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岔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的关键设备。由于道岔结构复杂,直曲向转换频繁,多向行车,一直是线路设备的薄弱环节,是工务日常维护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道岔;生产机构;科学管理;精调
1 前言
道岔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的关键设备。由于道岔结构复杂,直曲向转换频繁,多向行车,一直是线路设备的薄弱环节,是工务日常维护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道岔变化规律,注重结构,综合修理,不断提升道岔运行品质。现将道岔专业养修方面的几点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
2 贵阳工务段道岔设备管辖及主要问题
贵阳工务段管辖沪昆线、川黔线、黔桂线、湖雍线、贵开线和贵阳南枢纽,正线1090.64公里,站线584.229公里,道岔2127组,专用线77.3公里,专用线道岔136组。新铺设道岔和老旧木枕设备并存,高速道岔和普速道岔种类繁多,上道年限长短不一,受地形限制,贵阳南站非标道岔大量存在,为我段道岔备品备件、日常养护、应急处置等方面带来较大困难。
2016年,我段因道岔设备无标示、日常养护不到位造成的事故3件、故障8件,占全段事故故障总数的45%。结合全年日常动静态检查情况看,正线道岔区段三、四级便携式动态不良报警占全线报警的65%以上,是制约正线设备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站场老旧道岔几何尺寸超临补、轨件超期服役、木枕失效,道床病害等综合病害突出,设备行车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建立道岔设备专业化管理体系、落实道岔专业修、综合整治、线桥立体修已迫在眉睫。
3 建立健全道岔专业化养修体系
3.1 在生产机构设置上,结合维修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不断优化调整和加强道岔专业化整治队伍,改变以往由工区零敲碎打补修方式,每个线路車间设置1个道岔整治专业队伍,采取按轻重缓急进行逐站、逐岔区方式,结合轨面修、道床修、零配件综合整治,确保整治效果和设备质量周期。
3.2 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全面深化推行 “一点一案”生产组织模式,针对重点道岔设备、重点整修项目进行综合整治,以设备综合治本为目标。由段线路科维修管理小组牵头,指挥中心、线路车间具体负责,每月结合动静态设备质量检测情况,按照单元化管理进行项目评价,结合各单位施工组织能力,拟定综合(或重点)整治工作。整治方案必须由车间组织进行现场逐轨调查,在每月10日前形成次月的具体整治方案,20日前经段抽查复核、专项审批后实施;同时,每月1-20日由段维修管理小组对上月的“一点一案”实行专业验收、建档以及考核管理。
4 转变观念,以强化结构整治为基础,实施道岔的科学管理
由于道岔结构的特殊性,道岔区轮轨作用力加剧,几何状态变化较快。在道岔修理上,过去的理念一直以几何尺寸为主,重复作业多,人力投入大,效果不明显。为迅速提高道岔的中提状态,必须实施从几何尺寸为主向以结构为主的观念转变,实施道岔的科学管理,才能管好、修好道岔,实现道岔轨道平顺性。
4.1 重新定位和认识道岔结构的理念
道岔是工务设备的薄弱环节,道岔结构应是轨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处的平、纵断面、空间位置、下部基础以及与前后连接的线路都应是道岔结构的一部分。
4.2 单元管理的理念
正线道岔修理按单元管理,原则上一个行别的一端道岔群及前后200m线路划为一个道岔单元管理,日常测量、检查、分析、计划、作业、验收按道岔单元进行,确保道岔单元内设备质量均衡良好。
4.3 从局部结构向整体结构转变的理念
过去常常把道岔结构单一的理解为连接零件,结构的修理主要是零部件的修修补补错误理念,向道岔单元全方位结构管理理念转变,对钢轨件组合匹配关系,钢轨光带变化等全面检查、分析,才能提高修理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以下部稳保上部准的结构理念
上部几何尺寸的变化只是表象,其原因多是路基、道床等轨道基础发生变化或病害。如果道床板结、翻浆冒泥,将导致道床轨道支承刚度的变化,增大轮轨作用力,影响轨道平顺性,同时轨道平顺性的恶化又会加速下部结构病害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保持道岔区的平顺性必须首先解决基础问题。
4.5 道岔与前后线路匹配等强的结构理念
提前谋划,统筹协调,合理安排道岔单元的大维修计划,保证道岔单元与前后线路均衡过渡,结构等强。路局道岔大修技术政策明确,正线道岔大修时必须同步更换单元内连接钢轨,必须考虑轨枕、道床轨道刚度的均匀过渡。
5 严格作业标准,不断总结,提高道岔精调质量
5.1 严格精调标准
为提高道岔的平顺性,严格精调标准,如将轨距控制在±1之间,轨距递减率控制在0.5‰以下,精确测量,制定调整方案,尽可能按“零缺陷”调整。
5.2 注重结构,严检慎调
道岔精调首先调整结合部结构状态,先把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尖轨与顶铁;尖轨轨底与滑床台板;弹条中舌等密贴控制在0.5mm以内,具体调整时,先根据动态数据分析结果,制定调整方案,再利用道尺、弦线现场复核,确定现场最终调整量,逐项进行调整。
5.3 抓好工电一体化道岔整治管理的分解落实。
按照路局年度工电联合整治道岔计划,由电务、工务现场车间联合制定工电结合部设备年度联合检修计划,并制定推进整治月度、周分解计划,采取工电联合检查,联合制定整治方案、联合现场整治、联合验收的方式组织实施。
6 全面分析,综合修理,不断提高道岔修理质量
道岔结构复杂,简单的检查,单一的作业,很难发现问题,更不可能做到彻底整治病害。只有对各类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修理,才能提高道岔修理质量。
6.1 严检慎修,全面分析,制定综合整治方案
利用各种动态检测手段监控道岔单元变化情况,每周二遍添乘机车检查线路,及时掌握道岔动态变化情况;结合人体添乘感觉,每月对轨检车和车载式、便携式线路检查仪检测资料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及时发现薄弱道岔或不良处所,排出道岔精测、精调计划,有计划地进行整治。若是长波不平顺,还要先进行精确测量和现场检查,综合分析动静态检测数据,查明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对于重点病害地段,采用反复添乘、多人添乘、添乘不同车型等方法,排除大风、车体差异等外界干扰因素,准确确定病害地点,再利用地面检测数据、综合分析,确定作业范围和综合整治方案,确保作业一处,销号一处。
6.2 统一标准,规范流程,保证作业质量
制定了“道岔作业管理标准”,指导并规范道岔作业标准、方法;在道岔的整治上,依托大型道岔捣固机和小型道岔捣固机,从作业准备、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人工配合、作业后精修细整等方面全面规范道岔的机械捣固作业。道岔区大机无法捣固区域及道岔全长范围内岔枕使用小型养路机械全断面补强捣固,提高大机作业质量。
6.3 全面检查钢轨状态,加强钢轨和焊缝修理工作
道岔单元对钢轨表面的平顺性要求很高,一旦存在缺陷,容易激扰诱发道岔区晃车,影响道岔运行品质。通过反复添乘,准确摇晃源头,对钢轨光带变化进行检查分析,制定不同的打磨模式,针对性地修理钢轨表面平顺性,改善轮轨作用关系。
⑴ 联合调查,找准原因,逐处确定打磨方案。为确诊病害原因,车间技术人员、道岔维护人员与打磨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问题道岔共同调查。首先结合添乘信息,了解晃车点位置和严重程度;作业前现场调查道岔单元及其前后线路的钢轨病害情况,重点是光带偏离和钢轨侧磨、肥边、焊接接头扭曲等病害,找到引起动态晃车的真正原因,逐单元、逐组。逐处制定打磨方案。
⑵ 加强打磨标准落实。针对道岔具体病害或钢轨、焊缝缺陷(含踏面、作用边),制定严格的打磨标准,并严格按照打磨规范,在现场实施过程中认真执行打磨技术要求,确保打磨质量。
⑶ 作业方法。钢轨病害或焊缝缺陷打磨完成后,再选用全覆盖模式连续打磨整个道岔区段,包括全部道岔前后100m线路,保证与区间线路钢轨打磨对接,打磨后确保光带居中顺直和焊缝平顺度达标。
6.4 道岔岔区立体修整
抓好道岔岔区立体修的整治,对岔区排水不良、基床病害的岔区,线桥专业联合调查制定方案,采取增设排水沟、沉水槽、基础封闭等方式,自下而上进行全面整治,确保岔区专业整治的效果,延长设备养修质量周期。
7 全面开展标准化道岔创建活动,巩固道岔修理质量
为巩固道岔修理质量,全面推行标准化道岔设备创建和工电道岔联整制度化工作。一是全面制定和落实标准化道岔创建规划;按照专业修要求,车间组建道岔专业工队,充分发挥道岔养修专业队伍作用;以班组为单位,对照标准化道岔创建标准,对管内道岔从道床状态、轨道结构、几何尺寸、标志标记、管理台帐逐一进行整治达标;建立道岔养修台帐,对疑难、重复病害组织攻关,彻底整治。二是道岔联整工作制度化,站段、车间分别成立工电联合整治道岔专业队伍,按照“联合调查、专家诊断、集中整治、综合评定、达标创优、签认存档”的联整流程,“数字化、程序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整治原则,每半年组织工电对铁路正线道岔联合整治一遍,从而实现道岔设备持续稳定。
规范技术管理。通过实施道岔单元管理、建立道岔病害整治台账、建立道岔电子台账等,规范道岔基础管理。
提升队伍素质。在注重结构,综合修理理念指导下,提升道岔整体水平,提高维修的针对性,投入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TG/GW101-2014.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S].
[2] 鐵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中国铁道出版社.
[3] TG/01-2014.铁路技术管理规程[S].
推荐访问: 道岔 专业化 品质 提升 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