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学者儒商吴炳新

学者儒商吴炳新

时间:2022-03-14 08:41:35 来源:网友投稿

三十多年来,吴炳新做了三件大事:创办三株集团、研究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发现并推广发酵中药学理论。

在普通人的眼中,吴炳新的这三件事都成功了:1994年成立三株公司,1996年公司就创造了年销售收入达80.6亿,年纳税8.2亿的辉煌;1979年开始研究经济的发展规律,2008年出版了150万字的《消费论》(三卷本),2016年被美国休斯顿大学授予最高荣耀级别的人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且是该校建校以来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发明益生菌多菌共生技术和益生菌多菌共生中药发酵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三十多年来矢志不渝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但在吴炳新的眼中,辉煌虽然值得铭记,但未来更值得去奋斗。虽然,今年他已年届78岁的高龄,即将进入耄耋之年。

东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

德裔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其著名的散文《青春》中也曾写到: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柔膝、丹唇,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和炙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这些诗句,用来形容吴炳新永不停步的奋斗精神,非常贴切。

吴炳新人生的辉煌时光,都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国策成就了吴炳新们,而吴炳新们的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前景光明,但过程仍有曲折一样,吴炳新的事业也遭遇到困难与波折,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让吴炳新畏缩不前,相反,他更加充满斗志与激情,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前进着。

华人的荣光

2016年2月15日,吴炳新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从美国休斯顿大学打来的。打电话的人告诉吴炳新,基于他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美国休斯顿大学将授予他最高荣耀级别的人文学博士学位。

接完电话的吴炳新,在高兴自己的研究获得世界知名大学承认之余也颇感意外。

两个月后,美国休斯顿大学委派了两名院长飞抵中国,与吴炳新沟通前往美国出席学位授予的相关事宜。这时,吴炳新才了解到,校方之前的电话通知实属无奈。本来这一消息不应该提前告之,但是吴炳新作为第一位被休斯顿大学授予最高荣耀级别的人文学博士学位的华人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引起轰动,校方不得已只好提前通知。

2016年5月14日,吴炳新在美国休斯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接受了休斯顿大学的荣誉加冕。人文学博士学位是休斯顿大学的最高荣耀,吴炳新不仅成为获得该校此项殊荣的第一位华人,而且是该校建校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一同见证此光荣时刻的,还有吴炳新的夫人、三株集团副董事长冯淑琴女士,以及山东社会科学院李鑫生教授。

美国休斯顿大学作为美国的高等学府,是世界著名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委原主任、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先生,就因其在系统控制论、导弹航天科学领域方面的杰出贡献,被休斯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的超导体物理学家、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教授也曾任教于休斯顿大学。

休斯顿大学在授予吴炳新这份最高荣耀级别的人文学博士学位证书时,是休斯顿大学经过了学校学术委员会长期反复观察、研究和评估后做出的重大决定。

在美国的那些天,吴炳新很忙。

休斯顿大学所在地维多利亚市市长也亲临现场,将象征“城市之匙”的金钥匙赠送给吴炳新,以示对其研究成果的赞赏。德克萨斯州大法官和美国国会议员分别寄来贺信。美国的华侨界更是对此事件赞誉有加,休斯顿美中友好促进会、美中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休斯顿中国联合校友会以及美南山东同乡会等机构,举行盛大庆祝宴会并为吴炳新颁发贺状。当消息传回国内后,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

“美国休斯顿大学授予我最高荣耀级别的人文学博士学位,这是对于我的理论研究、发明专利、三株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社会贡献的认可和肯定。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成绩,非常自豪,也非常高兴,今后将与你们一起为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人才而努力。”78岁高龄的吴炳新,身着休斯顿大学为其定制的终身博士服,在毕业典礼上说道。

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吴炳新这份含金量十足的博士学位证书,一方面体现了他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理论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理论。这同时也标志着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在经济成就方面全面崛起,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甚少为人们所知的人文科学方面也被世界所接受。

学者吴炳新

在三株,员工们都亲切地称吴炳新为吴老师。吴炳新很喜欢这样的称呼,这样的喜欢中,有着吴炳新与身俱来的学者情结。

吴炳新对人文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始于1979年,当时吴炳新41岁。

1979年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大转折当口。凤阳18位农民发起的“大包干”行动,不仅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也掀起了一场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大讨论。

已过不惑之年的吴炳新参与了这场讨论。虽然国内的专家们提出了众多的观点,很多观点也非常有见地,却没有一个观点能系统告诉吴炳新“经济规律的根本是什么”。吴炳新为此查阅了大量中西方关于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没有找到答案。喜欢思考的吴炳新于是开始了自己的探索。让吴炳新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探索,竟然就是30多年的时光。

经过3年的研究,1982年,吴炳新写出了第一篇论文——《消费与经济规律》,并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就应该是市场经济”的结论,而当时,中央尚未正式明确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现在来看,吴炳新的观点不仅是真知灼见,更具有超强的洞察力与预见性,不过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吴炳新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根本没有公开发表的机会。

推荐访问: 儒商 学者 吴炳新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