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案例教学已经相当普及,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文章提出了案例教学三步曲,并对每一步的课堂教学设计做了详细阐述。分别是:第一步,案例的筛选。案例应具有高度的新颖、真实、经典、针对、同业、区位这六大特性,其中,同业性和区位性是文章专门提出的案例教学新观点。第二步,学生的组织。包括熟悉案例、分析讨论和撰写报告三个阶段。第三步,教师的引导。包括营造氛围、参与讨论和点评案例三方面的工作,以及案例点评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 三步曲
[作者简介]刘红霞(1963-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高级统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管理。(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090-02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案例教学都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案例教学法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犹如身临其境般地面对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自然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这对培养学生了解现实、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团队意识,促进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笔者在长期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管理教学的实践中有几点切身体会,在此归纳为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三步曲,即案例的筛选、学生的组织、教师的引导,与同行分享并探讨。
一、第一步:案例的筛选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以及小组讨论和争辩,提高认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因此,案例的筛选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所使用的案例应具有高度的新颖、真实、经典、针对、同业、区位这六大特性。其中,同业和区位这两大特性是本文专门提出的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两大特性。
(一)案例的新颖性
学生一眼看到的案例如果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发生或广告正在热播中的公司及其产品,势必兴趣盎然地读下去,并一定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如果案例一看就是陈旧的话题,再好的文字叙述恐怕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也有经久不衰、价值不菲的经典教学案例,采用这样的案例时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案例体现出时代特色。总之,案例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二)案例的真实性
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其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其表述要有血有肉,其引用数据要准确、真实、可靠。总之,要在体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和工作中精心选编、反复推敲,使案例真实可信。
(三)案例的经典性
案例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案例内容要依据教学的需要,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精心整理、精炼概括,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
(四)案例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应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特定技能来组织和筛选。每个章节所选编的案例,要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例之中,明确指出案例剖析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准则,以便学生掌握。综合案例则要体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选编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促进其对难点与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的同业性
这一点是本文第一次专门提出的案例教学新观点,就是尽量选择同一行业的案例,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来讨论。因为它们是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案例,讨论时对行业发展的认识、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的优劣评价,各个小组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就能够形成见解纷呈、观点不一的案例教学应有的氛围,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案例的区位性
案例的区位性是指案例要尽量本地化取材,即要从本地出发,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身临其境的仿真感,缩短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实践的距离。例如:对河南的学生选择宇通客车、对东北的学生选择一汽,效果都会比较好。一是因为无论是从企业还是从产品上,本地学生对本地案例都更熟悉一些,讨论时有话可说;二是因为这些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它们的成功与失败对学生更具借鉴意义,从而更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第二步:学生的组织
案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熟悉案例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式引导,甚至有时候可以带领或参与到其中进行讨论和分析,但只限于作简短的提示,最终是要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想为目的。教师的教学重点偏向于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教会他们如何从诸多复杂因素中抓住关键因素来进行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案例分析讨论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要对案例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评价,并通过积极参与和广泛讨论,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重点转向注重讨论气氛和讨论效果上来,教会他们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且乐于也敢于把自己的方案加以阐述,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与挑战。第三个阶段是撰写分析报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把全班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并以报告的形式做出书面的阐述。通过对分析报告的撰写,增强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第三步:教师的引导
在案例法教学中,虽然课堂讨论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讲授,只是教师讲授的方式和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讲授的方式变成了学生讨论前的营造氛围、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讨论后的点评这三项知识归纳与运用的引导工作;讲授的作用不是直接传播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把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即指点迷津的作用。归纳起来,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的案例分析引导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讨论前的营造氛围;第二个阶段是讨论中的参与小组讨论;第三个阶段是讨论后的案例点评。
(一)营造氛围
学生案例讨论开始前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民主发言的气氛和环境,这是案例讨论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教室”,学生在这里大胆发言而不必担心有人嘲笑自己,甚至是鄙视自己,这一点对中国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在心里盘算很多遍,但就是不敢站起来发言,顾虑重重,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谈何创造?其次需要鼓励发言,鼓励参与,发言就可以给平时成绩加分,无论是对还是错。假如发言的观点是错的,我们正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纠正过来,正所谓道理不辩不明、越辩越明。第三是提倡创意无价。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该更受人尊敬,从而鼓励创新与开拓性地解决问题。
(二)参与讨论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思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在讨论时可能出现四种情况:一是思路打不开,知识运用不够连贯,只了解了案例某些文字的字面意义,不能形成对案例整体状况的把握。此时,教师有必要开展设问,多提几个相关问题,引导小组讨论,从而准确把握和分析案例的实际状况。二是理解偏颇,对案例的把握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考虑问题的不同立场和出发点,提示学生全面把握案例内涵,从而提出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单一,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综合考虑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此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所提方案的疏漏或不全面的地方进行假设,并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一些备选方案,以抛砖引玉,引起学生进一步探讨。四是讨论跑题,没有抓住案例的本质问题,讨论流于形式。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
(三)点评案例
在一场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大都会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而关键的点评。这个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重申案例重点。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已经提到了案例的主要问题,并已经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进行点评,把大家讨论的重点问题重申一下,以达到画龙点睛、强化记忆的效果;第二种情况是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虽然讨论到了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把握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特别是一些要点还没把握住,教师就需要重新讲解这些问题的要点,并强调把握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第三种情况是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根本就没有涉及案例的主要问题,教师就需要清晰明了地把大家遗漏的重点指出来,并结合案例中的环境、事件、人物进行具体而详细的比较与分析,提出看待这类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明确把握这类问题的脉络和关键之所在。
2.评价解决方案。各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案,体现了学生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度,这是教师在案例分析后点评的一项重要内容。点评的关键是看案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案例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那些好的分析思路、独到的见解以及创新的方案,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总之,在案例点评时,要尽可能将每一种或每个小组的方案都评价到,因为每一种方案都是小组同学花大力气讨论研究的结果,如果教师只评价个别小组提出的方案,其他小组会认为自己的方案不被承认或不被重视,所做的努力白费,有可能会影响下一次案例讨论参与的积极性。
3.比较小组表现。除了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方面评价每个小组的阐述是否明了、论辩是否有力、方案是否恰当以外,还要对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简短评价。如果时间不够,至少要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加以点评,有可能的话最好能评出最佳阐述小组、最佳答辩小组、最佳表现小组,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比赛,提高小组干劲,激发小组每个成员去参与。而如果辅以小小的物质奖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
案例点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1)不可直接给出答案,尤其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教师在讨论中直接表露了自己的观点或是提示了标准答案,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会产生依赖思想,靠背诵标准答案应付考试;另一方面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因为先入为主,无法再打开思路进行创新思维。(2)不要马上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最好不要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在哪里,自觉地加以修正,这样与直接纠正相比,最大的好处是保护了学生直抒胸臆、敢于发言的积极性。(3)不直接批评个人和小组。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在“安全的教室”,而不是一不小心就有大棒子打过来,那样只能造就时时小心、事事小心的懦夫。
[参考文献]
[1]顾建平.探讨和谐视角下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
[2]王虹.简论管理学案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胡书林,张学银.浅谈管理学的案例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11).
[4]李敏.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进措施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32).
推荐访问: 管理学 试论 三步曲 案例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