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课程目标要强调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环境与发展”主题,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总论要重点处理好规划模式与方法的关系,分论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国家环保需求;教学方法要联系环保实际,加强师生互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的研究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明新(1979-),男,福建莆田人,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柴育红(1969-),女,甘肃静宁人,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23-02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环保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工程与管理能力俱佳的环保人才刻不容缓。[1]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涉及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2]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在人文、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改革实践,就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改革
1.培养学生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学习意识
理工科学生往往较为注重工程技术知识,但缺乏良好的人文底蕴,对于管理知识的认知也较为有限。然而,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仅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也需要完善的环境管理,只有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双管齐下,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学生要学好环境规划模式、目标与指标、规划内容、功能区划、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规划方案的制订与优选等环境规划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以及环境管理制度、机制、政策、工具等环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内容与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方法,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环境现象中识别环境问题,判断环境问题的属性,引导学生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环境问题分析的思维与方法,包括识别、评价、预测以及优化方法等。此外,还需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课程内容改革
1.指导思想
环境规划与管理要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个主题,从环境、社会、社会复合系统的角度去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问题及趋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以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制度与机制,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这个指导思想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
2.改革思路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划目标与指标、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的评价与预测、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等内容。分论部分,不同教材有较大差异,大部分教材安排了部门环境规划,例如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声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固体废物规划与管理等内容,有些教材还会安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等。实际教学中,由于各个学校行业背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与培养目标相衔接。但总的来说应紧扣国家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地方高校也可以适当考虑行业或地方环境与发展的需求,而不能盲目照搬教材内容,否则只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在总论部分,要加强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教学。我国“九五”以前的环境规划模式较为强调工具理性,环境规划实践中过于注重规划结果的完美性,但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往往较差;“九五”以后规划模式较为注重规划过程的公平性和规划方案的灵活性,但往往忽视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表现在教材中环境规划内容与方法流于定性描述,表现在规划实践中则可能是“拍脑袋”规划现象泛滥。因此,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规模模式与规划方法的关系。笔者在环境规划预测评价与优化等相关章节中,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水环境质量模拟和大气环境质量模拟程序,可用于环境规划方案的模拟预测,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结果的可视性;同时,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给学生介绍了许多环境规划实践从立项到实施的全过程,说明了过分依赖数学方法的困难与不足,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科学性与政策性的认识。
在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与时俱进,充分国家现阶段的重大的环保问题和环保战略需求。例如,对于大气环境规划,可结合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严重形势,适当加入雾霾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讨论。对于水环境规划,要结合我国河流重金属污染时频发的现实问题,适当加入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介绍。此外,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级政府纷纷开始修复受污染工矿场地、耕地和矿山。因此,在分论部分还可以加入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当然这些前沿问题的加入,需要授课教师有一定的相关科研经历,因此具体内容的设置可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因此也无须面面俱到,应抓住各专项环境规划的共性特征,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通用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不同污染物或不同部分的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的环境问题,把道理讲清楚,最后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中,从而避免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积极性。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去分析学校这些环境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分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系统观、时空观和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可结合我国时有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成因、政府与企业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
2.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也锻炼他们的临场勇气,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使他们不再被动学习,而是积极主动想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合理安排、设计后续的课程内容。可以回顾性提问、前瞻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三种方式相结合。回顾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此前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热身,巩固已有知识,并迅速进入当前课程的学习状态。新内容介绍过程中适当的前瞻性提问,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师的讲课思路与方向,从而有序展开新的授课内容。临近课堂结束时可安排总结性提问,让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脉络有着更好的把握,提高对新内容的整体认识水平,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提问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反应能力。
3.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
为了提高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环境管理章节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曾围绕雾霾防治、铬渣污染防治和环境立法与执法等热点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正反辩论小组,参照辩论赛的形式,安排了一场小组辩论赛,由学生自己担任主持人和评委,并进行了全程摄像,教师则充当评论员。辩论赛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辩论赛,很好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很好地在思辨中提高了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水平。
4.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和创新性
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3]讨论式的学习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派代表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演示,同时须提出问题组织班级大讨论。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让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探究式的学习,可以在考核方式中体现,例如要求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撰写课程论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和质疑精神,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段海燕,李杰,王宪恩.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
[2]田良,袁九毅.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中的案例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2,(1).
[3]王丽梅,孟昭福,张增强,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责任编辑:王意琴)
推荐访问: 环境规划 课程教学 实践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