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教师之惑:当“数字移民”遭遇“数字原住民”

教师之惑:当“数字移民”遭遇“数字原住民”

时间:2022-03-15 10:02:22 来源:网友投稿

徐老师是山东省一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在学生工作方面很有一套。针对十几岁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网瘾问题,徐老师有应对的“独门秘籍”。

教师与网吧间的“拉锯战”

十几年前,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在徐老师任教的学校周围兴起,不少学生一头扎进网吧,玩得乐不思蜀,荒废了青春,耽误了学习,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还因此走上了犯罪道路。2000年,几个男生为了上网的费用抢劫路人,锒铛入狱。2004年高考前夕,一个成绩优秀的男孩为了上网,半夜从二楼宿舍跳下来,摔折了胳膊,耽误了高考。

从那时起,徐老师与他心目中恶魔般的网络展开了艰辛的斗争。为了让孩子们远离网吧,他可谓用心良苦、费尽心机。学校是半寄宿制中学,为了看住寄宿的学生,徐老师经常不辞辛苦地半夜到男生宿舍查铺,防止他们溜出去上网,一旦发现情况有异就会及时到周围网吧展开“地毯式搜索”。对于走读的学生,徐老师会将放学的时间通知家长,请他们记录孩子回到家的时间,每周签字提交一次。在加强控制的同时,徐老师没有忘记宣传策略,他常常在班会上重复强调上网的危害、网瘾的可怕,再辅以“班级批斗”、写检查、叫家长等一系列战术。在他的用心管理下,班里的上网风气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最近几年,学生半夜溜出去上网的现象几乎绝迹。起初徐老师颇为得意,以为这是他严格管理的结果,然而事与愿违,最近这几天他发现,情况远没有他想象的乐观。

方寸之间的“新战场”

近日,连续几个任课教师频繁地向徐老师反映,部分学生上课爱玩手机,甚至在教师讲课中也不时有手机铃声响起。徐老师这才恍然明白,网吧早已经不是学生上网的唯一途径,如今很多家庭有电脑,多数孩子有手机,网络已经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每个角落。面对这一新发现,徐老师顿时不安了起来,这是否意味着他对网络的战争还是以失败告终了?以后的他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新局势呢?

据笔者了解,徐老师的困惑其实并不是个案,而是很多中学教师都在面临着的难题。手机网络的普及和资费的下降让互联网真正做到了可“随身携带”。以往防止学生网络成瘾的方式是看住学生,让他们无法走进网吧,可是随着技术的升级,移动通信进入3G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功能日益强大,“隔离术”已经功力大减。特别是手机这一媒介的技术进步,不仅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于一身,还将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等增值服务融于一体,让网络迈过了学校的围墙,直接进入课堂、学生宿舍,成为他们如影随行的“新伙伴”。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对网络一向充满敌意的教师们更加紧张焦虑、捉襟见肘。

据报道,截止2011年4月份,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3.03亿,他们在全国互联网用户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经占到了66.2%。其中,只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为4 300万,占到了全部互联网用户的10%。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3年,手机网民或将超过电脑网民。

从小纸条到短信 手机让教师、家长忧心忡忡

徐老师班里的学生半数以上有手机,有的是家长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为其购买的,有的是学生用自己攒下的“私房钱”买的。如今手机越来越便宜,孩子们用攒下的压岁钱、零花钱买部手机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没有手机,已经out了!

手机的普及给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前,教师们很轻易就能观察和注意到课堂上蔓延着的悄悄话、小纸条,如今,这些小动作几乎都通过手机来完成,表面安静的课堂上进行着秘密的无声讨论,教师们对此已经很难掌控。

中学时代,男生女生们情窦初开,青春期的懵懂情愫本就让教师和家长们如临大敌,现在又有了手机,“早恋”的幼芽更是如同“久旱逢甘露”。拇指翻飞,短信传情,真是让教师和家长防不胜防。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说:“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特别早熟,说实话挺担心孩子‘早恋’的。我儿子天天手机不离手,不停地发短信,接电话还背着我们,我怀疑他跟女生交往挺多的。早知道这样就不该给他买手机,现在倒好,让他把手机交出来他就嫌我们不信任他。现在的孩子特有主意,真难管!”

手机在学校的普及不仅给日常的授课带来干扰,而且也让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变得难以控制起来。以前的考试中,教师通常比较注意观察“千里眼”“长颈鹿”等邻座间互相抄袭和自带小抄的作弊现象,这些小动作基本上能够在监考教师的监控下有效杜绝,然而手机的普及让抄袭变得隐蔽和便捷,远距离发送答案、随时上网查询答案……真是防不胜防。几年前,手机在高校的普及曾让大学教师们深感困扰,如今,它已经开始让中学教师们头疼了。

手机网络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

现在,手机网络不仅承担着“传纸条”“看小说”等功能,孩子们在玩手机的同时,也用它来“办正事儿”。在印刷时代,掌握知识资源的人就拥有绝对的权威,很多教师凭借课本和教参就能够讲好课,成为让学生们佩服的知识权威。但网络的普及让知识成为所有人都能公平获取的资源,学生们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拥有了与教师同样丰富的资源。

一位拥有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可不好‘糊弄’了,教师只不过比他们先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而已,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教师的知识面还要广,尤其是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学生经常上网,只要他们感兴趣,肯定能掌握比教师还丰富的材料。有一次我上课时说错了一个知识点,学生立马就给我指了出来,说是刚用手机上网查的。”

可见,电脑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瓦解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而手机网络对课堂的侵入,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师生关系。教与学不再是单向度的传播活动,而是课堂上的共同探讨,教育学研究者们苦苦追求的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在传统的印刷时代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一切皆有了可能。

手机网络改变校园网络生态

对于中学生来说,手机除了不能玩大型网游以外,基本功能与电脑大致相同。通过手机可以看小说、上QQ、玩小游戏、听歌、登录网页,使用3G手机还能在线看电视、视频聊天。一部功能齐全的手机就相当于一台小电脑。

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大,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常让他们感到无聊和压抑,而网络则提供了让他们相互沟通和放松的空间。在印刷时代,寄宿生的夜生活除了充斥着写不完的作业和偶尔的卧谈之外,娱乐“工具”无非就是各类小说、杂志而已,当他们打着手电筒猫在被窝里偷偷翻阅课外读物时,还得时刻提防管理员的突袭和教师不定时的搜查。如今,这样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手机、MP4等高科技手段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更安全的娱乐空间。高二男生小浩说:“我们宿舍几乎没有小说之类的东西,谁还费那劲啊?大家都用手机看网络小说,玄幻、穿越、言情,网上什么类型的小说都有。”

对于中学生们来说,手机已不再是仅仅用来通话的“传声筒”了,而是年轻人随身携带的“娱乐工具”,甚至“精神家园”。手机改变了校园的网络生态,让网络冲破了校园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加剧了教师们对网络负面影响的恐惧与担忧。以往,教师们对付学生过度上网的行为通常采取的是监督控制的方式,使其与网络相隔离,避免其产生网络成瘾的问题。然而,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隔离法”已经无法奏效,网络已经蔓延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触手可及、不可抵御。

“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的冲突

2001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著名学习软件设计家Marc Prensky提出了“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的概念,用以表征父辈与子辈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巨大差异。他认为:经历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大脑认知结构。现在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与其父辈存在天壤之别,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原住民”,而他们的教育者则是“数字移民”。目前教育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前数字化时代的过时语言,正在吃力地教育一种熟练掌握全新语言的人群。

家长、教师等教育者是从前数字世界被动搬迁到数字世界的移民群体,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和不安,他们吃力地学习新的语言和规则,他们出于本能极力抗拒这种急速的环境改变,而他们深感担忧的孩子们却如鱼得水地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与网络一起成长。对于他们来说,网络如同周围的空气般自然,无须刻意学习和掌握,也无须恐惧和不安。

基于技术分层的数字鸿沟与基于年龄分层的代沟产生了剧烈的共振,数字代沟这一全新的概念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矛盾冲突常常由此引发。2009年,拥有500万玩家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因行政审批问题迟迟没有开服,失去游戏的“魔兽”玩家掀起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维权行动。2009年7月17日,著名网瘾戒除专家陶宏开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魔兽”就像毒品一样,根本没有维权的资格。此言一出,陶宏开就受到了“魔兽”玩家的一致声讨,强烈要求他公开道歉,但他通过媒体发表声明称绝不会为此道歉。愤怒的玩家们在网络上围攻陶宏开,年过花甲的陶教授就这样与自己的拯救对象展开了隔空的辩论和较量,被媒体称为“陶宏开大战500万‘魔兽’玩家”。2009年8月,广西一个男孩在某戒除网瘾的训练营中惨遭教官殴打而死;不久,“每周上网40小时被认定为网瘾”的标准引起了人们“被网瘾”的惊呼;2009年10月,山东冠县的官员以保护青少年的名义关闭了全城所有的网吧,制造了网络时代全城无网吧的奇迹……很显然,面对网络强大的吸引力,父辈们焦虑不安、不知所措,他们感觉网络如罂粟花般迷惑着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网络清除出孩子的世界。

硬币的另一面

话说回来,当代的青少年之所以具有比父辈更广博的知识面、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网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具有更强烈的批判意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给新生代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相对于他们的父辈,年轻人的心态更加开放和包容。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痛楚和迷茫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更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赋予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教师无法阻挡网络在校园里的驰骋,更无法阻挡数字化浪潮的来临。从台式机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手机和掌上电脑,不断转换的载体让网络日渐成为人们如影随形的伙伴。因此,企图把学生与网络相隔离的做法是徒劳的,如何应对技术给教育提出的巨大挑战,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由“堵”到“疏” 教育方式需要转向

与其围追堵截,不如未雨绸缪。研究发现,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是正确使用网络的前提。热爱生活、心理健康、兴趣广泛的孩子通常拥有比在网络世界中能得到的更美好的情感体验,不会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现实生活中,来自家庭的高期望和来自学校的高压力构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压抑环境,浮躁的社会现实和扭曲的教育目标忽略了孩子对生命情感的需要,在自由、轻松的网络面前,那些紧绷的小生命情不自禁地就释放出了强烈的渴望和叛逆。其实很多时候,网络只是映射现实的一面镜子,强大的内在自我能够让人更好地使用和驾驭网络。

网络不是真空世界,而是一个随时可能遭遇细菌侵染的空间。企图将孩子隔离在安全无菌环境中的行为是脱离现实的,而放任其自生自灭更是不可取。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形成自我免疫能力,能够在自由驰骋数字空间的同时,懂得保护自己并对他人负责。这种免疫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那就是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指人们在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能够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从而更健康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除了提高青少年自身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政府对网络环境的规范也应是重要的举措之一。色情、暴力、虚假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让大人们战战兢兢,不敢松开限制孩子上网的手,政府的干预和治理则能够给人们一颗定心丸,缓解他们矛盾不安的心情。

网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工具乃至生存环境,学生作为最先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的群体,无可避免要与网络相结合。教师们不应因噎废食,由于担心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就将学生与网络相隔离,而应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好网络这一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工具,使之成为教育的好帮手。要做好这一工作,教师首先要成为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数字时代公民,对于网络,无论是批判其糟粕还是汲取其精华,都要在自身具备甄别和使用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谭格庄镇中心中学)

(责任编辑:谭烨)

推荐访问: 数字 原住民 移民 遭遇 教师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