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述了普适计算的内容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意义。其中分四小点进行论述,一、智能图书馆中的普适计算技术分析以及基于普适计算的智能图书馆原型;二、普适计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实现;三、普适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MARC编目工作;四、对于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普适计算;图书馆;数据;MARC
普适计算是物理空间的高度融合,在这个融合空间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享用计算资源。自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以后,计算模式已经经历了主机计算时代和桌面计算时代。就近几年计算机的发展来看,根据计算模式在计算机中的时代划分,可将计算模式分为四个时代,分别是主机、桌面、分布式与因特网的结合、普适这四类。
一、普适计算的发展
1988年初以Mark Weiser为首的PARC计算科学实验室(CSL)开始了铺村计算UC(U-biquitous Computing的简称)的研究,现在又称普适计算PC(Pervasive Computing,简称PC)。1991年Mark Weiser在《Scientifc American》的"The computer for the21st Century"中正式提出普适计算的思想。Mark Weise指出:"The most profound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disappear. They weave themselves into the fabric of eveyrday life until they are indistinguishable form it"。随着定位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是Internet 的普及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进步,普适计算的实现条件越来越成熟,普适计算的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普适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在该模式下,计算以人为中心,人机交互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方式,用于计算的设备无处不在,弥漫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并能够便捷地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而使用计算设备的人却感知不到计算机的存在。
普适计算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计算概念,包括了无线计算、网络计算、移动计算、日常计算,以及嵌入式计算和实时计算等侧重点不同的内容,其目的在于突破基于桌面系统的计算模式,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计算服务。
同时,普适计算还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动态性。三是不可见。四是无处不在。五是自适应性。六是永恒性。在我国,清华大学的 Smart Classroom。Smart Classroom是清华大学开展的一项普适计算研究,提出了基于普适计算的网络教育思路,开发出以智能教室为代表的融合远程教育和课堂教育的系统平台。
二、普适计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智能图书馆中的普适计算技术分析以及基于普适计算的智能图书馆原型
基于普适计算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原型系统需要有多方面的上下文感知技术的支持,它应能感知读者或者图书馆工作人员何时进入或者走出图书馆,应能感知用户及其携带者的智能助手设备当前在图书馆中的位置,应能感知用户当前浏览的书籍所在的书架及书架在书库中的位置。
1、个性化技术
当用户的身份被确定后,智能助手设备应能够自动感知用户的行为,记忆用户的操作步骤,记忆用户查询和阅读的内容,并把这些数据按照用户唯一的身份标识存储在数据库中。
2、智能助手设备的位置
智能设备助手要能够根据用户的位置自动地调整其人机交互界面及上面显示的内容,因此感应其位置信息是系统的首要功能,这通过中央计算机的感知功能来实现。
3、书籍的位置信息
为了快速查找到书籍,必须知道其准确的位置信息。在每个书架上安装有RFID读写器,能够读取到其范围内的书籍上面的标签,而书架的位置已经存储到了中央计算机上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书籍的位置。
(二)普适计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实现
在本人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一位老师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服务发现协议是实现普适计算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所应用的哪一种?"我的回答是:"服务发现协议的设计和性能受网络环境影响,因此,首先可以将服务发现协议按照其应用的网络环境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局域网,广域网,无线自组网。最早的服务发现协议主要用于局域网中。依本人看来,服务发现协议是实现普适计算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第一种--即局域网,以此来联系图书馆的整个网络,保障网络通畅。"
首先,介绍一下无线局域网的概念。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是在有线网络基础上,通过无线访问节点的无的线信号发射接收器(Access Point,简称AP)、无线网卡等设备实现的无线网络通信。
其次,无线局域网的组成主要包括无线网卡、无线AP和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图书馆组件无线网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图书馆本身已经组建了有线局域网,组建无线网络可以在不改变原来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整个有线局域网进行延伸和扩展。另一种是新建图书馆还没有局域网,组建无线网络可以减少或避免架设线路的各种费用,节约成本支出。整个网络架构可以由以太网互联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建成图书馆主干网络,再利用AP来接入移动或固定的终端。这些终端可以是配有无线网卡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
1、无线AP。无线AP是无线网络的核心设备,它的作用是将需要使用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接入图书馆主干网络中,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因此AP也可以说是无线的交换机,它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无线发送和接收。
2、无线网卡。无线网卡是连接入无线网络的设备。无线网卡可以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并实现无线信号与电脑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相互转换的功能。可以把无线网卡看成无线网络的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就可以接入无线网络。而根据接口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无线网卡分成四类:(1)PCI无线网卡,它专用于台式电脑的PCI插槽。(2)PCMCIA接口无线网卡,它专用于笔记本电脑上。(3)MINI-PCI无线网卡,它是笔记本电脑的内置无线网卡。(4)USB接口无线网卡,它适用于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
诚然,图书馆无线局域网有着自己的设计目标。诸如:注重实用性、采用IEEE 802.11g标准网络协议、全面的无线管理体系等等。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设置。(1)MAC地址过滤。(2)SSID管理。(3)WEP加密。(4)支持AES加密。(5)根据用户名划分界限。
(三)普适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MARC编目工作
网络信息也称虚拟数字信息资源,是各个领域信息在网络上的集合,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信息。
1、网络信息资源MARC著录格式概况
网络信息资源编目,是描述标引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指引读者如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它是传统文献编目(即实体信息资源编目)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美国最早开展研究利用MARC格式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工作的。为了满足图书馆描述和检索网络信息资源需要,1991年5月,LC(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提出以USMARC格式为主要架构,制定能囊括网络信息资源在内的有关字段。同年,OCLC(计算机联机图书馆中心)率先着手调研网络资源,分期测试了MARC/AACR2对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适应性问题。扩展采用了516字段、753字段,调整增补了856字段,用以记录电子资源的检索方式和地址,成为MARC格式发展的重要标志。
2、图书馆运用MARC格式为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意义
图书馆编目主要包括文献的分类、主题标引和著录等内容。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MARC格式进行文献著录,采用MARC格式进行文献著录,曾对纸质文献的组织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MARC著录格式也会以其标准的通讯格式、灵活的显示格式、完整的书目著录方式,以及能提供多种检索点和得到保证的公共检索等自身优势,成为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
3、网络信息资源MARC著录格式相关字段的选取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MARC格式主要有MARC21和GNMARC两种。与纸质图书相比,网络信息资源的著录更为复杂,现仅对网络信息资源CNMARC主要涉及的字段予以论述,其详细著录以及其他与图书馆相似的字段不再赘述。
头标区,位于每条记录的开端,其数据元素由数字或字母代码组成,属于MARC记录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006(定长数据元素--附件特征)字段。
007(载体形态定长--一般信息)字段。
008(字长数据元素--一般信息)字段。
135(电子资源编码数据)字段。
230(资料特殊细节选项)字段。
307(访问或获取时间)字段。
336(电子资源类型附注)字段。
337(系统需要附注)字段。
357(文献传播控制)字段。
362(出版日期、卷期或其他标识项)字段。
500(一般性附注)字段。
516(计算机文件类型或数据附注)字段。
538(系统细节附注)字段。
753(计算机文件的系统细节检索)字段。
856(电子文件资源地址与检索)字段。
本文不就MARC数据编目给予实例分析,本人现所在图书馆使用金盘软件系统进行编目,可以通过表格编目自动转换生成相应MARC数据。
(四)对于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
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的超长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图书馆学理论的热点之一是对图书馆精神的关注,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问题的再思考,即在经历了百年发展之后,图书馆的价值核心到底是什么。
韩继章认为图书馆精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于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行业精神,强调理性与实践的关系;一类是贯穿于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中的行业精神,是一种表现行业风貌和特征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笔者认为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在于:(1)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根本。(2)有利于引导图书馆人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3)有利于提升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4)有利于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以上文字是本人在对于计算机的普适计算学习以后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图书馆工作展开的论述,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期间应该还存在着一定不够成熟的见解和看法),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更正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立臣,王小明,窦文阳等.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模糊访问控制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27).
[2]邢长敏,刘行芳等.普适计算发展概述[J].中小学电教,2010,(5).
[3]马倩.基于普适计算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原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
[4]高天惠.高校图书馆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实现[J].知识经济,2012,(21).
[5]张德云.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MARC编目工作[J].情报检索,2012,(12).
[6]闫小斌.关于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情报检索,2012,(12).
[7]耿晓光,周晓红,等.虚拟环境下图书馆"藏"与"用"的辩证思考[J].情报检索,2012,(12).
作者简介:李真真(1981-),女,浙江杭州人,武警杭州士官学校图书馆;吴冠冠(1986-),女,浙江杭州,武警杭州士官学校图书馆。
推荐访问: 管理工作 几点思考 图书馆 高校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