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课程体系建设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分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不足,理清课程体系建设思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建設编排理论,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108-02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7年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内地累计有34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开通城轨交通线路165条,运线路长度达到5033公里。预计到2020年,全国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达到8000公里,较2015年3600公里的总里程增长120%。与当前城轨交通“爆发式”增长的形势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规模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根据铁路总公司交通运输局基础部的预计,仅工务养护这一方面全国就缺5000名以上轨道施工管理人才,缺6000名以上的中高级技术人才[1]。
国家发文《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划(2016—2020年)》,鼓励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完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2]。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健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已成为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社会等多方的共同需求。
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16年开始正式招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该专业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于我校原有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铁路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按照目前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都具有共性,也就是说无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何,所上的课程都是一样的,没有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而设置一些“能力递进”的课程。
2.企业调研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不够到位,如我们目前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都是针对施工员、测量员、检测员等一线技术人员而设置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单位还需要养护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等技术人才,却没有相关课程的学习。
3.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目前还缺少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还不完善,以致很多课程教学内容还停滞在理论教学方面,缺少实践操作,课程设置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目前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有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叠现象,如工程力学和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工程材料和道路与铁路工程检测技术、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和工程施工安全交底、盾构施工技术和隧道构造与施工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均有重叠现象。
5.现有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人工智能课程的设置,但是,目前开设的BIM建模基础、BIM建模技术、BIM综合应用等人工智能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略显脱节,软件应用和专业核心课程的结合程度欠佳。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课程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指的是教学内容,是本专业教学科目的总和;二是“程”,指的是教学过程的顺序和进程。从总体上讲,课程即“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体系”,是空间(内容)和时间(进程)的统一。课程体系就是该专业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应该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结构有序的整体,并发挥其整体效应。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继续探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
在全面总结与中铁二十局、中铁八局四公司、中交一公司、重庆交院和瑞检测公司等几家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订单培养合作企业,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总结经验教训,设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优化实训体系
打破单一型的课程实训,加强综合实训体系的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把实际工作任务引进教学中,进行整理和整合,归纳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项目课程,使项目课程的实施能覆盖各个课程的工作任务,更完整地达成职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结构目标[3]。课程体系中很多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工程测量与轨道构造与施工、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与铁路勘测设计、工程材料与道路与铁路工程检测技术等。在综合实训中,实训项目不再是面向某一门课程,而是面向多门课程,是以实际工作中某一施工任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特点,充分调研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提炼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汇编专业课程的知识点、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等,编写具有专业课程特点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制定相应专业课程标准,逐步建设核心课程的在线课程和试题库,形成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教练型”教学名师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如选拔若干名师德师风高尚的一线教师,通过主持各级教研教改和科研课题,到职教名校交流学习,定期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或进行技术交流培训,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等措施,通过生产实践、学术交流和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充分发挥名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带头的关键作用。
(五)加强人工智能课程改革,促进BIM技术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
人工智能课程具有可模拟性、三维可视化、工程信息可查询等特征,为教学工作提供了适合的载体,将人工智能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通过BIM技术优势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
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求就是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教学文件建设为依据,以教学设备建设为保证,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为关键,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4]。
根据我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求,按照“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的建设思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如下图所示)
(一)通识教育课程
1.通识必修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大学实用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数学、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安全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社交礼仪。
2.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增长知识与才干、彰显个性与特长、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等目的而开设的课程。课程方向主要集中在科学文化普及、文学、艺术、历史与文化、世界观与方法论、健康与安全、素质拓展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为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包括:(1)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识图与CAD绘图等课程。(2)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路基构造与施工、轨道构造与施工、地铁构造与施工、城市轨道高架结构、道路与铁路工程检测技术、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课程。(3)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建設工程法律法规、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工程施工安全技术、建设工程监理、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技术等课程。(4)毕业实践教学主要指大三为期6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5)此外,结合本专业与人工智能的关联性,还开设了适合专业发展方向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BIM建模基础、BIM建模技术和BIM技术应用等课程。
(三)素质拓展教育
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各类技能证书考试、各类文体竞赛、各类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等,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的思路步骤,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推进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利.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8,6(20):102-107.
[2]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赵海利.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22):110-112.
[4]盛海洋,苏汉美.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6(6):161-163.
编辑 冯永霞
推荐访问: 专业课程 工程技术 体系建设 轨道交通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