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渗透融合端

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渗透融合端

时间:2022-04-02 08:28:2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关键词: 化学与生活应用反馈拓展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教师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认识化学作为一门实用和创造性的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背景

1.社会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21世纪世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学习内容不再是课程限定的范围,而要涉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和自然科技问题;学生学习方式已不再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而要走向社会和生活;这也符合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STS”教育(“教育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其主要理念是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明确、直接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2.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化学课程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迎合中考命题新趋势。生活化色彩增强是近两年各地试题的特点,在命题背景上无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绿色奥运、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这一类社会热点为素材,不仅能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和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这些试题深刻体现了“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的新课程理念。

所以,学习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融合

1.联系日常生活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积极踊跃地参与探讨和探究,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学习效果。例如由大家司空见惯的铁锅生锈,思考铁器生锈需要哪些条件,并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原因,得出钢铁防锈的知识,直观而深刻。又如由竹炭除臭鞋垫引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由千年女尸不腐引出碳的稳定性。再如洛阳石窟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等等。这样的导课能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

2.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而且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1)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例如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我引导学生了解本市近几十年来卫河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

(2)指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学了化学之后,会鉴别真金假金,知道真丝和人造丝的区别,会除水壶里的水垢等。

3.学习并应用化学知识,走出生活中的误区。学过化学后,学生要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辨析真伪对错。学生要知道:干冰不是冰,而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而是液态汞;纯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铅笔不含铅,而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从三鹿事件发生后,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辛辣的讽刺:“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增重的明矾;从瘦肉中认识了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仑特罗……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据网民统计,近10年来被公开报道的人为污染的食品至少有60种之多。除了利益驱使,还有就是对化学知识的匮乏和无知,才使某些人做出这样危害生命和健康的劣行。所以,普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常识,于国于民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能提升我们生存的质量。

4.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从而树立人生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

生活的方式不断变化,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多,学习化学要经常关注身边,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实践,2007,(9).

[2]谭贤易.谈日常生活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研交流,2008,(6).

推荐访问: 日常生活 渗透 融合 化学 知识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