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挫折;挫折容忍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大家所关注。有关研究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挫折是造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认识大学生挫折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转变的发展过渡期,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是他们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历程。在成熟与幼稚的相互碰撞、理性与感性的相互磨擦中向前发展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和生理还未成熟,可塑性强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中期,在生理发育的同时,心理发育也正处于过渡期,各种心理特征未完全定型。这段时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从少年心理过渡到成人心理的关键期。一方面,从个性心理发展看,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都达到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水平;理想、信念、自我意识等个性意识倾向性已接近成人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又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及可塑性强的特点,例如:在认知方面容易偏执,在情绪方面易走极端;在意志方面有时执拗;在个性方面,虽然许多个性品质已基本形成,但却容易受外界或生活情境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所面临的是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变化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这使得他们的发展呈现较大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往往带有跳跃性,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反复性。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和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二)社会主体意识初步形成
1、自我意识增强。在校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触社会,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首先,对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社会自我方面,能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懂得了自己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关系,并渴望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其次,能较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不仅以成人评价、同伴评价为准绳,更主要的是开始以社会行为规范和规则作为评价的客观依据,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再次,自我追求开始介入社会自我领域,参与社会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大学生为了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总是表现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事各种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并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来影响社会,以显示他们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存在。然而,由于大学生自我的发展尚不完善,因此,反映在对自我的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和对自尊、自强的渴望,同时也预示着他们将经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2、人生观已初步建立。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意识的人生原理在自我意识中的体现,它的发展水平是社会主体成熟的内在标志。有关研究表明,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观确立的关键,而人生观的形成又有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是个体社会主体意识在人生问题上的能动反映。大学阶段正是个体人生观初步确立的时期。
(三)政治态度开始建立
在校大学生一般都获得了公民权,再加上他们其他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使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政治活动需要和对政治归属感的渴求。他们有对政治现象认识的敏感性,而且政治行为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即政治观点、态度相近或相同的青年学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大学生的政治群体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看是在什么政治观点和态度基础上产生的群体行为。
(四)求知欲强烈,善于接受新事物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求知欲很强烈的时期。当他们从课业繁重的中学进入大学后,学业变得不再繁重,学习压力也骤然减轻了很多。此时,他们才真正有时间审视这个世界,才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他们去进一步探索。因此,他们会利用各种机会去努力探索和发现,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的知识。而且在这个时期,由于他们从前的生活很单纯,一些既有的条条框框、规矩、传统还没有真正禁锢他们的头脑,此时,新的事物将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但这也是一个比较危险而敏感的特点。由于人生经验的缺乏,他们分别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能力还很弱,这也给校方敲起了警钟,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接受一些积极的、有益的知识而摒弃那些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思想或观念。
(五)具有特殊群体的优越感
在经历了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之后,他们在暗自庆幸的同时也倍感骄傲。因为自此以后他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五彩斑斓的生活和美好的前程。调查发现,越是有名气的大学学生优越感越强烈。这种优越感对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这种优越感就成为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最大的敌人。优越感越强,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后,挫折感越强,心理的适应力就越低,这对于大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极端不利的。
二、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
(一)环境变化导致的挫折
1、学校环境变化。多数学生是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众多的问题要自己来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所有这些都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在适应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及其他心理问题。
2、生活习惯变迁。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饮食方面和生活习惯上有显著的差异性,在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也会产生挫折感,甚至会形成严重心理问题。
3、个人地位的变化。高考是一个学生命运的分界线,能够通过高考进人大学学习的人被称作“天之骄子”,在各地也是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对其宠爱备至,同学也对其倍加尊重,有一种优越感。但在集中了各地学习尖子的新群体中,他们可能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集体成员。在适应此环境的过程中,挫折感产生是非常正常也是普遍的。
(二)生理原因引发的挫折感
此类挫折指由于身高、外貌、健康等方面生理原因造成的挫折。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建立,注重自我表现,同时也很注重他人的评价,在自感这些方面不如别人时,即会变得敏感、脆弱。当这些方面的不足导致其丧失某种机会或某种动机不能满足时,挫折感产生。
(三)人际关系原因引发的挫折
在大学中不仅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更要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了解相应的社会常识,以便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而多数大学生恰恰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领导、与老师、与学生干部或下属的关系、与一般同学的关系、与同乡的关系等。而缺少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调查显示82.2%的学生遭遇过这类挫折。
(四)学业原因挫折
1、主要任务错位,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挫折。在中学,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关系到自己将来的前途,学生、家长、教师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上,所以中学生活是以学习为重心的、比较单调的一元模式。而进人大学,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的精彩世界。多元化的大学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学习和展现各种才能的舞台,加之很多高校的有关管理部门也将精力放在各种活动上,忽视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导致有些同学思想上的主要任务错位,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动力不足。
2、放松懈怠,学习动力缺失导致的学业挫折。经过中学艰苦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有一种放松感,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等毕业、等证书、等工作”并非少数。“我们为什么这么困”这句口号也反映了一些学生懈怠、懒散的状态。学习动力缺失的结果就是导致学业上的挫折。
3、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学业挫折。大学所需的学习方法和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同学对新的大学课程仍沿用已不适用的中学学习方法,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又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探讨,使之在学习方面疲于应付,但仍达不到既定目标,因此心理上承受较大压力,丧失了自信心,产生强烈挫折感。
4、理想或认识与现实不符导致的挫折。此种挫折源于所学专业实际状况与主观认识不符。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由于自己的理解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自己对专业的理想化认识与现实之间反差强烈。如因专业设置陈旧或课程不合理、教师讲课单调等原因造成的失望,致使自己学习的动机达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或抱着学完立即能当企业家的想法来学管理等等。第二,报考专业时或是对专业不够了解,或是受所谓的社会“热门”影响,盲目报了专业,但经一段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或并不感兴趣,因而产生了消极心理,进而造成成绩下滑或其他不良结果,导致了挫折感产生。
(五)感情上的挫折
虽然大学生是否应在学习期间谈恋爱这一问题还在争论,但大学生谈恋爱非常普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青年期性生理已基本成熟,相应的性心理也开始发育。据调查,大学生基本上都受到来自自我性意识的困扰,比如被异性吸引、性幻想、遇到异性同学脸红等。在性意识的作用下,恋爱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的恋爱观比较肤浅,且对爱情本身的理解就很模糊,再加之大学生谈恋爱理想化、情绪化较强,导致他们经常碰壁,并由此产生深深的挫折感。
(六)家庭原因导致的挫折
1、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的生活方式较中学发生了较大变化。因为开始独立生活,他们有了一定的金钱支配权,要合理安排各项生活支出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但每个学生的生活费开支各不相同,这与各自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学生月生活费高低差距明显,高的达千元左右,低的仅有一、二百元。如此悬殊的差距自然会造成两类学生的消费表现迥然不同,加之近年来在校园中盛行的消费攀比现象(如生日请客大体花300-800元),必然使低收入学生在某些场合下自感寒酸,产生挫折感。
2、家庭社会阶层。不可回避,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大学生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因为一些陈旧观念和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在交友、恋爱、找工作等众多方面,这个因素都可能对一些低层家庭的学生造成影响,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3、家庭重大缺失导致的挫折。这是指家庭成员的病故、家庭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异、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等等所造成的挫折和打击。
三、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挫折评价标准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其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基本形成,但此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是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完善的。如果在他们入学之后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这个阶段的教育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并可能影响其一生。校方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要长抓不懈,不能只停留在保证学生不打架、不出事的层面,应该深入学生的内心,从根本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扩充学生知识面,利用典型事例引导,提高其对挫折的认识水平
在大学生入学后,专业课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思想修养、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兴趣广泛,给他们提供条件去发展和完善这些兴趣。引导他们多读一些有利于健康成长的书籍,特别是名人及伟人的传记以及英雄们的成长历程,利用这些典型事例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坚毅的性格,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坚定大学生与困难及挫折做斗争的信心,弱化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他们的挫折容忍力和耐受力日渐增强。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增加其阅历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少与学生遇到挫折后容忍力的大小成正相关,即阅历越深,容忍力越强。因此,一方面校方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供形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增强见识,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体味人生,增长历练,才会坚强面对将来的挫折。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应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积极寻找一些能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
在各所大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大多数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很少与学生交流,认为教书才是他们的工作而育人跟自己没有关系。另外在大学中目前普遍实行辅导员制,一个辅导员管理上百个学生,甚至更多。这些都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几乎是零。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专职辅导员制度的优势,选择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辅导员,科学设计管理幅度,同时要求并鼓励其他教师增强沟通管理意识,重塑师生关系。
(五)扩大人际交往,积极主动改善人际关系
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明确指出,爱与归属即社会交往是人固有的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一个人就能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兴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在一起,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活动,不仅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从而增强挫折容忍力。
推荐访问: 挫折 大学生心理 调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