私难以屏蔽个人最想屏蔽的秘密,面对公众,公开私人记忆,披露私人情感,分享独立意识,反倒成为林菁菁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于是,公共隐私所预示的个人隐私权的脆弱感和高风险,就成了林菁菁洞察、关注的个人与社会紧张关系的焦点。而在林菁菁作品中,公共隐私不再是一种被隐藏的信息,而是一种公开披露和分享的资源。公共隐私成为私人隐私的一种替代方式,反而变成全媒体时代遮盖各种个人深层隐私的解决方案。当许多人都把倾诉、公示一些个人隐私当作是自我减压方式之时,当一些个人隐私被分享为公众共有的信息、事务和领域之时,一些更深层次的人性弱点却得以潜伏和隐蔽。
王长明作品展
06.21—07.21
铸造艺术馆
6月21日由北京铸造艺术馆、台湾现代画廊主办,典艺术投资基金、鄂尔多斯戈岩文化投资及鄂尔多斯万栋投资公司赞助的《霓虹灯下的太湖石—王长明作品展》在北京铸造艺术馆开幕。美术批评家栗宪庭先生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铸造艺术馆馆长施力仁担任策展人。展览展出了生于无锡太湖边的王长明以太湖石为题材创作的油画和装置作品,包括经过切割的、有棱角的当代太湖石,和给太湖石“装上”各式霓虹灯的艳俗油画。这些灯红酒绿的太湖石,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文化冲突的滑稽而混杂的折射。艺术家还请来乐手在现场表演与作品及观众互动。
“路”岳敏君个展
06.11—07.16
佩斯北京画廊
此次展览的作品中融入了基督教绘画的形式感。西方文化的强势致使我们存活于一个失去文化重心的现实之中,许多人在中西方对立的文化价值体系中游离,进入一种文化游牧状态。岳敏君以其戏谑的形象符号改变了原有图式中人物与场景的语义关系,其似乎正在通过消解图式的方式来回避中西方文化对撞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尴尬。正如策展人冷林所言:“面对不完全理解的事物,这笑里有拒绝,有不懂,也有拥抱和接受。”岳敏君一直持续创作他的“场景系列”作品,在这个系列中,他重绘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著名绘画和西方名画,但把原作中的人物抹去。
赵要:我是你的黑夜
06.12—07.31
北京公社
自2005年起,赵要在当代艺术领域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创作涵盖了摄影、装置及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及国外的重要艺术项目。这是赵要在北京公社的第一次个展,呈现了他最新的作品。此次展览无论在观念结构还是布展方式上,都迥异于当下普遍意义上关于展览系统的共识。它作为一个问题、或是讨论的发起者,用看似荒诞的方式去辩证地探讨观念的发生和传递,并邀请观众加入对话:在一个由既得概念建造而成的展览系统中,“解读”究竟是对信息的获取还是屏蔽?赵要并未在作品中下意识地针对以社会现实为所指的创作方式。
闫博新作展
06.12—07.10
北京世纪翰墨画廊
闫博的近期作品,具有当代抽象艺术的特点,一是不拒绝形象,二是轻松与快乐。他选择了从物质的角度入手,研究画面材料的处理技术,进而达到艺术作品的精湛。他不断试验各种材料,寻找属于自己绘画的物质,这种物质不是现实中的既有物质,而是以新的材质处理方式获得的绘画材质。它具有建筑感、金石感,像建筑材料一样,逐步构建了闫博作品的完整性,具有高度完善的技术美感,从而持续地吸引我们的观赏,打动我们的心灵。此次新作展共展出闫博从2008-2011年的24幅作品,同时也是闫博新作品首次大规模地与观众见面。
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06.18—08.28
宋庄美术馆
这次展览集结了中国大陆、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韩国、香港5个国家与地区的策展团队,分主题展览、讲座/论坛/多媒体舞台表演、新媒体艺术工作坊、新媒体艺术合作单位展览4个部分,参展作品涉及新媒体艺术各个领域:如生物艺术、数字虚拟艺术、人工自动装置等作品200余件。新媒体艺术在国内刚刚起步,依然行走艰难,然而慢慢开始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会逐渐改变我们的时空感:使我们交往的方式愈来愈快捷甚至具有同时性;另外数字时代也会带给我们新的伦理观,改变着人与人交往的结构关系。
VAFA国际录像节2010
06.04—07.31 北京全艺社
录像艺术在1960年代开始风行,到了1970年代,许多早期杰出的录像艺术家也参与过同时期的概念艺术、装置和表演的活动。约40年后,革命性的数码录像技术终于面世,采用精密的编辑和控制技术,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利用移动的画面来制作视频和互动装置。今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见到大量的移动图像。无论在大街上或家中,我们都可透过计算机、电视或投影机看到这些影像。单一影像已不能满足我们的视觉要求。对比单一影像,人们更喜欢有多重视觉效果的合成影像。在现实生活中,录像艺术似乎已经将线性视像对话变为可能。
连续影像现在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是实时拍摄的移动影像。影像的体验不再由影像节奏主宰,更大地取决于观众的焦急、反应、忧伤和行为。我们不再满足于观看此一秒的影像,更着意幻像下一秒的影像。当我们的视觉神经接收到感官动作,大脑便会把这些虚拟和真实的影像进行交替处理。
录像艺术能够诱惑观众,带给他们一种美感体验。然而,这并不是一种结果,它还是一个时光暂停的经验。虽然我们在观看录像时,大都没有实际体验,但我们可将这些时刻看作梦境,由它带领我们进入潜意识,感受生命随时刻消逝产生的独特变化。VAFA国际录像艺术节的首次征集显示了在制作录像的过程中,艺术家在表演、灯光、装置和内容等方面的筹备,往往比屏幕上播放的时间要长得多。从180件提交的作品中,评审团细心挑选出更富有神秘感和概念性的作品。评审团成员包括来自香港的洪强和祖坚.包华,还有来自澳门的李少庄和若瑟.狄莫,所挑选的全都是能吸引观众注意的作品。
“设计的设计”原研哉2011中国展
06.13—07.15 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日本平面设计的领军人物原研哉(Kenyahara)的首次大型个展—“设计的设计”是国内首次以设计品实物与图书文献、全方位呈现原研哉及其所处时代的日本顶尖设计文化探索与成果的特展。其中,包括隈研吾、深泽直人、坂茂等在内的日本当代知名设计师们的最新设计更是以半成实验品的形式首度来到中国。展览共分3个主题,即“展览的展览”、“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工作”和 “设计的诸相”。从而为观众全景梳理了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流变和鲜为人知的创作心境。
徐龙森山水画展
06.24-10.01
罗马古文明博物馆
这个展览由罗马市政府主办,北京别处空间协办,是徐龙森山水画欧洲巡展的第一站,之后将于10月-12月在英国伦敦大学美术馆、2012年3月-5月在法国里尔市美术馆持续展出。徐龙森的作品以宏大的尺度和精微的笔墨著称。在以开放性公共视域为主体的现代性社会,巨幅山水画不仅复兴了山水画的重要品质,且以“守正创新”的理念开创了新时代文明的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基于一个悠久传统,其形式元素是精神与空间的融合,聚散开合的景观。巨大的尺幅,需要用梯子去攀登的绵长画纸,正是这些特征让艺术家的元神灵魂随之飞升,用自己的绘画作品完成整体的统一。艺术家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创造,而创造融入自然的法则中,整个过程就象一次再生仪式。
名和晃平个展
06.11-08.28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 日本
日本艺术家名和晃平以利用“细胞”概念推进雕塑之于空间的表达而著称。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注入了对数码时代特有行为的强烈的模拟意识。从选择标本的最初环节开始,他便已经在进入作品内在观念的表达。他使用液体材料和其他媒介进行创作,如珠子、棱镜、泡沫聚氨基甲酸乙酯、硅油等等,对真实肉身、人类知觉以及摇摆在数字和模拟之间的敏感性进行暧昧的表述,以此作为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隐喻。除了各种类型的作品之外,他也活跃地与音乐、时尚、工业设计等其他领域的人合作,同时也参与团队项目的公共艺术。本次展览要探讨的是名和晃平的艺术里那个合成界面的起源和边界,我们的“表皮”为未来的作品提供了思考。
里斯·米哈伊洛夫个展
05.26-09.05
纽约现代艺术馆 美国
30多年来,出生在乌克兰的里斯·米哈伊洛夫一直在研究个体在公共意识这一历史机制中的位置。米哈伊洛夫的作品中,幽默的个人叙述、肉欲、脆弱性、衰老和死亡等要素仍然包含了深刻的吸引力。艺术家以工业城市哈尔科夫来设置阴郁的背景,用真人大小的彩色照片呈现压抑和毁灭性的贫困,以及在俄罗斯的新经济体制下,被剥夺公民权的人们在边缘居住区的日常生活。米哈伊洛夫回忆哈尔科夫共产主义垮台后那些年的经验时说,“毁灭已经停止。生活变得更美丽、活跃、开放—这些仅仅是一个闪亮的包装。无家可归者的巨大数量令我感到震惊。富人和无家可归者—新社会的新群体—这是我们所知的资本主义特色之一。”
美国国家美术馆收藏展
06.08-09.05
国立新美术馆 日本
这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展览之一,展出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的83幅顶级馆藏,包括马奈、莫奈、雷诺阿、塞尚、梵高、高更等大师的作品,其中有50幅是从未在日本展出过的纸上作品。这次展览大约有一半的作品来自美术馆的核心收藏,在以往的巡展中,它们从未大规模地同时出现过。美国国家美术馆与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艾尔米塔日宫、纽约大都会并称为世界四大艺术博物馆,被认为是收藏西方艺术的最大、最权威的美术馆之一,在全球拥有超过12万件通过捐赠获得的艺术作品。美术馆最初的收藏源于1930年金融家和实业家安德鲁·W·梅隆的捐赠,同时其他8位创始人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青花瓷艺术之旅
06.11开幕
丹佛美术馆 美国
丹佛美术馆有着颇丰的中国艺术品馆藏,其中就包括汉代的陶器和唐朝的三彩瓷器。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们后来促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出口贸易。丹佛美术馆本次推出的展览讲述了青花瓷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受欢迎的程度,呈现了青花瓷从早期直至现在的生产过程以及工艺的变化:青花瓷的发展在明成化年间再造辉煌,器型轻盈秀雅、小巧玲珑,青花柔和奇秀、活泼雅致,收藏界一直流行着青花瓷“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西方人对青花瓷的追捧也不亚于国人,丹佛美术馆主办的这次展览由阿道夫库尔斯基础展览养老基金会等机构赞助,将给当地观众带来一场高品位的视觉盛宴。
笼子:李晖个展
06.24-10.01/ERNST SCHERING基金会 德国 柏林
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艺术家李晖擅于运用激光、LED、烟雾、透明亚克力、不锈钢、现成品等各种现代化的材料与媒介,在展览空间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 “光的现场”,并投射出一种强烈的东方神秘感。在UCCA的个展 “V”之后,李晖也把他的作品带到德国。在那里,观众将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强烈的视觉体验,这件作品不仅仅让身处“笼子”里的观众有奇妙的感觉,也会让身处“笼子”外的参观者看到困在笼子里的行为艺术。与此同时,李晖另一件激光作品 《游离》也正在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的ZKM美术馆展出。
作为一个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人,李晖觉得他们这代人都受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和上一代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上一代人更多的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这一代人可能更自我一点,会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不断地投入精力、不断地去摸索。李晖想给人呈现出一种不好用语言形容的、身在作品其中会找到自身的方式,这个方式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碰到的,但是走到内心深处,作品会跟观众直接发生互动。他关注机械跟人互动所产生的影响,在人和机械更好地融合的过程中,一边看着它在发展,一边预判它的利弊。李晖5年间于中央美院的学习,是他对西方艺术史的游历,后来由导师隋建国牵引进了中国当代雕塑的门槛,最终沉淀为李晖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潜意识积累。
北京传是2011春拍收官
6月17日,北京传是2011年春季拍卖会在千禧大酒店收槌。与往年同期相比,本次春拍是北京传是拍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场1,300余件拍品共收获4.8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平均成交率达88%。“中国书画”、“嘉和居近代名贤书迹”以及“中国现当代艺术”三个专场均创出同期成交额新高。
作为北京传是的首场当代艺术拍卖,“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共获得9,680万元的总成交额,其中王沂东的惊艳之作 《新娘》以1,955万拔得本场头筹,更是刷新了艺术家个人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为整个春拍开了个好头。吴冠中纪念专题中上拍的油画 《井冈山中溪流》以828万成交。周春芽的油画 《格拉夫、贝克尔和TT》以460万元易手。而在年轻艺术家专题中,仇晓飞的作品 《看眼睛》以126.5万元成交 。
紧随其后的“中国书画”专场是北京传是一直以来备受好评的拍卖单元,此次春拍再创佳绩,总成交额高达3.2亿元,成交率为83%。整个专场共有7件作品的成交价格超过千万,其中,徐悲鸿抗战时期的力作 《奔马图》经过场内外买家激烈竞拍,最终以2,415万元的成绩拔得头筹;傅抱石的 《泛舟图》经过30轮的竞价,以1,725万元的成交额成为该场的榜眼;齐白石的 《扬帆图》则以1,668万元的成交价成为探花之作。此外,以1,610万元成交的齐白石 《看山得句图》、以1,150万元成交的徐悲鸿 《猫》也是该专场中的亮点。
继2010年北京传是春、秋拍两度打造嘉和居专场之后,本次北京传是春拍再度携手嘉和居主人倾力打造“嘉和居藏近代名贤书迹”专场,总成交额6,335万元,成交率高达95.11%,表现非常抢眼。除此之外,“传世佳酿”专场中的92个标的也以695万元的总成交额完美收官。
身价四亿的鲨鱼
作者/[美]唐·汤普森
译者/谭平
出版社/原点出版
定价/台币380.00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如果说你需要看完这本书就能搞懂当代艺术圈的明规则和潜规则的话,一点也不为过。达米安·赫斯特、崔西·艾敏、杰夫·昆斯、白立方、蛇形、鹿腰、苏富比、佳士得这些艺术圈赫赫有名的名字和围绕他们的故事,都会在书中被详细描述。作者唐·汤普森是经济学家、商学教授,在伦敦经济学院、哈佛商学院与多伦多约克大学书利克学院讲授与艺术相关的商业课题。他常常出现在艺术品出现的场合,与许多世界顶级艺术家、画廊、拍卖行、美术馆、艺博会的高层主管和专员熟稔。他把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亲身经历和与上述人等交谈获得的八卦爆料相结合,用经济学的解读方式破译现今当代艺术品动辄拍出几百万美元天价的幕后原因。汤普森一再提醒读者应将本书作为贴近现实的传奇故事,切勿当真。不过,当你看过之后就会发现,最好是记住你所听到的,但忘记你是听来的。
一脸偏见
作者/ 兀鹏辉
出版社/自由交流书店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兀鹏辉的杂文写得很好,不仅有自己的博客(不幸被新浪封杀),还给很多圈内杂志写稿,曾经在798艺术区经营自由交流书店,但心里还一直惦念着做自己的作品。本书和他的作品集同时出版,算是一次圆了他的两个愿望。书中的文字都是他被迫关闭的博客里的“幸存者”,还有更多因为没有另存如今已无迹可寻。这些文章最早的都已经是7年前的了。他说自己写字向来警惕干巴巴地讲道理,也不喜欢一味的信口开河。文章的编排按他的意愿是从正经到不正经。内容从屠格涅夫、契科夫,到麦当娜、圈内艺术家,再到只有他自己熟悉的朋友们;有他访问别人的,也有别人访谈他的。行文看似闲散随意,其实态度鲜明有力。如果你在阅读中发现有个别错别字,不用诧异,兀鹏辉早就在把话说在前头:“请你把它们视为兀区别于他人的风格,算做画册的佐料吧。”
假装的艺术
作者/[美]劳伦斯·怀特德-弗莱
译者/赵悦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定价/ 25.00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本书名虽有“艺术”二字,但跟艺术其实没什么关系,它指的是“高明的手腕”。作者劳伦斯是文化评论人,精通音乐、舞蹈和厨艺,在纽约曼哈顿和伍德斯托克教授女性主义诠释舞蹈(FID)和瑞士厨艺课程。本书纯粹是他的一个恶作剧,讽刺那些死爱面子又肚里没货的装逼犯,没想到出版后却迅速流行,反而成为装逼犯们人手一册的行动指南。对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劳伦斯以拒绝媒体采访来回应,不知是为了回避假戏真做的尴尬,还是顺势将装逼进行到底。劳伦斯幽默嘲讽的写作风格、广博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确为那些有钱没时间或什么都有就是没文化又想摆谱的读者提供了一件用文学、电影、古典和流行音乐、建筑、戏剧、珍馐美酒、旅行和两性等时髦话题量身定做的伪装外衣。穿上它,且从内心相信你拥有它,摆个Pose,再顺便走两步练习一下,你就可以出门继续装了。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作者/ [法] 达尼埃尔·阿拉斯
译者/ 何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28.00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本书封面上说;“这是一本别样的绘画描述集。”用“描述”而非“解读”,是出版社谦虚了。因为作者阿拉斯总是热衷于发掘艺术品被观众忽略的微妙细节,揭露被历史和文字模糊的真相,这是他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他的成名作《细节:为了建立一步靠近绘画的历史》也是如此。阿拉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及意大利文艺研究学者。他的研究以绘画为主,特别是意大利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品,他也关注17世纪的荷兰画派及18世纪的法国绘画,并在晚年展开对西方当代艺术的研究,涉猎甚广。与大部分艺术史学家不同,他的每项研究和主题都是以文学对话的形式进行,与观点不同者、假想对象,甚至是自己对话,将读者引入身临其境的语境中来,与之一起思考和“解密”。他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了解西方当今艺术批评走向的入门书,绝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研究”,而是“快乐的知识”。
推荐访问: 珍玩 月亮 瓷器 珍品 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