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开展真语文大讨论,做了一件好事,也收到了好的效果。因为真语文的讨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那就是反对假语文,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或泛文化课。我曾经说过:“‘真语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语用层面,那就是针对假语文。正如,之所以要叫‘真美猴王’,是因为出现了假美猴王,而在语义层面上,‘真语文’就是‘语文’。”因此,真语文讨论的深层意义在于启发语文教师更好地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就是一个探讨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很好的、重要的话题。
一、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定位,是十来年中国语文教育最了不起的进步。简单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或言语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善于使用语言这种工具,当然要把握语言的规律。有人反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往往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来否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当然有人文性,因为语言是人文工具,但人文性不能成为否定工具性的理由。还有人认为,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把人当作工具”。这是什么逻辑?其实,正视语言的工具性,恰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人类发明了语言这样一种工具,正体现了人类的伟大智慧。还有人反对讨论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也许有某种无奈,但会让人觉得莫测高深,很容易造成语文教学的神秘感。如果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都无法搞清楚,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是清醒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之所以老是纠缠不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是一个人造系统。人造系统的性质较之自然系统的性质更难于把握。因为人造系统的性质受到目标的制约。我们常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其实不妨说“语文课程的目标和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出发,我们就能更清醒地看到或更深刻地悟到,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性质在于“工具性”。
二、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语文课程的民族性使然
任何教育都有民族性。语文课程具有最强的民族性,超过任何其他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特有的目标和内容决定的。我们要培养具有民族根脉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民族根脉的培植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语文课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如此,人才同样如此。没有民族文化根脉的人,也就没有坚实的立足点,是飘着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是真正的人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奠基作用”指的就是思维方式、情感基调和言语习惯的民族文化底蕴的奠基。当年的亚运会会歌曾经受到人们的批评。“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是热血流。……”人们说:“这样的歌词没有民族特色,没有地域特色。哪个洲的山不能说是‘高昂的头’,哪个洲的河不能说是‘热血流’啊?”于是人们想起了弘一大师李叔同。你看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道”,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或民族文学中特有的意象,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一下子就出来了。人们说:“如果让李叔同来写亚运会的会歌,一定精彩。”语文没学好,没有良好的民族文化的底蕴或“奠基”,连一首歌词都写不好。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母语教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或设科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联合国世界母语日的主题为“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既不是孔孟之道,也不是老庄哲学,而是孕育了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培养了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的汉语,我们的母语。“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诗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楚辞》,“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唐诗,“大江东去”“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宋词,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哪一个不是汉语的创造?离开了汉语,我们又如何去欣赏这些艺术?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对汉语的心领神会,也就无法透彻理解我们民族的思想家这些思想的深刻与精彩。既然语文教学教的是汉语,那么语文教学当然应该遵从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了。
三、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追求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追求有效性。可是似乎没有人讨论烹调的有效性、种地的有效性乃至生产汽车的有效性。因为人们觉得追求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于是我们明白,讨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那一定是有许多教学实践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实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并没有多么深奥的理论,无非是教学行为对于教学目标乃至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样如此。语文教学行为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高,就是高效的语文教学;达成度低,就是低效的语文教学;所谓无效的语文教学,那就是达成度为零。既然如此,那么,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与高效,就必须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目标。既然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当然应该遵从汉语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例如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位教师列出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虎符》《孔雀胆》等。这些知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意义?另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郭沫若”的名字为什么好听,因为每个字的韵母相同。学生兴趣盎然,似乎豁然开朗。有学生说:“我觉得‘郭子仪’这名字也好听,‘子仪’两字韵母相同。”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章子怡’的名字更好听。”老师问:“为什么?”有学生喊道:“‘章’和‘子’声母相同。”后一种作者介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效的,因为契合了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四、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卓有成效。教育和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是否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这是区别科学实践与盲目实践的根本。教育应当是讲究科学的,语文教学也应当是讲究科学的。有人反对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其理由在于:教学是艺术。教学当然是一种艺术,但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教学艺术是把握教学的科学规律得心应手的超越,是科学实践的出神入化。
反对语文教学科学性更主要的理由在于强调语文课程的特殊性。他们说语文是教育,是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得靠感染熏陶。先不说这样理解语文教育的偏颇,问题更在于,难道文学教育、情感教育就不需要遵循规律,不需要科学了吗?难道文学就没有规律吗?难道情感的发生和变化就没有规律吗?诚然,语文课程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模糊性,但这并不能成为语文课程拒绝科学的理由。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人们普遍认为,最为精确的数学还有模糊数学的分支。谁能否认模糊数学是科学?谁能否认模糊数学的教学需要科学?上面我们已经论述,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当是语言,而语言学是很典型的科学。语文课程也可以理解为言语课程。其实还是理解为语言课程更恰当。语文课程是通过言语作品或言语材料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退一步说,“语言”这一名词,既可指称抽象的语言,也可指称具体的言语。即使将语文课程理解为言语课程,谁又能说言语行为没有规律呢?
反对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会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和混乱,还有一个潜在的弊端,即不尊重科学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中包含了“科学态度”的目标,如果语文教学本身都是不讲科学的,甚至是反对科学的,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呢?
语文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更要遵从教学内容的规律,即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应当有这样的层次:从汉语的规律,到使用汉语的规律,到学习汉语的规律,到教学汉语的规律。
五、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首先要把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
汉语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非形态语”,词形变化少。学英语的人都知道,第三人称代词“他”,做主语时是“he”,做宾语时是“him”,这就是词形变化,或者叫形态变化。俄语的词形变化更多,“性”“数”“格”“时”“体”“态”等,作为语法手段的形态异常丰富,而汉语的词形变化很少,只有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词序的规律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必须多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体会和把握其规律。引导学生多读,就是遵从汉语以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这一特点的教学策略。虚词也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例如在英语中靠词形变化表示的时态,在汉语中则是靠时态助词表示的。汉语词组“父亲和母亲”与“父亲的母亲”意义不同,因其所用连词不同。遵从汉语以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的特点,语文就应当重视虚词的教学。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虚词的使用频率较低,所以虚词的教学主要应当在书面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进行。
又如,汉语是音节语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由此造成了汉语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是汉语的美妙。遵从汉语的这一特点,语文教学就应当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特点及其相应的规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且能够真切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例如郭沫若《(鲁迅诗稿)序》,最后的句子是:“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潜移默化”为什么要说成“默化潜移”?主要在于声调韵律的考虑,因为前边“春温秋肃”的“肃”是仄声,因而要以“默化潜移”的“移”的平声与之相对,造成抑扬顿挫的效果。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应当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汉语知识,以便学生更自觉地把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这些知识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出过一道对句的高考题,上句是“孙行者”,大师心目中的下旬是“胡适之”,有考生答“祖冲之”,也是正确答案。有考生答“猪八戒”之类,那是很荒唐的。这一题目好,因其契合了汉语的特点。对句或属对是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的语言表达和艺术创造。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属对练习。
六、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应当如何做语文教师的问题。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语文教师就应当清醒地把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这些年讨论教学多了,讨论语文少了;研究怎样教多了,研究教什么少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语文功底不够。甚至有人说,语文教师在教学理论提升的同时,语文功底整体下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导师都知道,一个中文基础好的本科生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补足教育理论并不太难,而一个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补足中文的功底又谈何容易?近几年语文界重视了文本解读,这是好事,但许多教师的文本解读思路不对。对文本的人文话题阐发多,对文本语言运用的规律和奥妙分析少,往往是说几句“语言凝练”“语言流畅”之类的套话,不能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分析得丝丝入扣。也有许多教师发现自己的文本解读往往力不从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文本体的功力不够。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搞语文的人,然后才是搞教育的人,语文是本体。人们更愿意跟谁学炒菜?假设一位是教育学的博士后导师,不会炒菜;另一位不知教育为何物,炒菜炒得很好,恐怕人们会选择后者。自己不会读书的语文教师如何教别人读书?自己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如何教学生写作?清醒地把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强化语文的功底,应当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语文教师要多读几本语言学和汉语文论方面的书,把文本解读的训练,特别是分析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推荐访问: 汉语 遵从 语文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