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训练等理论创新层出不穷,传统经典力量及体能训练方法优势与局限性并存,竞技项目技术动作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呼唤新的力量训练理论的诞生,在力量训练手段、器械设备等方面实现突破。国内鉴于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2008北京奥运会的政治任务及国民期盼、力量及体能训练学术领域理论研究的乏力与贫瘠,在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认知与应用推广中“顶礼膜拜”。目前核心力量训练在其功效、使用范畴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处于理论描述与释义阶段,定量实证分析匮乏,导致核心力量训练专项性不足及泛化,训练实效性及转化率较低。鉴于此,本文力求透过核心力量训练实践与理论探究的过程,追寻核心力量训练观念产生的渊源,揭示训练的生理依据,对比训练方法与器械,甄别传统与核心力量训练的特征,为力量及体能训练理论的推陈出新提供新视域及新思路。
1研究背景及历史渊源
1.1研究背景
1.1.1传统力量及体能训练的历史局限性
传统力量及体能训练的观念表现在对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认知不足,用孤立离散碎片化的视角制约肌肉力量增长的生理因素,忽视肌间协调性的作用、神经肌肉的本体感觉与不同部位层次大小肌群的协同发展;另外,传统力量训练仅强调肌肉横断面和神经-肌肉适应(肌内协调),忽视肌间协调,导致一般力量能力难以转化为专项力量能力及专项运动成绩较差。其训练对象多集中在四肢及部分躯干的表层大肌肉群上,强调大负荷强度与量,采用单维度、稳定支撑的、一端固定的动力性收缩,导致力量训练与专项实践的部分脱离,事倍功半。核心力量训练利用不稳定训练媒介,通过多关节、多维度复合运动,激发人体核心区域深层次小肌肉群、关节韧带等组织的稳定平衡力量能力,提高人体运动技术完成度,减少运动损害。
1.1.2人体竞技运动及生物力学特征
多关节、多肌肉群协同组成了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物运动链,作用于生物运动链上的力,导致人体运动器官及系统空间结构与位置发生改变,表现为人体姿势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多关节、多维度与多肌肉群的联合运动是竞技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专项力量训练的出发点。人体运动形式体现在通过肢体远末端将力量作用于器械,或克服自身体重发生位移及力矩变化,人体运动效果的外部表现难以通过骨盆-脊柱-髋关节附属深层的小肌肉群体现;但协同机体肌肉收缩力量的整体发力、力量传导及稳定重心,还是要依赖“局部稳定肌”的收缩。其中躯干由多块骨骼及关节组成且结构复杂,是人体生物运动链上的枢纽环节,其稳定与平衡制约着运动技术的发挥和肌肉间能量的传导。人体运动特征表现为身体重心不断变化,动作姿势多样化,机体始终处于动态非稳定平衡状态下,必须依赖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群的力量才能维持调控机体稳定平衡。基于不稳定非平衡训练平台的核心力量训练为人体核心区域稳定性训练提供了新方法与思路。
1.1.3人体运动链及功能性训练理论启蒙
人体核心区域运动链按解剖位置与功能作用分为前后系统链、侧屈曲链、侧向链与背伸纵向链等。参与技术动作完成的关节肌肉构成,链上各有机组成部分称为“环节”,环节间力量传递是技术动作完成的基本单位。针对人体多关节、多维度、多肌群的复合运动,协同结构功能迥异的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发挥其整体作用,形成遵循肌肉动力学与运动生物力学规律的生物“运动链”,创建稳定高效的机体远末端发力平台,是运动训练工作难以逾越的重大课题。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改善力量传导、肌间协调和肌力控制,激发多肌群、多维度范围内按时序、整体性地参与运动技术的完成;所以创造的闭合动力学链,即高度不稳定训练是激活这些看不见的临界肌肉和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最佳手段。鉴于人体核心区域肌群在运动环境中有调整身体姿态、稳定重心与支持动作完成的功用,人体运动链中心往往是核心区域,人体运动形式都是以核心区域肌群及力量为中心的运动链,构建完整人体运动链,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那么,提高核心区域肌肉群力量及稳定性业已成为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任务。
Gary首次提出“功能性力量训练”概念,强调人体“运动链”的作用,避免单一训练某一环节的力量,将人体运动视为一个运动链,通过对人体不同动作的分析,发现薄弱环节及针对性的力量训练。Boyle认为功能性训练本质上是有目的的训练。其依据专项运动的技术特征和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进行的专门性力量训练,通过神经系统控制下克服自身体重或自由重量,激活核心肌肉群共同参与工作,提高训练肌肉群力量和本体感受能力,使训练环节力量得到有效的整合,为专项技术动作水平提高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改善提供支持。功能性训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推荐访问: 核心 稳定性 本质 探讨 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