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现状与对策 非遗旅游的概念

“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现状与对策 非遗旅游的概念

时间:2022-03-24 00:39: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现状与对策 非遗旅游的概念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现状与对策 非遗旅游的概念

W

E N H U A X 乏L

V 文化心旅

“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与对策

■冯显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摘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

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賂,探索和浅析"非遗”与“研学旅行”

的基本定义、融合意义、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的完成,开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围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探索和浅析“非遗”与“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力求以研学之旅促非遗之花更加烂漫,用非遗之花助研学之旅更具魅力。

一、非遗和研学旅行的基本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文化因非遗而多彩,创造力因非遗而获得更多的尊重。

(二)研学旅行

目前,学术界关于研学旅行的定义尚未统一,针对相似概念,国内学者中大多使用“修学旅行”或“修学旅游”,国外学者大多使用“教育旅游”。在我国,“研学旅行”一词首次提出于2013年,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游学”。针对旅游主体,“研学旅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研学旅行是覆盖全年龄段的,出于求知目的,前往异地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旅游活动。狭义上,研学旅行特指由学校组织的,面向学生群体,以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养等为主要目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中学习等方式走出校门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

二、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意义

”非遗之花”和“研学之旅”二者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凝结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自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例如:目前非遗的传承方式,在我国主要有传统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还有2015年以来大力推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非遗传承群体在不断扩大,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困境,例如:非遗传承人断层突出、后继乏人,又如很多年轻人对非遗背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了解,受众面窄,消费市场小,缺乏传播动力。因此还需进一步将“非遗”向大众宣传,尤其应该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非遗知识。将“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起来,有利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规模。如果说“偶遇体验非遗”使人们知道非遗,“非遗进校园”让人们了解非遗,那“非遗研学旅行”将促进人们懂得非遗,使旅行者走进原生环境更直观、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非遗,从而更喜爱非遗、传播非遗、传承非遗,进一步塑造民族品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全民素养。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颇具独特魅力的宝贵文化旅游资源,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打造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名片,创新高品质研学旅行产品,能更加吸引旅行者的视线,让旅行者真切感到“不虚此行”,由此加大市场经济驱动力,增强旅游业发展功能,从而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158

推荐访问: 非遗旅游的概念 对策 融合 现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