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1996年南汽和意大利菲亚特就该项目成立合资公司,南京依维柯步入常态化运行轨道,南汽第二次创业初见成效。
从“六五”、“七五”到“八五”,南汽不仅完成了第二代跃进轻卡换型,并通过依维柯项目的引进确立了南汽在轻客市场细分领域的领先位置。第一次创业硕果犹存,第二次创业又含苞待放。两次创业成果的最大交集出现在“八五”建设的最后一年,1995年南汽产销汽车突破8万辆,产销量在整个汽车行业排名第五,遥遥领先于其他轻型汽车生产企业。
盛况空前,然而隐忧已现。跃进轻卡自第一次换型以来,年产量从2万辆持续攀升到7万辆,1995年终于攀上产销巅峰。但在畅销10年之后,二代跃进轻卡锋芒渐失,后续增长乏力。
南汽从1991年开始用CKD方式小批量组装依维柯汽车,1993年开始生产国产化依维柯汽车。1994年南汽产销依维柯汽车5000辆,1995年产销 10000辆。依维柯产品方兴未艾,但有一个事实让人们预感到了依维柯系列产品的产销天花板:依维柯轻卡产品市场表现极为低迷。
在南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比“八五”期末的最后两年更为关键。南汽就下一步发展所制定的战略,将决定其今后10年的命运。从1996年到2007年,跨越“九五”和“十五”两个五年计划,中国汽车年产量将从150万辆上升到900万辆。在这10余年间,南汽还有发起两次会战的时间和资本,借以摆脱最终落入上汽觳中的命运。
事实上,最终南汽也的确发起了两次会战。“九五”期间南汽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十五”期末南汽开始了第四次创业。
南汽的最后两次创业是由企业主导的行为,这和第二次创业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维柯是在中央关怀之下、饶斌本人为南汽争取来的项目,当项目达到年产2万辆水平之时,饶斌已去世10年。依维柯技术引进是国家在整车项目上对南汽最大的一次扶持。到“八五”计划中后期,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1995年6月,国家经贸委批准南京汽车制造厂更名为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跃进汽车集团。小天鹅羽翼已丰,单飞的时刻到了。
南汽在汽车强人饶斌监护视线之外的第一次远行是从“九五”计划开始的,但这种起步和饶斌本人的风格相差甚远。1985年12月南汽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召开了南京依维柯项目启动万人动员大会,饶斌亲临现场,为南汽的第二次创业吹响了号角。
10年之后,在一场迷局重重的伪装之下,南汽开始了又一场新跃进。
“九五”计划玄机
“九五”计划开局的一年,南汽生产跃进汽车(含底盘)6万辆、依维柯汽车1.5万辆。尽管依维柯带来了更高的销售收入,但1996年南汽整体产销量却比上年减少了5000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不过这并未引起南汽决策者的警觉,南汽对自己有着足够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上,由南京汽车制造厂自己提供的一段文字写道:“在改革开放中,南汽抓住机遇,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穿名牌’的企业精神,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创造出一流的企业,形成颇具规模的轻型车生产基地,巩固了南汽在中国轻型汽车生产厂家的龙头地位。”
区区5000辆产量降幅,显然不足以撼动南汽在轻型汽车生产厂家的龙头地位。南汽认为跃进产品只要再次改进、依维柯产品只要充分降本增效,就能实现在“九五”末期产销翻番的宏伟目标,保持南汽在轻型车领域的领先优势。基于这种乐观和自信,南汽决定从轻型车项目上腾出手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一个全新市场,投入前两次创业蓄积的资源放手一搏。
南汽对“九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判断是:“1997年中国汽车行业呈现恢复性增长,‘九五’后几年将为适度增长;200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总量在250万?300万辆之间,其中轿车120万?130万辆,轻型车70万?80万辆。”基于对200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预判,南汽制定了“九五”建设总目标:“围绕产品结构优化和组织机构调整,将‘九五’期间的增量投入与存量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2000年形成每年30万辆汽车的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这一生产纲领,南汽列出了“九五”期间重点规划改造项目13项,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有4项,分别是“环保搬迁、易地生产跃进系列汽车”项目,跃进轻卡换型改造、南京依维柯合资、生产汽油发动机项目。其中跃进轻卡换型改造和南京依维柯合资属于存量调整,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合作生产15万台汽油发动机的合资项目最终没有谈成,真正属于增量投入的只有“环保搬迁、易地生产跃进系列汽车”一项。
NAVECO是南汽和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依维柯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成立时间是1995年12月26日,次年3月1日正式运行。通过“七五”和“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到“九五”初期,南京依维柯形成了6万辆轻型汽车和7.5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南汽对南京依维柯在“九五”期间的市场预测是:“依维柯系列汽车在‘九五’期间的需求增长将高于轻客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而两三年内国内没有很强的竞争对手,因此对该系列应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尤其是卡车的市场份额,预计在2000年可产销4万辆。”
推荐访问: 偷袭 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