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觉主义是一个在知识界和社会生活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潮。在美学、艺术鉴赏、宗教体验等人文领域,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与人本主义对立的科学主义思潮下的许多流派、社会科学乃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反科学运动与女性主义等领域中都有体现。因直觉主义在人文与自然科学两大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的立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同样持截然相反的立场,因此具有双重性。
关键词:直觉主义;适用域;错位;双重标准;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典哲学原理提供的思维框架中,以直觉、灵感、顿悟形态出现的悟性(或体悟)不仅没有获得高于理性的准确定位,而且在认识论与实践本体论中通常是缺位的。这一缺位带来的后果是:(1)在人文领域,把美学、艺术鉴赏、道德内省乃至于宗教体验置于一个不适当的、甚至是缺席的位置;(2)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以推理、论证、证明的逻辑取代了发明与发现的心理学;(3)在社会领域,采用双重标准;等等。作为一种针对把理性强调过了头的时代性补充,或作为对仅有感性―理性,主观―客观之类二元思维向度的一种超越,自上世纪之交,在人文与自然科学领域同时兴起的直觉主义思潮无疑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后, 直觉主义思潮则逐渐成为一种超出学派范围的社会思潮。可以说,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所有思潮中,直觉主义是影响最大、最广泛的思潮之一。
一、前提性陈述
理解和解释既有正确与错误,靠谱、不靠谱与基本靠谱等程度上的差别,也有语义、语法、语用、语境的差异。“主义”是本文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英文语境中,与之对应的英文语词doctrine和后缀-ism,有把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流派等强调的过了头,或摆到了“信仰”、“信条”、“教义”、“宗派”位置,或有嘲讽意味。如,“不能因某人是研究资本的,就一定是资本主义,强调昆虫重要性的就一定是昆虫主义;也不能认为某人是研究道德的就一定道德高尚,没有研究过道德就一定缺乏道德一样”。[1]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把某种方法(如经验、理性、直觉或悟性)称为某种“主义(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直觉主义)”,都属于地道的人文领域,如相对主义(属人文领域的哲学)之于相对论(隶属物理学),物理主义(属艺术、文学与科学哲学的一个流派)之于物理学(属理学),把科学提到信仰或教义层面的科学主义,等等。
对直觉和后来易于上升或归结为直觉主义的灵感、顿悟、洞察、悟性等直觉域概念的强调,古已有之。之所以不能称之为直觉主义,乃是出于:(1)作为一种正常的方法或认识论来使用的。如,无论是把悟性定位在感性之前,还是定位在理性之后,只要是作为一种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并列而非万能的认知方法,都不能视为直觉“主义”。(2)在其适用域范围之内。如,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审美体验或某类道德境界;在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性活动中的美学与心理学因素;在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主流文论中尚未形成一种思潮或流派等情况下,称为直觉主义都不合适。(3)虽突出和强调直觉域概念的重要性,但在某人或某学派、思潮中不占主要成分。如,在贝克莱(G. Berkeley)和康德(I. Kant)等哲学家思想中,有类似的突出和强调,但不能以此为据,而把这类学说归结在直觉主义流派内。
在上述前提性陈述的背后,要突出和强调的是一个更具原则性的“适用域”问题。“这是因为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如老狄慈根所说的那样),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2]172“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3]106因此,注重适用域是任何严谨的探索者、思想的解读和传播者须自觉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之所以要强调这点,皆因跨越适用域,恰恰是包括直觉主义、科学主义乃至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极端化、荒谬化的主要根源之一。[4]如P·费耶阿本德通过科学知识的发生源(受益源)诡辩地得出“科学等于巫术、神话”的结论[5]113;H·柯林斯和T·平奇则指出,“科学就是勾勒姆”[6]7;D·布鲁尔则把一切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理解和定义为“得到集体认可的信念”[7]4;等等。
直觉主义之所以为直觉主义,至少同时满足:(1)意识到或体验过直觉、灵感、顿悟等即时或零时无意之识(知识、体验或图像)的存在;(2)认为直觉比理性更基本、更可靠;(3)把无意之识上升到本体论层面,或推到适用域之外。尽管如此, 由于在习惯上一般把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具有一定作用的思潮和学说,都统称为直觉主义。谨为陈述、分析方便记,才在必要(如需保证历史文献、思想、引文的真实性)之处才采用非严格地说法。
二、人文领域中的直觉主义
对直觉、灵感、顿悟、悟性等直觉域概念的强调虽古已有之,但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一种对认识论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成为一种时代诉求,直觉主义才真正成为一种学说和思潮。这种诉求之所以是时代性的,其根源在于:近代科技塑造的工业文明、科层制社会管理方式、工厂制度以及经济上的垄断,政治上的高压,撕裂、剥夺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把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对此,马克思从制度和社会变迁入手,通过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沿此路径,在理论上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思潮;在实践领域诞生了以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南的国家。恩格斯则重点从自然科学着手,对自然科学进步作出的非马克思和反马克思思想进行了回应。稍晚,在书斋中和讲坛上,哲学家们则开辟了摆脱对“感性―理性”二元路径依赖的新路径。代表性的工作如,在文艺理论与美学领域叔本华在批判中发现了悲剧与权力意志;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发现了超越之(崇高)美;H·柏格森则从对生命的体悟与直观中发现了直觉的作用,创立了直觉主义的本体论;等等。人文领域的直觉主义的重要观点和基本特征是:
推荐访问: 直觉 面孔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