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职《数据通信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数据通信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03-15 08:40:5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数据通信基础》课程是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直观性差,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本文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据通信基础 教学改革 高职

《数据通信基础》课程是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直观性差,学生学习的难度大。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数据通信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然后再通过验证性的实验来加强理解与记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死读书的情况,使得理论知识得不到实际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体现出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就业时难以适应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求。这种现象在高职学生中屡见不鲜,故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树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兼顾的共振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可忽视。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共振效应,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教,是为了不要教”的目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提高,以达到离开教师能够独立研究、创造性劳动的目的。

(二)遵循“岗位——岗位”的闭环教学规律

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毕竟学生最终要走上工作岗位。所以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相关实训项目的设置。总之要遵循“岗位一能力一项目一任务一训练一学习一实训一岗位”这样的一个闭环教学规律。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本课程可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兼用互动式以及直观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课程概念较多,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理解所学知识,在讲解知识时给学生多提问、多留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中也常穿插用互动式教学法,比如:讲到基带传输方式传输模型时。先举例常见的基带传输应用,再引出传输模型的组成,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思考各部分的功能,从而形成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直观教学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数据通信基础》这门课程时,比较难以理解、抽象。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了多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对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收到良好了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比较时,学生很难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演示,通过实际现象让学生看到具体的信号效果。

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数据通信基础》这门课程比较的抽象。有的内容是不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通过采用systemview软件进行仿真。这样就可以做到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systemview仿真将这些抽象的原理,并能直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下面以systemview仿真软件对2ASK的调幅法生成原理进行仿真。

该仿真框图的初始信号为方波,与本地载波通过乘法器进行调制,完成2ASK的调幅法生成。下面为各示波器的输出波形。

通过观察调制前后的波形图,形象的展示了2ASK的调幅法生成原理,从而从加深了学生对调制技术的理解。

三、总结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气氛比较的沉闷,进行教学改革以后,课堂气氛变得比较活跃。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从过去的被动地灌输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学习,学习兴趣逐渐提高。总之,通过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军,苟双全. 基于systemView的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设计与研究[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2,(6).

[2] 王雪萍,罗文. 高职《通信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 品牌, 2011,(4).

[3]肖学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探索[J]. 科技信息, 2010,(9).

推荐访问: 教学改革 数据通信 高职 探讨 基础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