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内容、原则、模式、技术标准、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对2003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整合内容涉及实体、信息、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整合过程应坚持完整系统、科学规范、有效便用、完善配套、经济实用等原则,可采用实体整合、虚拟整合、虚实结合等模式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使整合富有成效,不仅要大力突破技术与标准瓶颈,更要尽快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自2003年起,我国档案学界开始关注和研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问题。2005年后,较多研究者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置于网络环境下予以探究。时至今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依然是研究者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之一。我们于2011年7月初,在中国知网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为题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5篇。本文试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内容、原则、模式、技术标准、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1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定义研究
研究者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下的定义是不统一的,可谓“众说纷纭”。
徐瑞鸿认为,是“对分散形成的档案进行信息资源集中,以集中反映某一实践领域或对象的基本情况,最终,达到档案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社会系统工程”。[1]
刘怡芳认为,是“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档案信息跨区域、跨行业的有机联系,形成具有针对性服务的档案信息流”。[2]
滕霞认为,是“用网络技术连接区域性综合档案馆保管基地,通过以区域内档案实体整合与数字档案信息整合两种方式来进行管理的模式”。[3]
蒋冠认为,是“对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系统”。[4]
杨红仙认为,是“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为前提,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现代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及信息安全技术为保障,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档案实体整合、信息整合、技术标准整合、系统整合、人才结构整合等为内容,以资源结构优化、系统功能完善、人才保障到位、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系统工程”。[5]
上述前三项定义,强调从档案实体及档案信息两方面来进行序化、重组,主要针对的是档案信息,属于狭义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后两项定义,则从系统的角度,将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关技术、人员、设备等因素纳入整合任务中来,属于广义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综合上述五种说法,我们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表述为: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围绕特定主题,对相对分散的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及其相关技术、人员、设备等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以相对集中地反映某一领域基本情况,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优化、功能完善、保障到位、社会共享等目标的系统工程。
2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内容研究
蒋冠认为,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仅侧重于档案部门内部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则上升到包容其他信息资源的高度,包括系统的整合、信息的整合、管理的整合、服务的整合。[6]
王羽佳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包括信息机构的整合、基础设施的整合、信息数据的网络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信息服务的整合等方面。[7]
杨红仙则更全面地指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包括档案实体整合、信息整合、技术标准整合、系统整合、人才结构整合等。[8]
虽然,论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内容的文献并不多,但都基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共识,认为不仅需要整合档案的实体及其信息,还需要整合技术、标准、系统以及人才、管理、服务等。因此,我们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应该涵盖:(1)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的整合;(2)档案信息及其数据的整合;(3)档案信息技术及其标准的整合;(4)档案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整合;(5)档案信息人才及其服务的整合。
3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原则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徐瑞鸿指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贯彻“有秩序、有效用、有价值”三个基本原则,不仅要使档案实体由零乱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成为有规可循的有机整体,而且,要使整合起来的档案信息资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广泛而长远的利用价值。[9]
刘明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完整性、科学性、层次性、经济性”四大原则,确保整合后的档案信息资源在内容上具有多维性,相互之间具有联结性,强调注重整合资源选择、整合资源组织、资源整合系统在交互接口上的科学性以及整合数据、整合结构、检索操作的层次性,并强调要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10]
杨红仙在阐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原则时,将其概括为“标准统一、规范”、“档案信息内容序化、全面、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功能完善、易学易用”、“硬件设施配套”、“人才队伍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六大原则。[11]
此外,孙长临强调,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重视以便于社会利用和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满足为资政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需要。[12]曹航、谢敏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需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各地档案部门不能照搬外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经验,而应正确把握本地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和整合的时机、契机,并争取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13]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坚持以下五条原则:(1)完整系统原则,即整合后的档案资源要完整全面、系统有序;(2)科学规范原则,即整合资源选择、组织要科学合理,标准要统一规范;(3)有效便用原则,即整合起来的档案资源,要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使档案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并且,便于社会利用;(4)完善配套原则,即档案信息系统功能和相关法律法规要完善,硬件设施要配套;(5)经济实用原则,即档案资源整合要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要考虑本地实际利用需要。
4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整合模式研究,属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一个议题。研究者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区分为“实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虚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两种基本模式。
刘怡芳认为,一种是面向各类档案馆的档案实体整合,即通过体制变革和制度变革,使原有分散和已经被分割的档案实体重新集中,重新明确档案的归属流向,以实现档案实体的系统、有效和高度共享;另一种是面向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信息和部分档案实体的整合,即通过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使需要集中使用的档案信息和部分档案实体实现共享。[14]陈永生也认为,虚拟档案信息整合模式,无需改变档案现有的保管位置,而是借助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区域性档案目录中心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对国家档案资源的控制管理与共享。[15]
滕霞认为,档案实体整合,是一个个体层次的整合过程,而虚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属于群体层次的整合,是在统一的技术层面框架下,提供一个先进、开放、广泛兼容的平台。[16]张艳菊认为,实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通过对国家档案资源归属与流向的调整、档案机构的归并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国家档案资源配置。而虚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在于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解决长期困扰档案界的档案资源分散性、孤立性、封闭性与社会对档案资源需求多样性、综合性、递增性之间的矛盾。进而强调实体整合模式是主体,虚拟整合模式是实体整合的有效补充,为实体整合提供线索和基础。[17]王国振认为,档案实体整合与虚拟档案信息整合模式是相对的概念,档案实体整合是物理整合、直接整合、基于手工的整合、重在拥有式的整合,虚拟档案信息整合是逻辑整合、间接整合、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整合、重在共享式的整合。[18]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1)实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是以档案实体集中管理为核心的一个个档案物理实体的直接整合的模式,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体模式;(2)虚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是以档案信息内容共享为核心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不改变档案现有保管位置的间接整合,是实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补充模式,是未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的发展方向;(3)实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虚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复合型”整合模式,这种“复合型”整合模式,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现实的选择模式。
5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标准研究
技术与标准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瓶颈”,许多研究者为破解“难点”进行了有益尝试。
张文芝认为,网络和信息技术是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性因素。[19]倪丽娟认为,实现档案信息整合,要解决好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技术问题与数字化实践的协调问题,要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进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或逻辑整合。[20]杨红仙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撑包括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21]刘明认为,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保障涉及数据的组织、转换相关技术,数据存储与压缩技术,分类、索引与检索技术,用户界面与系统集成技术,安全技术等。[22]
冯晓莉认为,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新技术运用是不可缺少的,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强调“坚持标准”。[23]熊志云指出,标准化是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档案信息的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必须建立在信息系统标准、数据内容标准、数据结构标准、数据值标准等各项标准的基础之上,当前,应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关标准,其中,尤以制定各种类型的档案数据库结构标准更为迫切。[24]梁作华指出,迄今为止,标准问题仍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制定标准的统一机构,国家尚未出台档案数据库结构、信息存贮和著录格式、软硬件配置、网络体系结构、信息处理界面等方面标准,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还需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25]
目前,较多研究者试图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角度阐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成果应用性过于浓重,而理论性则比较粗浅的结果,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统一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尤其是标准问题的解决,研究者更是“各抒己见”,致使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换言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之技术标准问题的解决,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与长期实践。
6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体制机制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需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研究者希望尽快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
刘怡芳指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使得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分散,完全不利于信息高度共享。[26]黄衢征也认为,条块分割、体制约束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大困境。[27]梁作华指出,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制约,档案信息管理机构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普遍缺失,不同档案部门很难实现有效协作。[28]徐瑞鸿也指出,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互动”方面,无论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各级档案馆、室,还只停留在构想或是初步协商上,并未开展实际工作。[29]
为了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步伐,丁永平认为,档案部门应更新工作理念,加强合作。[30]张文芝也认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程。[31]面对“刚性”体制,曹航、谢敏认为,应在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档案实体整合也要凸显机制创新。[32]黄衢征也认为,通过机制创新,可有效拓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空间。[33]
尽管,学界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了不少探索,但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需的体制改革目标与机制创新举措方面,论述明显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强化国家综合档案馆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以及两者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是浅尝辄止。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迫切需求,是档案管理模式逐步向信息化发展潮流靠拢的必然趋势。尽管学界已取得了一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并付诸实践,但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 1 ][ 9 ][ 29 ]徐瑞鸿.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兰台世界,2006(9):21~22.
[ 2 ][ 14 ][ 26 ] 刘怡芳.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J].陕西档案,2008(5):25.
[ 3 ][ 16 ]滕霞.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对策探寻[D].黑龙江大学,2008.
[ 4 ][ 6 ] 蒋冠.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2005.
[ 5 ][ 8 ][ 11 ][ 21 ]杨红仙.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D].云南大学,2010.
[ 7 ]王羽佳.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 10 ][ 22 ] 刘明.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档案与建设,2007(12):15~17.
[ 12 ]孙长临.浅议网络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J].科技资讯,2010(17):21.
[ 13 ][ 32 ] 曹航,谢敏.条块分割、体制约束与机制创新——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再思考[J].档案管理,2010(1):7~10.
[ 15 ] 陈永生.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研究——从国家档案馆的角度[J].档案学研究,2010(1):50~51.
[ 17 ] 张艳菊.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9~131.
[ 18 ] 王国振.省级综合档案馆整合档案资源的思考[J].中国档案,2010(9):54~56.
[ 19 ][ 31 ] 张文芝.试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化建设[J].云南档案,2007(6):29~31.
[ 20 ] 倪丽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化[J].中国档案,2005(12):26~27.
[ 23 ] 冯晓莉.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施策略[J].兰台世界,2008(9):35~36.
[ 24 ] 熊志云.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趋势及整合措施浅议[J].档案学研究,2005(1):29~33.
[ 25 ][ 28 ] 梁作华.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156~157.
[ 27 ][ 33 ] 黄衢征.地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7):244.
[ 30 ] 丁永平.关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的若干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0(5):21.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来稿日期:2011-10-18)
推荐访问: 综述 资源整合 我国 档案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