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清西陵慕陵楠木建筑烫蜡保护维修的探索与实践

清西陵慕陵楠木建筑烫蜡保护维修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31 08:12:53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易县;清西陵;慕陵;楠木建筑;烫蜡保护

[摘要]清西陵慕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制安而成,工艺卓绝,在中国木构建筑史和雕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2008年8月~2009年5月,在对其进行维修实施烫蜡保护中。遇到了清洗烫蜡污垢的难题,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解决了清洗楠木建筑烫蜡污垢的方法——高压蒸汽清洗法,这种方法不仅节约资金,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不损伤木构件,无安全隐患。使三座楠木大殿恢复了原有色泽,重放昔日的光彩。

慕陵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最西端,建于道光十一年至十五年(1831-1835年),是清朝入关后第六代皇帝道光的陵墓。与其他清代帝王陵寝相比,其建筑规模和体量有所减小,没有其他帝陵那样恢弘壮丽。但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布局却匠心独运,其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的特点有三:一是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制安而成,除椽头、山花板和博风板外,均不施油饰、彩画,全部用蜡涂烫,以保持金丝楠木原有的色泽。二是所有木柱都进行了巧妙的包镶,而这些包镶相当独特,都是用厚10毫米以上的楠木片,沿柱子的弧度做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木片,沿其边缘互相插接在一起,不使用铁钉,不加套箍,而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拼成各种图案,奇妙异常,精美绝伦。三是殿内的金丝楠木雕龙在历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三座殿共有雕龙1276条,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出姿态各异的云龙,装饰在天花板、桶扇、槛窗的绦环板、裙板和外檐的雀替之上。其中,每块天花板上都用高浮雕、透雕工艺技术雕刻一条正龙,龙头向下俯视,突出平面20厘米,龙须飘然,栩栩如生。所以慕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可谓独树一帜,其用材之珍贵,工艺之卓绝,在中国木构建筑史和雕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一、历史维修概况

1、光绪六年(1880年),对慕陵隆恩殿进行过全面维修。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1载:“慕陵隆恩殿改饰不合旧规,请旨更正。当令工部查明具奏。兹据奏称查据承修大臣董恂等咨复,此项工程系因擦漆较重,未免颜色过深,近于黄黑,惟做法系遵照原估细册修理,未敢轻改旧规等语。董恂、崇厚承修此项工程,于本色枬木梁柱各处颜色,未能与旧相符,著交部议处。仍著董恂等敬谨赔修,将厚漆刷去,另罩薄漆,以复旧规。至此次验收之大臣,著一并交部议处。”此次维修在清理木构件烫蜡污垢过程中,大木构架和外檐桶扇未见刷漆痕迹,暖阁天花板和内檐桶扇局部有刷漆,其他地方全部为烫蜡。

2、据清西陵档案所载,解放后对慕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有下列维修:

1958年,东、西配殿更换部分连檐、飞椽、望板,补配瓦件。

1962年3月,隆恩殿更换部分连檐、瓦口及小部分圆椽、飞椽。

1962年7月,由浙江东阳市古建木雕匠人补配了隆恩殿、隆恩门、东西配殿个别缺失的木雕龙头和宝珠。

上世纪80年代初,隆恩殿外檐下架大木用工业蜡刷过一次,但持续时间不长,蜡很快流失垂落。

二、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维修前的状况

隆恩殿及东、西配殿自光绪六年(1880年)维修之后,历经128年未曾进行过全面的烫蜡保护性维修。由于年久失修,常年高温暴晒,风雨侵蚀,楠木表层的烫蜡逐渐垂落、流失,表层附着了很厚一层坚固的灰黑色污垢,覆盖了金丝楠木原有的色泽(图一)。外檐柱和装修的木筋裸露在外;柱子上的包镶木片由于风裂松散,部分缺失;椽头、连檐糟朽约二分之一,地仗、彩画脱落,山花板、博风板表层局部糟朽,地仗、油饰脱落,桶扇、槛窗菱花心屉部分破损缺失。

三、烫蜡保护维修的指导思想和维修原则

2008年8月一2009年5月,对慕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进行了维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古建筑维修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结合楠木建筑特有的实际情况,在保护维修过程中严格遵循古建筑修缮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的东西,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对遗失、破损严重的木构件,按原造型、原材料、原工艺进行补配、整修,用传统工艺实施烫蜡保护。

四、清洗烫蜡污垢

本次对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烫蜡保护维修,需清除污垢,恢复金丝楠木的原色。在维修保护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未曾发现有关金丝楠木烫蜡保护的内容。由于现存金丝楠木建筑较少,其烫蜡工艺没有一个较权威的技术规范可循,而有关清洗烫蜡污垢的方法就更不得而知。后来经请教专家,也未能得到确切的答案。有专家建议用传统方法——煤油清洗,然后用布擦拭。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实施,因为慕陵的这三座楠木殿高浮雕木构件和三交六梳菱花心屉的木装修面积太大,清洗过程容易碰损,而且不能清洗干净,达不到预期的保护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三座大殿需清洗烫蜡的面积有近6000平方米,需使用大量煤油,既耗费资金,又对古建筑安全产生隐患。天气炎热干燥,煤油挥发性强,易燃易爆,极易产生火灾,因此,这种方法切不可轻易使用。

对三座楠木殿不进行污垢清理,烫蜡就很难实施,既不能恢复楠木建筑原有的色泽,又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和施工技术人员一起探讨,共同研究,群策群力,决定从“蜡油”遇热融化的原理找突破点。首先用蒸汽清洗抽油烟机的方法,用蒸气熨斗喷气进行试验,蜡垢可以脱落。试验初见成效后,就用小型蒸汽机进行试验,蒸汽喷过的地方蜡垢很快就能脱掉,但是蒸汽熨斗和蒸汽机产生的蒸汽都很少,无法完成清洗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烫蜡污垢。为了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又能产生足够的蒸汽,我们在远离文物建筑的位置安装了环保“无压蒸汽锅炉”。由于蒸汽经过管道,使温度与压力有所降低,喷出的蒸汽热度与压力不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将通气管道加上保温层,在出口处安装高压节气阀,当锅炉蒸汽温度达到150"~以上,气压达到2,5MPa值时,喷气充足,蒸汽喷头喷到的地方,污垢随之脱落,清洗得干干净净,呈现出楠木原有的色泽。经过多次试验、探索,终于找到了清洗楠木建筑烫蜡污垢的方法——高压蒸汽清洗法(图二),成功破解了楠木建筑烫蜡去污这一难题。

使用“高压蒸汽清洗法”,不但节约资金,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既不损伤木构件,又消除了对古建筑的安全隐患。通过清洗,再现了金丝楠木高贵华美的色彩,使一个个精美雕龙去污后变得活灵活现,以原有的姿色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前人们一直认为,这三座金丝楠木殿“不做油饰彩画,全部以蜡涂烫”,但在这次清污除尘中,却发现了椽头、连檐、山花板、博风板上有油灰地仗的残留。特别是在隆恩殿、西配殿檐椽头发现有“寿”字的痕迹(图三),

并在西配殿后檐椽头局部能辨认出是“青地寿字”。而这种彩画的式样和清西陵其他陵寝截然不同,只有慕陵隆恩门椽头彩画是檐椽头“青地寿字”贴金,飞椽头为“绿地万字”贴金。而慕陵椽头的“寿”字彩画,在清西陵所有陵寝中尚属首例,它延续了清朝早期建筑的做法。通过考证,我们发现关外清代祖陵当中有的陵寝建筑是采用的此种做法。由此使我们联想到道光皇帝生前视察慕陵修建工程时发出的感慨:“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它的含义就是道光皇帝仰慕他各位祖先的业绩及陵寝的非凡,同时也想让自己在某些方面被后人羡慕、效仿。慕陵的建筑风格还让人领悟了道光皇帝朱谕诗文中“岂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的真谛。

五、烫蜡保护维修

1、整修木构件和核武器梧扇。隆恩殿廊间檐柱包镶木块部分丢失,本次维修用楠木材质按原异形木块的形状进行剔补,共剔补柱子17根,木块计49块;连檐、飞椽头糟朽部分,用楠木进行剔补;山花、博风局部风裂、糟朽,用楠木修整剔补;隆恩殿菱花心屉缺损2整扇,局部缺损4扇;东配殿三交六杭菱花心屉局部缺损5扇,西配殿3扇,本次维修用楠木材质按原工艺、原式样补做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缺损的菱花心屉和菱条。

2、烫蜡过程。所用材料均是传统的烫蜡材料——川白蜡和黄蜡。川白蜡熔点在83度,虽不容易脱落,但脆性太强。经过试验,在川白蜡中加入10%~15%的黄蜡可以增加它的柔软度和透明度,这样所烫的蜡既不容易脱落,又能显露楠木的原色。因三座楠木殿年久失修,其烫蜡污垢不仅表层很厚,而且渗入木筋。使用“高压蒸汽清洗法”清洗干净后,数十日又浮出一层黑尘,需要重新清洗后,再进行烫蜡。刷烫两遍蜡后,木筋中的黑尘仍随蜡油浮出到表层,再用壁纸刀将表层黑尘清除,进行第三遍清尘,随后烫第三遍蜡,最后再用棉布进行擦拭抛光(图四)。这样经过三清三烫,三座楠木殿恢复了原有色泽,重放昔日光彩(图五)。

3、依据在清洗过程中发现椽头有油灰、地仗和寿字的痕迹,参照隆恩门椽头彩画的式样进行修复,檐椽头做青底寿字贴金,飞椽头做绿底万字贴金;山花、博风按原状进行修复,做一麻一布六灰地仗,光油油饰,梅花钉和山花绶带贴金。

慕陵烫蜡保护维修工程竣工后,已经过两个夏季的高温暴晒,未曾出现融化垂落现象。此次维修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今后的楠木建筑烫蜡保护维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宝蓉:《清西陵纵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依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

[责任编辑:张金栋]

推荐访问: 楠木 探索 实践 保护 维修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