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受了各国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阻碍了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的步伐,进而对我国国家利益构成威胁。查阅文献发现,在涉及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时,多以我国传统农业为研究对象,其它领域涉及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国际贸易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专业知识,广泛结合通信设备贸易领域复杂形式,以我国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审视我国通信设备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可行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我国通信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通信设备 通信设备企业 技术性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
一、引言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跨国公司深入发展,国际间贸易纠纷在世界范围内频繁显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中国,所遭受的国外技术壁垒更是越来越突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以通信设备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所遭受的贸易壁垒尤为突出。据统计数据显示,仅2009年一年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天就要出台八种以上的技术性指标,这八种技术指标中至少一种是针对通信设备,给日益壮大的中国通信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10年7月2日,印度媒体披露印度情报部门列出了26家海外通信设备供应商“黑名单”,其中有个25家为中国通信企业,几乎可以说,整个中国通讯设备生产企业都被列入禁售的范围。并且,印度移动运营商与这26家通信企业签订的总价20亿美元的协议均未获得印度政府批准。这仅是“冰山一角”,中国通信设备企业遭受同样通信技术壁垒的还发生在标榜贸易自由的欧洲和美国。2008年2月底收购3Com遇挫、2010年6月30日在欧盟遭反倾销调查、2010年7月初被限进入印度市场、2010年7月中旬收购摩托罗拉搁浅、2010年7月底与2Wire失之交臂等一系列重大合法、合理性扩张与并购举均未能如愿。2010年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的一年,却也是频遭“软门槛”的一年,面对人为设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吃尽了苦头。因此,研究通信设备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对于指导我国通信设备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经营,提升全球内市场地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可行性分析
1.我国通信设备企业硬实力逐步增强
(1)R&D投入量
R&D投入量通常是衡量国家、地区和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准。R&D经费的投入是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是科技企业硬实力的硬基础。自有完整统计数据以来,我国通信行业R&D经费投入量增加了近两倍,从2004年1,885,462万元增长到2009年5,496,059万元,直接增加值为3,610,597万元。
除此之外,我国主要通信企业在R&D投入方面与世界通信巨头们相比,也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通信企业研发投入排名已进入前十名的有华为、中兴、大唐移动与北电四家。另据至顶网的数据显示根据全球IT和电子信息企业的年度研发投入规模首次推出了“2011年全球IT研发投入排行TOP30”榜单报显示,华为2011年的研发投入为156.3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大约24.5亿美元,不仅高居中国企业榜首,在全球所有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企业排名第21位。
(2)通信企业专利量
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总量达到111.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76.7万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接近35.2万件,比2009年9月30日统计的总数增加了近13.3万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分别增加了8.7万件、 4.6万件。这表明,我国通信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积累得到进一步加强,通信企业对于该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的申请将会越加重视。而我国通信巨头华为累计申请专利42543件,是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2010年世界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国内另一通信巨头中兴通讯也有着庞大的33000多项中国专利(90%以上为发明专利)、6000多项国际专利。在LTE/EPC领域,截止2010年底,华为已获得专利17765 件,其中海外授权3060 件,在LTE/EPC 领域,华为核心专利数量全球领先。
(3)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授权量
从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授权量来看,在移动通信领域获得移动通信专利授权量最多的是日本,占总授权量的30.05%,其次就是中国,占比24.57%。如图2所示, 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国别显示,中国较其他国家相比,已经占有相当大的专利授权比重。
此外,国内通信企业巨头华为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欧洲、印度班加罗尔以及中国设立了14个研发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球研发体系。华为还与全球前50位运营商中的36家展开技术合作,建立了近20个联合创新中心。由此可见,强大的通信技术硬实力是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基础。
2.我国通信设备企业软实力基础雄厚
(1)研发人员规模整体大幅增加
在2004年至2009年的五年间,我国通信行业研发人员数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虽然2006年出现短暂调整,但接下来几年呈持续上升势头。2004年我国通信行业研发人员数量为136,901人,至2009年底研发人员已突破20万人,达到241,402人,接近2004年研发人员数量的两倍。庞大的研发人员队伍为我国通信设备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
(2)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2000年以来,我国通信设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而华为的盈利水平表现尤为突出。据我国通信企业巨头华为发布2010年年报显示,销售收入达1852亿元,同比增长24.2%;净利润达到238亿元,净利润率12.8%;持有可用现金流为381亿元。2010年也是华为首次杀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的一年,在IT企业中列第29位,也是财富500强IT企业中惟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从国际来看,2008年全球咨询机构Informa发布全球市场份额排行榜单,华为排名第三,分列第一位的是爱立信和诺西,而中兴通讯则排在第七位。仅一年之后,华为便超过诺西,排名全球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第二,市场份额为20.1%;中兴通讯继续以5.68%的份额排名第七。爱立信全球总裁将华为视为惟一竞争对手,而且是“长期竞争对手”。
(3)组织管理渐进规范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以及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化、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企业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在类似通信技术类的高科技企业里表现更为明显。
在我国通信企业领域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该领域的典范,且最具有代表性。据华为官方2010年报所示,其当前全球员工共计87500名,管理人员6020。庞大的人员队伍对华为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华为采用全体在职持股员工选举产生持股员工代表,并通过持股员工代表行使有关权利的方式实现扁平式沟通机构。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努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
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有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对公司的整体业务运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公司在战略和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董事会下设人力资源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协助和支持董事会运作。
在对人的管理模式方面,华为大力汲取西方管理学精髓,形式“独特的华为式应用管理模式” (见图3)。在对技术的管理方面,华为认为技术完全是知识转化而来的,提出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知本主义”概念。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与通信设备运营商互动,携手突破技术壁垒
1.政府带动企业“走出去”
以政府作为带动我国通信企业“走出去”战略,目前,中国通信企业投资海外缺少法律保障。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受害者是企业,但最终会转嫁到国家身上。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对我国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日益加大,作为政府部门应及时了解技术贸易壁垒的本质和形成原因,从原因入手有针对地解决问题,确保政府层面能达到应对的要求。同时应加快中国通信企业投资海外立法进程,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
除此之外,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遭遇海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时候,除了企业层面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抗争和申辩之外,不能不看到来国家和政府的层面声援和公关。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法为依据,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来外界的阻挠。这个过程中不能没有政府声援和公关,在面对国外企业和政府的联合体时,只有本国政府出面与企业并肩作战方可形成对等的博弈力量。
2.政府在产品层面应给与必要的支持
目前国内主要通信厂商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差异性不大,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一旦产品因为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价格上涨,产品的可替代性风险比较大。而国内通信设备企业相对国外通信设备企业,有着较强竞争力产品线的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持续加大研发的投入的政策,从而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加强我国通信设备商的产品的品牌建设,增强顾客的忠诚度。在对于产品采购方面,政府在面临几乎相同的通信设备时,应积极地为本国通信设备商提供发挥的平台。
3.提升设备商管理水平
通信设备运营商本身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以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根据华为高级副总裁徐直军所说华为2009年财务数据和现金流的改善,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华为近年持续引进的管理优化项目。比如,华为2008年聘请了国际顾问公司埃森哲针对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优化,该项目直接针对公司的CRM(客户关系管理)改善,提高公司的回款管理,以提高“从合同到现金”的变现能力。
二、加快推进我国通信企业本土化经营进程
对于我国通信企业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研发本土化。所谓研发本土化是指利用技术引进国的研发机构和研发设备,并利用当地的技术力量,开发出适合当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通常可采用三种形式,分别是成立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与技术供应方设立共同的研发部门以及与当地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实验室。鉴于目前我国通信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建议以后两种方式为首选。
其次是人力资源本土化。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有着“一箭双雕”的作用。我国通信设备企业要在他国立足,必然要一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的人才,使公司的各种行为符合当地的国情,更好地“入乡随俗”,以保证公司运行平稳。
最后是产品本土化和营销本土化。这二者的本土化应当建立在人力资源本土化之上。与此同时,通信企业采用当地的人员,与当地的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更有利于通信产品的营销,为深度开发海外市场提供更有利的平台。
三、全面提升通信设备附加值,树立核心竞争优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由先进技术与落后技术之间的差距而决定的,技术差距越大,受技术壁垒的限制也就相应越大。因此,从本质上说,通信设备企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生产出极具优势的通信设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通信技术进步一方面有赖于知识储备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优化用人机制,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通信设备企业生存、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关键技术上适当引进国外成功技术,可以缩短通信设备市场化时间,节约研发成本。作为我国的通信企业应该合理平衡研发与引进的关系,最优化资源配置。
四、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一个很好的迹象是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动作颇多,随着国际通信巨头的介入,我国通信企业能否有能力继续维持其现有新兴市场的主导地位还有待考验。但无论如何,把持续拓展新兴市场作为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之一是绝对可取的。新兴市场一方面渴望新技术的到来,会给予新技术企业大力支持,尤其是通信比较落后地区;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很少设置或根本就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方面通常是空白。这为优先进入该市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发展环境。借助先入优势在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地位奠定基本,进而争取国际通信技术标准话语权,减少通信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自身的影响。
总结
世界范围内的通信技术壁垒仍旧发挥着它的消极作用,对我这通信设备企业“走出去”战略还将形成限制,并且这一限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长期持续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为复杂、多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还将出现,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应当保持格外警觉。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在强化自身科研实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要充分寻求政府的支援,避免孤力奋战,以免螳臂当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前保持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琳. 政府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作用[J]. 福建理论学习, 2006, (07)
[2]陈静. 华为参与并购3Com皆大欢喜的“盛宴”?[N]. 中国证券报, 2007
[3]李晶晶. 浅议我国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应对之策[J]商业经济, 2009,(06) .
[4]韩雪琴. 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 商业经济, 2008, (04)
[5]孙立群. 浅论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策略[J]. 大众商务, 2009, (12)
[6]冉永平. 华为海外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N]. 人民日报, 2009 .
[7]李志军.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J]. 中国经贸导刊, 2004, (16)
[8].cn/qkpdf/scxd/scxd201122/scxd20112204-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 通信设备 贸易壁垒 突破 论我国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