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和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将为高职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人们总是想出奇出新唯课程而课程改革,常常忽视了“专业、教师、学生”这三个核心元素。本文结合作者多年高职教学与改革的实际经验,从高职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师、学生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专业——课程改革的起止点,教师——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课程改革成效的检验者”这三个核心元素开展。并就围绕这三个核心元素改革高职课程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课程改革;专业与课程;教师与课程改革;学生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64-02
0引言
随着国家和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将为高职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而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人们总是想出奇出新唯课程而课程改革,常常忽视了专业、教师、学生这三个核心元素。本文结合作者多年高职教学与改革的实际经验,从高职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师、学生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专业——课程改革的起止点,教师——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课程改革的检验者”这三个核心元素开展。并就围绕这三个核心元素改革高职课程提出了建议。
1专业——课程改革的起止点
专业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事业资本,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是否规范的核心,是课程教学与改革的起止点。那么课程与专业是什么关系呢?
1.1 高职专业高职专业的开设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预测等多方面调研论证,并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和备案的。
在对人才市场需求、行业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师资、实习实训及其它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学什么、如何学、学的怎样”等的一整套方案。它根据专业所面向的某行业、某职业、某工作岗位(群)对雇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要求,确定课程体系、课程群及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什么);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群间和课程间的知识能力承接关系等,确定开课学期(何时学);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实际教学的需要,确定师资配置,确定各门课程主要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主要教学方式,确定课程所需的设备、实验室、实训条件等(如何学);根据专业和各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中各模块 “教、学、做、考、评”的内容、进度、评价构成和方式(学的怎样)等并以课程标准形式确定下来。最后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对应的学时和学期等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教务等部门按照该表安排各学期的课程教学任务。
1.2 高职课程课程内容是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分解到课程体系及课程群,再由课程群分解到各门课程确定的。某项专业能力培养不可能由某一门课程完成,它一般是由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构成,由多门课程和渠道来培养。有些知识和能力可以整合到一门课程,有些则不能,这就形成了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群。许多院校都在利用课程群进行模块化教学。
课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一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间和有知识或能力承接关系的课程间。有知识或能力承接关系的课程应该保证知识或能力连续性,避免支离和重复。同一课程群内的课程应该明确主辅关系,确保主干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防止辅助课程能力培养分散,各自为主。
1.3 课程与专业的关系由上述可看出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①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可看出,专业与课程的关系: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定向→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模块→课程群→课程。
②从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看课程与专业的关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群→能力模块→专业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就业创业。
③专业是课程教学和改革的起止点。课程为专业服务,专业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服务。各门课程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群分解来的(源于专业),各门课程又是培养学生迈向专业就业创业能力的一个个阶梯(止于专业)。课程不为专业服务,不仅会造成课程教学目标偏离,也将使专业培养失败。
④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逐步实施的一个个“阶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各门课程逐步培养,只有通过各门课程师生在“教与学”的各环节中的共同努力,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门课程的“教、学、做、考、评”等教学任务,才能一步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1.4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①全面了解课程所在专业及课程群的培养目标,重新组织设计所讲的课程。结合自己实际讲授,从课程案例到小实训项目,从各课程分解的教学目标到课程的综合实训,寻找课程教学中的改革突破口。
②把握好课程所在的课程群及其内各门课程的相互关系,在课程间发现改革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了解并掌握课程所在的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内容及其培养目标,与课程讲授老师沟通协调,从案例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到实训项目安排等环节,寻找课程改革的入口。
③实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新改革、新变化,寻找课程改革突破点。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会不断涌现新的教学动向。
2教师——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2.1 高职教师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教学与改革的活资本,是学生自进入校门时的对专业一无所知,通过其各门课程的培养,逐步迈向高质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个阶梯的“引路人”。教师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最直接、最关键、最立竿见影的核心元素,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2.2 高职教师与课程改革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在理论层面有许多文章探讨,下面从学生、课程、专业、学校等几角度来看实际高职教学的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为课程教学与改革提供些思路。
从学生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化身、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者、考试打分者、个人素质的表演者、学生专业素质的感染者。课程是教师的代号。学生常用某门课程好孬来代表教师讲授质量,而单独提到某教师时常常是指课程讲授之外的事了。
从课程来看,教师与课程是相附相依、相辅相长的。课程承载着所在程课程群及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师应该站在专业和课程群培养目标的高度,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并在“教、学、做、考、评”各环节中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
从课程安排来看,各学期课程安排的程序是:专业教学进度表→分学期教学安排→教研室和教务处(安排)→课程、教师、班级、教室、实训及实训室等(编制)→课程表→教师、学生。教师处于教学管理的末端,但却位于课程教学工作的前线。安排课程时,主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把握能力、专业能力、自学提高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确定的。不是任何课程谁都能上,任何教师什么课都能讲的。专业技能课需要专业行家来讲,专业基础和基础课需要既懂专业技能又懂专业理论的人士来上。
从专业来看,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执行者(课程讲授),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直接反馈者和责任人;是课程建设的“开拓者”,又是专业建设的“铺路人”。
从高职院校来看,一所好学校,必须拥有一只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但是,教师位于学校管理层次的末端,属于被管理者。教师在学校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及其心目中的地位微乎其微,学校的任何管理者都可以管教师,任何管理者都可以不拿教师当回事。因此,学校领导及管理者们要真正把教师放在第一位,他们是与你同呼吸共命运在同一单位的同事,是课程教学与改革的主力军。
2.3 围绕高职教师做好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①学校要真正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与改革中的作用,确实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高职学校生存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一项明确的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只有在拥有了一只优良的教师队伍的基础才谈得上课程改革。
②学校应该建立一套教师业务培养与提高的实施方案。从新教师到老教师,从教师的业务素质到专业技能等多方面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每年、每学期甚至寒署假都应该输送大批教师去学习与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三项明确的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③教师应该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讲好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从学习、理解、掌握到熟练运用一门课程的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理解及运用等能力。
④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做、考、评”各环节中寻找课程改革的创新点。
3学生——课程改革成效的检验者
3.1 高职学生学生一般泛指正在学校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高职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是老师通过课程服务的群体,是学校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做、考、评”等教学环节全面培养成为高质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目前,一般高职学校的在校生都有几千或上万名。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课程改革,学生都是高职学校不可忽视的核心元素。
3.2 高职学生与课程改革
①从高职生源看,高职学校位于高考录取的末端,高考学生经各表学校的瓜分,可录取的考生分数已相当低。随着生源数量逐年的减少,高职生源及其素质会进一步恶化。面对这种严峻形势,高职学校不进行课程改革,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的。
②从专业角度看,专业随学生素质变化进行调整处于两难困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国家职业标准、行业岗位规范等用人单位(出口)的要求制订的,较少考虑专业学习所需的基础、起点等学生素质(入口)要求。在学生素质变化的新形势下,专业调整又处于既不能降低出口质量又很难提高入口素质的两难的困境,使得这种压力直接转嫁到课程上,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③从教师角度看,多年来高职教师的感觉是教师投入的精力未见减少,而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提高不多。据这几年的观察,2000-2004届的高职学生每班有1/3主动问老师问题,有1/3有学习兴趣,1/3随大流,2005-2010届的高职学生每班有3-5个至1/3有学习兴趣,2/3随大流,或3-5个甚至1/3不学习。课程改革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
3.3 围绕高职学生做好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①高职学校应该根据目前学生特点营造学习环境、学习设施、学习气氛。制订一套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各阶段的细致的学生管理办法,把学生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为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②在保证课程培养目标的情况下,根据课程所面对的新对象(学生),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用例、教学项目、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重新进行课程教学组织等多方面入手改革课程。
③在教学设计上,可采用凝炼或融合方法,将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技术、素质等凝炼或融合成一个个教学用例(或项目),并利用这些教学用例作载体来传授课程的知识,训练课程所培养的能力等方式改革课程。
④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状况和特点,在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差异性、被动性、多样性等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体差异、学习过程等,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课程。
⑤教学组织上,充分考虑专业特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做、考、评”的各教学环节中改革课程。
综上所述,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专业、教师、学生”这三个高职学校基本构成元素,也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三个核心元素开展。课程改革不围绕专业进行,将使专业培养失败;课程改革不围绕教师开展,将会落空;课程改革不围绕学生目前状况展开,将很难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1-1-10].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教 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16)[2008-5-21].http:///web/articleview.aspx?id=2008090400023&cata_id=N00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6-122.
[4]陈朝萌.科学构建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5]吴建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2009,(11).
推荐访问: 高职 新形势下 课程改革 元素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