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出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黄连散的相关性及用药配伍体系。
1 敦煌及古医籍中正异名黄连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
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医籍中,其正名异名黄连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表2。
由表1知: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9代共38部古籍出现黄连散177首,其中西汉1部方1首;晋代1部方4首;南北朝1部方1首;北周1部方1首;唐4部方5首;宋16部方124首;元2部方2首;明10部方37首;清2部方2首。由表2知:在晋代、东晋、南北朝、唐、宋、明6代共20部古籍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其中晋代1部方1首;东晋1部方1首;南北朝2部方2首;唐4部方6首;宋7部方12首;元2部方2首;明3部方5首。
2 敦煌及古医籍中黄连散用药配伍思路数据分析
2.1 方剂中使用单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通过对清代以前153首黄连散复方所涉及的166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频率最高为18.32%,最低为0.12%。其中4味药物(2.14%)使用频率≥4.0%;2味药物(1.20%)介于2.0%~3.0%;15味药物(9.04%)介于1.0%~2.0%;19味药物(11.45%)介于0.5%~1.0%;其它126味中药(75.90%)使用频率<0.5%。现对使用频率大于0.5%的中药进行分析:在166味中药使用频率>0.5%的共40味,其中,使用频率≥18.0%的中药1味(0.60%);5.0%~6.0%的中药1味(0.60%);4.0%~5.0%的中药共2味(1.20%);2.0%~3.0%共2味(1.20%);1.0%~2.0%共15味(9.04%);0.5%~1.0%共19味(11.45%)。其分布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153首复方中,使用频率>0.5%的40味药累计使用频数595次,占总用药味数为166味的24.10%,占总频数819的72.65%,因此认为前40味药是临证使用黄连散辨治疾病的高频次药物,累计频率达72.65%。核心药主要为黄连、甘草、黄柏、黄芩、当归、干姜等。
2.2 方剂中使用药物功效分析 药物功效统计以药味数、累积频次、平均频次及使用频率来描述。将整理的153首复方涉及的166味中药分为21类,其分布情况见表4。
由表4显示:使用频率最高的3类功效药物72味的累积频数为504次,占总用药味数为166味的43.37%,占总频数819次的61.54%,其中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40.78%,其次补虚药为13.92%,再次是解表药6.84%,这三类药使用频率均较高,是临证辨治疾病的基本配伍药类。拔毒生肌药、泻下药使用频率虽不高,但平均频次较高分别为7.50和7.33,做为治疗疾病的辅助增效配伍药类。
3 小结
总之,通过上述对敦煌及古医籍中黄连散数据分析研究可知:①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物为黄连、甘草、黄柏、黄芩、当归、干姜等。②核心药类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拔毒生肌药等为主。③《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④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综上所述:通过对敦煌及古医籍中黄连散的数据研究分析,有助于深刻解读历代黄连散组方配伍的历史渊源,以期对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连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临床主要治疗湿热痢疾,疮疡疥癣疾病提供科学的用药配伍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喜平.敦煌古医方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2006:223-224.
[2]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1988:161.
[3]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927-936.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1932.
[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字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89.
(收稿日期:2016.02.03)
推荐访问: 敦煌 配伍 黄连 分析研究 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