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初步满足了智能制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
需求。
3.对接职业标准搞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笔者学校的专业建设始终走在福建省职业院校前沿,2017年9月,全国只有30所院校开设智能制造专业;2018年9月,超过100所各级院校开设智能制造专业。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规划,中职学校按课程设置标准必须开足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技能课,保证学生能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是学生毕业、就业推荐、升入高职院校的重要依据。笔者学校以服务学生终身教育理念,尽量保证学生学习领域足够宽泛,经过反复研究确定包括计算机应用等指定的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设置机械制图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机器人基础、智能制造系统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一,设置工业产品设计、数控加工技术、精密检测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等;专业方向二,设置PLC技术与应用、液压与气动、智能物流分捡与仓储等专业技能课。
笔者学校历来注重“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结构”等“三对接”的教学改革,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在教学中。在现有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项目化,编制“做学教”一体化课程,做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如笔者学校在中职学校率先开展机器人在焊接技术的应用教学改革,聘请原松下(上海)焊接机器人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所长、高级工程师刘伟担任学校的机器人焊接的专业带头人,改建焊接技术应用及机器人专业,开发《机器人焊接基础》《中厚板机器人焊接》等五本焊接方面教材。在工业设计方面,与杭州博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3D打印技术应用》教材,教材编制适合厦门市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如工业产品设计课程,笔者学校添置了各种3D打印设备,采用做学教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学生从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小工艺品入手,设计了如北京奥运吉祥物、奥特曼,或学生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熟悉工业产品从设计到3D打印的制作全过程,了解3D打印的相关理论知识。从玩具到机械模型、零配件,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一边操作一边接受教师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能愉快地主动接受3D打印知识,教师能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
4.外引内联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水平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笔者学校整合现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与物联网方面的师资资源,并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成立智能制造教研组,建设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学校引进原松下(上海)焊接机器人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杭州博洋科技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企业的工程师担任专职教师,他们带来企业最前沿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邀请厦门工业设计企业、厦门大千振宇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指导工业设计实训,给师生做培训,增加实战技术培养。学校与瑞士ABB、日本的发那科、华数等国内外工业机器人行业合作,通过全国模具行业协会等资源,安排超过15人次的专业教师,参加包括图像识别技术等的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学校与厦门理工学院及多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厦门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为厦门市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培养能操作、懂调试、会研究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智能制造人才。
三、成效与展望
笔者学校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展工艺研发和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内满足学生技能培训与素养培养,对外为厦门大学等厦门区域高校智能制造方向的大学生开展技能培训。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确认学校为“福建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学校”。
然而,厦门市的智能制造行业的人士坦言,厦门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厦门市企业的智能制造正处于探索、研发阶段,多数企业的智能制造本质上是自动化制造或者是智能制造单元;有部分企业正在走向智能制造系统的升级路上,还做不到闭环系统;同时智能化升级、个性化定制的成本限制企业的投入。发展智能制造的企业,出于技术保密等原因,还不能做到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工艺。职业学校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是从相关专业融合发展,存在对智能制造的理解还不够充分的现象,教师缺少企业实战经历,将企业生产的经验转化成教学资源,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还有较长的探索。
开门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特色,智能制造专业群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借助制造企业工程师,行业与教育方面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使之不断升级和完善,保持学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先地位。为此,学校一方面制定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管理方案,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参与实际生产过程,促进工艺技术研究、积累典型教学案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善智能制造建设水平;一方面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加强对高校、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训,提高对厦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作者單位: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推荐访问: 产业升级 区域 智能 制造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