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国内外竞争情报研究的计量分析

国内外竞争情报研究的计量分析

时间:2022-03-22 11:19: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文献量、语种、著者、期刊和主题等角度,对SCI数据库中关于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论述了竞争情报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及其发展概况,进一步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情报;统计分析;数据库;文献计量学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数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视为经济学、管理学与情报学领域中的重大发展,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文献(较侧重于技术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统计分析,从一个侧面了解竞争情报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依据分析数据,指出竞争情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竞争情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分别用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竞争者情报(competitor intelligence)和商业情报(buslness intelligence)3个主题在SCI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其检索式为T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R TS=competitor intelligence OR TS=business Intelligence。下面对所检索到的国内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

1 载文分析

1.1 文献量分析

各种期刊每年度所刊载的文献数量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学科当时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表1显示了1997—2007年国内外有关竞争情报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由于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起始于1986年,其作为引文数据库,在一个新学科的发展初期可供引用的专业文献量相对较少,因此我们通过对文献量的分析可以得出,直到1997年学术界才出现竞争情报文献被引的现象,这说明竞争情报研究进入发展阶段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其后则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见表1)。

由表1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2004年竞争情报的发文量已经由上一年的44篇猛增至70多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以及当时国内外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以及·《国家竞争优势》3部著作,为竞争情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各大信息技术公司、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转向竞争情报研究,从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发文量的剧增。

2004年是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成立10周年。10年来,竞争情报得到长足的发展,更加强调竞争情报的企业应用,对国家竞争情报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竞争情报系统/服务竞争激烈。图书出版再现热潮:教育培训继续升温。同时,国内竞争情报研究的市场动态需求也进一步促成了竞争情报发文量的增加。

在2004年、2005年以及2006年国际上所发表的文献总量占竞争情报论文总量的48.7%左右。截止到2007年初,竞争情报的文献量共计达到464篇,说明竞争情报这一学科已经处于发展的高潮时期。

1.2 语种分析

SCI数据库较侧重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其文献来源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且收录的范围更强调自然科学的发展,收录的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语种包括世界通用的各种学术语言,方便统计文章的引用与被引数量。

根据笔者的统计分析,在1997—2007年间SCI收录的有关竞争情报的464篇文献中,主要以两种语言呈现,即英语和德语,它们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8.7%和0.8%。由此可见,作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英语对于学术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表2显示的是发文作者所属的国家分布,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罗列了发文量在12篇以上的国家。根据载文量显示,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所占的比重约为38.4%,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排在第2位的是中国(不包含台湾地区),发文量占总量的10.5%,排在第3位的是英国,所占比率约为7.5%。这3个国家的总发文量约占发文总量的56.5%,说明美国、中国和英国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核心区域。其他文献主要分布在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其中,日本虽然载文量仅有13篇,但是竞争情报在该国国内的研究、发展以及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并与市场紧密结合,创造出很高的经济价值。这说明竞争情报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还有待于各个国家学术界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市场决策的有机结合。

2 著者分析

在检索到的464篇竞争情报文献中,共有著者1055人(包含第一和第二作者),其中文献的合著现象较为普遍。著者的发文数量呈分散状态。表3列出了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著者。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在SCI收录的相关文献中,约88%的作者发文量在4篇以下,1.7%的作者发文量为4篇,4.3%的作者发文量为5篇,2.6%的作者发文量为6篇,而发文量较高(7~8篇)的作者分别占总数的1.7%和1.5%,作者的发文量与所占的比重呈反比的趋势。综合比较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竞争情报文献的检索结果,笔者将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界定为这一专业的核心作者,如表4所示。

在统计出的10位核心著者中,以ANON的发文数量最多,为8篇,且全部是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表。ANON是美国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竞争情报的搜集、分析,以及无线电通信在商务智能方面的应用。他曾发表过数篇文章以及书评来阐述自己对竞争情报发展及其应用的观点。LEE,WB,是中国人,他在所发表的7篇文献中均以合著者的身份出现,并且其文献再版的出版单位均在中国香港,其研究方向较之ANON更偏重于技术,主攻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其中包括定标比超分析法、信息检索、神经网络等。从SCI的检索结果中我们还发现,核心作者较多以合著者的身份出现在文章中,有些甚至是以第三、第四著者的身份出现,但在综合统计中其排名相对靠前。

同时,笔者也分析了发文作者所属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香港理工大学的发文量最高,为11篇,占所有机构发文量的2.37%。参照相关文献的论述内容,我们发现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以及竞争情报技术在纺织、化工和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发文量居第二位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为9篇,所占比重约为1.94%,其研究重点主要在网络信

息检索以及竞争情报搜集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上。排名第三位的是美国IBM公司,作为一家商业机构,其文章主要由相关技术开发部门的工程师撰写,总发文量为8篇,所占比重为1.72%,偏重于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

从表5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竞争情报研究比较成熟的国家是美国,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以及高科技公司所设立的研究机构。在我国,研究深入且成果丰硕的机构集中在中国科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除此以外,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竞争情报也有较好的发展。通过对著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的分析表明,跨越各个专业、各个机构的著者通过交流与合作,为竞争情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加有利于学科的创新。

3 期刊分析

对N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竞争情报文献的来源进行分析,既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为读者重点阅读提供指导,为文献管理者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了解各个刊物的办刊特色及其重点指向,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导向。

从检索到的文献源来看,竞争情报研究分布在约261种期刊中,数量较多。笔者将载文量在5篇以上的期刊界定为该专业的核心期刊(如表6所示)。所列出的13种核心期刊,其载文总量为109篇,占总文献量的23.5%。其中竞争情报的核心刊物《专家系统与应用》刊登的有关文章最多,为16篇。作为一家英国的出版刊物,《专家系统与应用》所收录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竞争情报系统等方面,其中有关竞争情报方面的文章都是涉及技术应用方面的。

除此之外,竞争情报方面的核心期刊还包括《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科学杂志》、《战略信息系统杂志》等。这些期刊与国际上著名的《今日情报》(Information Today)、《信息世界评论》(Information World Review)等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方向更关注于竞争情报和竞争情报系统与人工智能、决策支持、专家系统等相关方向的技术发展。与一些数据库中所检索出的有关竞争情报理论研究的文献相比较,这样的检索结果主要源于SCI的收编范围不同,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药学、工程技术、农业等,侧重于基础科学以及技术应用的研究。

4 主题分析

根据文献的主题内容以及相关主题文献所占的比重,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类,不仅可以发现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可以发现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该学科进一步的发展及其与相关专业的融合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SCI中的检索结果,竞争情报的研究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10个大类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运筹学与管理学,工程学与电子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交叉学科的应用,工程学与工业化,信息科学与图书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如表7所示)。

其中,管理学、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这两大主题比较偏重于对竞争情报理论的研究,在SCI中的载文量相对较少,内容涉及有关竞争情报基本概念与特点、竞争情报方法与工作流程等概念性、理论性知识的研究以及竞争情报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其他主题分类,如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科学与交叉学科的应用和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这5个主题,都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更偏重于对学科技术方法的收录,包括情报检索、情报搜集、信息描述和解释及信息组织等,特别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和情报搜集技术的文献最多。相对于此,运筹学与管理学、工程学与电子学、工程学与工业化3个主题所收录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方法的探讨及其与工业工程的交叉应用方面,与竞争情报本学科的发展交融则较少。

笔者认为,在这些主题分类中,有些主题之间仍然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而关于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这两个主题的文献刊载量分别为118和103篇,占所有文献量的47.6%,并且文献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后。相对于实践研究的文献,有关竞争情报理论研究的文献正呈现逐年递减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已经由最初的理论探索走向了实践检验阶段,并且进入到了发展的成熟期。

小结

1997年至2007年初,竞争情报的总体发文量呈上升的趋势,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竞争情报文献主要集中在几种技术类应用期刊中,说明其研究领域已经深入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并且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日益深入。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将会成为人们热衷的研究对象,如何在功能优化、个性体现、智能化应用以及组建化设计和升级方面更好地打造和优化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将会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随着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反竞争情报活动的开展,以及知识管理、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等竞争情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竞争情报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未形成。作为情报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竞争情报必须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和实践经验,即由实践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反复锤炼后形成理论体系。某些竞争情报研究视野狭窄,缺乏深度,独立创新少,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企业认知度低,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感,其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适性。竞争情报研究是经营者驾驭市场的基础,是适应市场竞争的特殊有效手段,应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为经营者实现市场目标服务。

(2)主题研究不平衡,相关专题研究缺乏创新。从上面的主题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竞争情报研究主题在不断地拓展,但是各专题研究发展不平衡,一些专题文章数量较多且研究较为深入,如竞争情报技术研究、竞争情报系统或能力的评价分析研究、竞争情报教育研究等,而另一些专题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少且深度不够,如对竞争情报从业者的培养和有关竞争情报发展的政府扶持等。同时,一些专题研究文章仅是在引用或重复别人的观点,缺乏创新。

(3)竞争情报法规不健全,缺乏竞争情报意识。在国际上,竞争情报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竞争情报方面的立法规范工作已经具有较大的进展。而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关于竞争情报搜集与知识组织之间的关系、竞争情报对于商业秘密的合法性等问题也存在一定层面上的分歧。

(4)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及其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发文量居于榜首,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应当对竞争情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加强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推荐访问: 计量 国内外 竞争情报 分析 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