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样态史料之“新”凸显为信息时代的时代特征。借助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生成的新样态史料,与传统史料相比,不仅是外在形态的变革,扩大了史料的边界,也使历史书写者变成了信息消费者。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样态史料将会成为史料家族中的“新宠”。虽然新样态史料对传统史料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但绝不可能遮蔽传统史料的价值,历史书写者应使新样态史料与传统史料相得益彰,并借助新样态史料的便捷,推进历史书写。
[关键词]新样态史料;传统史料;信息时代;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K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4-0071-07
20世纪80年代,年鉴学派第三代大师雅克·勒高夫 “史料革命”之断言,在大数据时代得到进一步证实。数字化技术带来了信息生成与获取的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使传统意义上的史料,从内涵到外延,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催生了新样态史料的问世。新样态史料内容上凸显为前所未有的扩充,彰显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等特征,带给历史书写新的课题。依据个人的理解,所谓新样态史料指的是与传统史料存在方式、表现形式有巨大差异的、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生成的,用于历史学研究的各种新型的、带有数字化特征的新型历史资料。与以纸质文本为主体的传统史料相比,新样态史料外在形式呈现出“新”的样态,内容则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呈现给历史书写者。具体而言,新样态史料包括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社会网络时代,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成的,以电子文本为主体种可用于历史书写的资料。这些资料以新的样态展示自己的价值,广大历史书写者以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将各种新样态史料运用于历史书写。
一、新样态史料生成线索之简单梳理
新样态史料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产物。就发展线索而言,新样态史料的出现,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普及相辅相成。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即已将档案,以及各种数据的存储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开始使用计算机传输某些数据资料[1]。这些资料今天看来不免有些粗糙,但作为历史书写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没有人产生过怀疑。历史资料第一次与纸质文本发生分离,影响一定是革命性的。到了20世纪80—90年代,计算机及其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不仅成为PC机,而且容量大增,运行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此间,对新样态史料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革命有三项:一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步成熟,新样态史料由此进入了成熟期,达到多样化、普及化程度;二是网络无孔不入,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数量可观的新样态史料借助互联网得以快速传播;三是在前两项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各种数据库、专业性学术网站的诞生。可以认为,真正意义的新样态史料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走进历史书写者视野的。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新样态史料则借助信息技术,由走向成熟,到全面发展,尤其是电子出版物的大规模发展,新样态史料成为历史书写的重要资料,逐步得到历史书写者的认可。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新样态史料在多样化、多元化基础上,注意到了专门化,往往突出表达问题意识,此即人们经常接触的专业性数据库。“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昭示出历史学研究必定要和各种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联系在一起。数字化技术的发达,改变、拓展了数字化自身的意义,数据不再是狭义上的数量值,而是对应各种信息客体的数字比特的结构化集合,传统意义的史料概念由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简单回顾新样态史料生成线索,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以电子文本为主打的新样态史料,会成为历史书写的“当家史料”。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对历史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新的学科领域将应运而生,比如,自媒体史料及其相关研究等等。
本文所论历史书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学家、专业史学工作者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活动,对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考察研究等;二是历史学的专业研究活动,这些专业研究活动,往往最终形成物化的研究成果——专业论文、著作、报告等为书写历史的主要内容。历史学的这两项活动均依赖对历史资料的占有,因此,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历史书写者必然会游走于新样态史料和传统史料之间:既要关注传统史料,也要关注新样态史料的价值和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当下的历史书写已经须臾离不开新样态史料;新样态史料会使历史书写效率大大提升,并促进历史书写的进步。
二、新样态史料一般特征
所谓传统史料,主要指以纸质文本为载体的,以文字叙事为主的历史资料。与传统史料相比,新样态史料之“新”使传统意义的史料外在形态“面目全非”。 “新”是考察新样态史料的起点。
第一,生成路径新。新样态史料借助数字化、现代化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成,无论是音像资料、各种微博、微信和视频,还是以PDF为代表的各种原始史料复制品,彻底摆脱了传统纸质文本依赖印刷术的生成路径,呈现出多元化与多样化势头:可以是大众传媒的官方录制,也可以是各类人群的自拍等等,与传统悠久,依靠印刷术生成的纸质文本资料大相径庭。尤其重要的是,许多新样态史料与网络息息相关,新样态史料借助网络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强大的链接功能,集声音、文字、影像于一体的多面性、立体性信息传递模式,使传统的平面化史料生成乃至生产样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化、信息技术、网络等为史料生成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史料有了全新的外在形态。
第二,存在与表现形式新。新样态史料的具体存在、表现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手段复制的各类纸质文本,即所谓电子副本,“电子再版物”的概念及现实,已经在事实上标注了新样态史料的存在;另一类则是利用各种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手段“原创”的各种信息资料,既可以是语音、影像,也可以是文字文本,凸显的是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自媒体时代的技术物化成果的优势。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新样态史料呈现出与传统史料迥然不同的外在形态。由于新样态史料“加盟”,传统意义的史料在“扩容”的同时,结构上的变化印证了新样态史料“新”的价值意义。凭借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以及不好预知的未来的新媒体技术,新样态史料不仅有原创,还通过复制,使原有的传统文本改变存在状态,成为新型技术包装的新样态史料——新瓶装老酒。令人欣慰的是,新样态史料有时并非是简单的原始资料的副本,许多电子文本对传统纸质文本资料进行了整合、汇编,并通过专题形式突出问题意识,为历史书写者创造了便利。最为重要的是,相当多的新样态史料存在于超现实空间内,如网络、多媒体等,史料的存在空间发生了改变。至于以视频、微博、微信,以及自媒体时代生成的各种史料,则在多层面表现出新样态史料的创新之处。
推荐访问: 史料 书写 历史 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